滬指周二繼續縮量,符合我們昨日的判斷和預期,縮量是當前的主基調,當量能萎縮到一定程度之後,新一波行情才能重新開啟。所以在當前存量博弈的行情下就是以板塊的快速輪動為主,沒有持續性,一天一個樣,例如昨天大漲的黃金板塊今天大跌,今天漲停潮的食品飲料前面兩天是領跌的,這個時候還去做超短追漲的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當前兩市的空間板已經被壓縮到三連板,打板的成功率非常低,而吃麵的概率又非常高,像昨天的東安動力,一字板後直接沒有溢價,還連跌兩天。而今日的展鵬科技,更是出現了近天地板的大面。
所以很多人看到量能萎縮,覺得行情又回到以前的樣子,牛市已經不在,同時量能的萎縮也意味著拋壓盤越來越少,越是接近了調整的尾聲。當最後熬不住的人都離場了,行情的調整就結束了。目前來看,短線的輪動倉位輕倉操作,中線底倉嚴格控制好,既不至於承受調整的壓力,也不會踏空接下來可能到來的新一波行情。
其實比起有沒有新一波行情,聰明的投資者更應該關注的是結構性機會,後面的行情會以慢牛為主,而且很難再出現普漲的機會,從基金半年報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現象,在頂級基金經理看來,無論市場能夠持續多久,牛市抑或熊市,A股市場的投資機會和投資方法並不會因此改變,牛股常有而牛市不常有正是此道理,在沒有牛市襯託的背景下,一大批大牛股在最近五年上漲超過五倍甚至十倍,顯示出抓住優質個股比抓住牛市、踏準市場風格節奏更具確定性。
截至2020年6月30日,國內具有代表性、風格各不相同的八大頂級基金經理,合計管理的基金規模接近3000億人民幣,同時他們在股票倉位上採取了淡化倉位控制、重視個股投資的策略,即風險控制不以股票倉位高低來作為衡量邏輯。什麼意思呢?一方面,抓牛股比抓大盤行情重要得多。大盤多數時間都是震蕩的,而且隨著註冊制結構性行情的發散,以後想通過純粹的大盤走好來賺錢會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通過個股配置而不是倉位來迴避風險,這點相信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策略重在結構性的個股選擇,通過優質個股來迴避市場潛在的風險,比如在2011年的A股市場,雖然A股指數下跌超過20%,但一部分高倉位運作的基金卻完美跑贏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正收益,與此同時,一些低倉位的基金卻在A股市場下跌過程中,儘管配置的股票少,但配置的股票均是下跌的行業與個股,因此出現低倉位運作卻大幅虧損的局面
因此在6月末依然保持股票高倉位運作,相當比例基金經理的倉位超過80%甚至90%,部分頂級基金經理僅十隻股票的佔比就超過70%,持股集中度高、持股目的明確。你以為別人一直重倉,實際上是通過個股配置來做好風控,這就需要我們儘量踏準風口。
比如這是一些頭部優秀基金二季度末的配置,就是集中在科技消費和醫藥,這些股票我們能找出來嗎?當然可以,關於如何挖掘細分龍頭的方法,會在後面的文章細講,但是我們必須要及時改變思維,投資必須踩準風口,而不是指望自己的股票能夠水漲船高。
昨天新三板精選層開板,100萬的門檻可能讓很多投資者不去關注,但其實反映出來的現象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32隻新股上市,截止到收盤,居然只有11隻新股收紅,其餘21隻上市首日就破發了。這就是註冊制,這就是以後創業板科創板的趨勢,股票越來越多,打新再也不能無腦,而是要像選股一樣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