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兩司馬」說的就是司馬遷和司馬光,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是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司馬遷為人正直,敢說敢做,被大多後世人所稱讚,而司馬光卻留下了一些爭議,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為什麼有人說司馬光小心眼?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變法之爭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在神宗皇帝的一再支持下,司馬光無奈只好退出來變法之爭,自請離京埋首資治通鑑。
神宗去世後,新上位的哲宗皇帝重啟司馬光老先生,司馬光不顧群臣反對任用蔡京等人盡廢新法,遠在金陵的王安石得知司馬光將自己嘔心瀝血立下的新法一條一條的廢除時,他失聲痛哭。不僅如此,司馬光還將王安石為《詩》《書》《周官》的批註全部廢除,王安石的晚年著作《字說》也被司馬光列為禁書,在這種苦痛交加的情況下,王安石帶著無數的遺憾撒手人間。
司馬光拿起筆,為這位終身的敵人寫下了最後的評價:
「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進非,致忠直疏遠,讒佞輻輳 ,敗壞法度以至於此。今方矯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謝世,反覆之徒必詆毀百端,光意以謂朝廷特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
除了開始肯定了一下王安石的人品以外,全篇都是對王安石的詆毀。
重回朝廷的司馬光為何竟如此趕盡殺絕?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認為有兩個可能:
01司馬光是真君子
儒家將人分成四類:才德兼具是聖人;德大於才是君子;有德無才是庸人;才大於德是小人。
司馬光是君子,但他的政治才能不夠。說實話我認為這個原因十分的牽強。
如果司馬光真的認為新法百害無利的話,那麼他盡廢新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司馬光並沒有新法不當的充分理由,先看看司馬光廢除「保甲法」的理由:
自唐開元以來,民兵法壞,戎守戰攻,盡募長徵兵士,民間何嘗習兵。國家承平,百有餘年,戴白之老,不識兵革。一旦畎畝之人,皆戎服執兵,奔驅滿野,耆舊嘆息,以為不祥。朝廷時遣使者,遍行按閱,所至犒設賞賚,縻費金帛,以巨萬計。此皆鞭撻平民,銖兩丈尺而斂之,一旦用之如糞土。……彼遠方之民,以騎射為業,以攻戰為俗。自幼及長,更無他務。中國之民,大半服田力穡,雖復授以兵械,教之擊刺,在教場之中,坐作進退,有似嚴整,必若使之與敵人相遇,填然鼓之,鳴鏑始交,其奔北潰敗,可以前料,決無疑也。
我們可以這句話中提煉出四個核心點:
一,國家只需要官兵,不需要民兵。
二,民兵會讓老頭子感覺到不安。
三,養兵花銷過大(保甲法的目的就是裁減軍隊,節約軍費)
四,天生種地的中國人就算勤加訓練也打不贏從小當兵的異族人。
請問看到了這四個點,你覺得司馬光是不是胡扯?
這還僅僅是冰山一角,司馬光對新法的否定理由只有你想不到。最後真正利民的政策被廢除,真正利國的政策被廢除,稍加改進便能利國利民的政策也被廢除。司馬光甚至將王安石在位時發動戰爭收復的廣大土地全部拱手相讓,這不是賣國嗎?所以這點原因可以暫時被否定了。
02司馬光小心眼
也似乎只有這個原因可以解釋司馬光荒謬的行為了。
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司馬光無論怎麼辯駁都取不到想要的結果,一氣之下自請離京。上位後的司馬光秉承「痛打落水狗」的原則:無論新法成效是好是壞,只要是王安石提出的,全部廢除!甚至連王安石在位時發動戰爭打下的土地,司馬光都要將其送給西夏。
將王安石的著作列為禁書,將王安石的批註全部廢除,想要抹殺王安石的一切,如果只是政治之爭司馬光是不會趕盡殺絕的,那麼唯有司馬光小心眼可以解釋這件事了。
第一種可能越寫越覺得不可能,第二種可能越寫越真實,或許司馬光真的就像某些人說的小心眼吧。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