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經濟學家》雜誌創刊了,現在訂閱更享優惠,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長按下文二維碼。
李迅雷: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已是大勢所趨,十年間四大區域人均基礎設施相對量非均衡上升。京津滬基礎設施利用率較高但將面臨「緊平衡」,使用效率較高,中部追趕東部的過程早在2012年就已見頂,東部、中部基礎設施對經濟產出的貢獻只有西部的30%、40%,未來西部持續是建設重點。
諸建芳:參眾兩院稅改版本的主要條款基本相同,由於何時實施新稅率仍未確定,本次稅改對2018-2019年的經濟增長拉動尚不明確,市場普遍預期稅改對投資的帶動可能大於對消費的刺激。稅改短期影響可能集中在對市場預期以及資本流動的影響,預期美元指數至少半年時間內將相對強勢。
崔歷:2017受益於食品價格下跌,總體消費者價格通脹仍保持溫和,但核心通脹開始加快上漲,特別是服務業通脹已與2011年1月的高點持平,顯示通脹壓力在積聚,預計通脹率在2018年繼續走高。通脹環境支持貨幣政策收緊和利率走高,預計未來國內利率攀升快於全球利率,支持人民幣走勢。
丁安華:最近三周以來參眾兩院有關稅改法案的推進速度突然加快,從側面印證了法案有較大可能通過的預估,如果參議院投票通過了法案,則會出現參眾兩院持兩個不同版本的情況。下一步,或是兩院通過「會議委員會」的協商達成統一,亦是要求眾議院接受參議院的版本。目前稅改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中贏面上升,而市場正在逐步做出反應,依然保有對於進一步利好的上升空間,中小型股受益較大。
魯政委:2018年的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由2017年的6.8%左右放緩至6.6%左右。其中,國有企業和政府的投資衝動將受到遏制,出口溫和放緩,消費佔比將相應提高。2018年經濟政策方面,政策利率可能保持相對穩定,首先,歷史看名義GDP增速下行時極少出現利率上調的情況;其次,美聯儲加息使中美利差收窄,制約國內貨幣政策的寬鬆空間,此外,未來三年財政支出將更多地向扶貧傾斜。
潘向東:經濟整體緩慢下行趨勢不變。11月份製造業與非製造業PMI在10月份大幅下行後出現反彈,顯示經濟反彈在階段性見頂後仍有一定慣性,由於外需環境相對較好,內需增速降中偏穩,工業生產在下行中仍有支撐。結構上,以房地產、基建產業鏈為代表的舊經濟下行趨勢已逐漸確立,成長轉型中的新經濟局部上時有亮點,但規模仍然偏小,需要時間培育,經濟指標整體上仍是緩慢下行,但已經不再是主要矛盾,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需要制度安排改革的落地。
沈建光:此前市場預期認為,真正的金融去槓桿工作可能會於明年兩會之後才正式展開,但近一段時間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並布置工作、周小川行長對去槓桿發出一系列嚴厲警告、資產管理業務新規推出等聲音和措施的出現,意味著中國監管風暴已經提前到來。強監管措施引發了金融市場對政策從緊的擔憂,推高了無風險利率。因此,強監管是市場緊張情緒加劇、利率走高的重要原因,也導致了債券市場的恐慌情緒。
陶冬: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是經濟進入電子交易時代的一個必然產物,其核心特徵是「去中心化」, 未來也會得到其它去中心化趨勢的助力,得到物聯網、大數據等格局變遷的助力,加密貨幣最終會成為一種社會通用的交易、儲蓄手段,而比特幣作為電子時代的一種交易手段和其長期投資價值,應該分開去看。
伍戈:居民槓桿率將直接影響宏觀經濟中消費和房地產投資兩大動能,甚至還關乎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長期來看,諸多國別經驗表明城鎮化進程是促進居民槓桿率提升的主導力量。當前中國居民槓桿率近期雖然增速較快,但其絕對水平尚未處於極端狀態,區域上一、二線城市相對較高而三、四線較低,我國未來居民槓桿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姚餘棟:未來家庭財富會超越公司財富,可能會達到GDP的200%,作為投資者理財有一個難以止損的缺陷,機器人一定要有方法論才能很好的理財。大成基金推出的一個大成四季,金融周期分為收縮、擴張,經濟周期收縮擴張,將這兩個周期結合成的「春夏秋冬」方法可參考。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其監管還沒有跑到創新前面,實際上監管一直是護衛著創新,缺乏創新和探索的領域主要在股權眾籌,而在其他領域,往往現在是進入了強監管的更多規範的階段。
楊宇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實則反映的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實時動勢。今年以來,人民幣持續了一段時間的升值,背後反映的是美元的貶值,美元指數已基本完整反映了偏負面的信息,跌或見底。未來,雖然人民幣匯率走勢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但伴隨著國內經濟基本面的不斷企穩、轉好,包括有人民幣「入籃」等因素作為支撐,對國內經濟增長韌性、資本流動的恢復能力抱有信心,「人民幣貶值風險有限,匯率依然無憂」。
朱海斌: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並不意味著就不要增長速度了,過去一年的經驗表明,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固然在短期會對經濟帶來下行的壓力,但在供給側改革推動的其他領域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因此短期的下行風險是可控的。在這一改革過程中,無論在新舊領域都仍然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包括創新領域、大消費領域、環保概念下的投資機會、行業的集聚下的投資機會。
張明:美國和中國都在開始進入一個金融周期的緊縮階段,但兩國家金融周期的金融變化不太一樣,美國是量化寬鬆將低迷的經濟拉起來,中國通過加槓桿防止原本很好的經濟回落過快。過去幾年居民部門加槓桿很快,居民部門債務佔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已經接近90%到100%,是一個潛在的風險。匯率方面,明年美元兌歐元可能升值,主要原因是美國復甦的真實性要強於歐元區。
張憶東:由於2018年處於長端利率抬升的過程中,優質的股權會強於債權,股權投資的重點是新興市場。核心資產並不等於大,而是在於核心競爭力,各個細分行業有競爭力提升,有ROE改善的龍頭公司才是真正的核心資產。具體而言,首推保險股,其次消費股要精選,第三TMT、生物醫藥還是先進位造業等科技驅動型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