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一個野生的山海經愛好者。
文/老包
最近好消息接連不斷,疫情漸漸成為過去式,戰士紛紛卸甲歸來,湖北也開始解封,歷盡磨難我們終於是勝了。
「火神山」取名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上次我們大概梳理了 「火神山」背後的一些有趣故事,這一期我們接著聊一聊「雷神山」取名背後那些和雷神有關的故事和內涵。
如果說「火」代表了剛烈、決絕、不屈的鬥爭意志,那麼「雷」則蘊含了勃發萬物的博愛、總攝十方的威嚴和蕩滌三界的無敵。
一、木屬源頭,萌發希望
前面在講到火神山的時候,有朋友提到了「肺屬金、火克金」的中醫理論,其實雷神山的取名應該也有類似的考量。
在傳統的八卦五行幹支配合之中,雷之方位在東,五行屬木、天幹屬甲、季節屬春,五行相生之中木又生火,所以火神山、雷神山的守望相助之意就很清楚了。
雷為春,火為夏,以木生火、由春到夏,所以應該還包含著期望最遲在夏季來臨之前徹底消滅疫情這麼一層意思。
實際上,雷不屬於五行元素中的任何一個,但卻偏偏生發了木氣,催生了萬物萌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源起和希望。
「雷」與「木」的關係體現在神話中,便牽扯出了一段與伏羲身世有關的故事。
話說突然發現這伏羲眼睛好妖媚
《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記載:「太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
在雷神的地盤——雷澤這個地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悄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腳印。
華胥,伏羲的母親,剛好在雷澤遊玩的時候發現了腳印並踩了上去。華胥踩完神奇的大腳印後不久就懷孕了,於是伏羲傳奇的一生從此啟程。很明顯,伏羲的父親就是雷神,不說其他的,單從伏羲後來的長相就能看出來。
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燧人氏沒,庖犧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 「震」即八卦中的震卦,震卦為雷,也從側面說明了伏羲和雷神的父子關係。
上古大神就愛玩留個腳印讓懷春少女稀裡糊塗懷孕的遊戲,精神交感這方面能力確實挺強。
《拾遺記》卷一裡面說華胥懷孕之後過了十二年才生下伏羲,也就是說我們的華胥老祖母挺著孕肚一直堅持了十二年,想想都辛苦。怎麼會這麼久?
歲星的運行周期就是十二年,歲星就是木星,而伏羲是東方木德之帝,所以他的生命和歲星是密切相連的。
五行之中木色為青,所以伏羲又稱青帝,青帝與佐神句芒一道管理春天,是為春神。
不管從自然實際還是文學意境來說,春總是生命、繁榮、希望的起點,而雷又與春天的希望難以分割。道教認為,「萬物得雷震聲而萌也」,驚蟄春雷,萬物始萌,震九天而動九地,驚四海而翻四溟。每一個舊循環結束、新的循環即將開始的時候,總是春雷在第一時間喚醒三界十方的萬事萬物,告訴我們新的徵程又開啟了。
木出於雷,中醫本草亦為木,或許也暗示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傳統中醫的重要地位吧。
那麼,同樣是蘊含生發的希望,為什麼在選名的時候不直接用「青帝」「木神」而是選用相對幕後的「雷神」呢?
二、強化權威,暢通政令
雷者,乃天令也。
掌生生殺殺之權……天不言以雷代言也……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無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枯榮,非雷霆無以主其政。
太上曰:吾不發陰陽之聲,吾之大音無以召,故鼓之以雷霆,以聲召氣也。
雷霆就是上天的政令得以施行的強大後盾,是上天的至高權柄,掌控雷霆的大神就是上天最具威嚴的人物。希臘神話的眾神之王宙斯便以雷電為武器,北歐神話裡眾神之王奧丁的長子、天界二把手雷神託爾也是位高權重、職司甚廣。
在中國上古神話裡最具威嚴最具地位的神當屬黃帝。
黃帝
黃帝亦即皇帝、泰帝,皇皇上帝、皇天上帝,妥妥兒的上天至尊,如此尊貴的身份怎麼能沒有雷電的威嚴襯託呢?怎麼可以、怎麼可能。在我們這裡,偉大的黃帝不僅掌握雷電,而且從出身看根本就是雷電中走出的王者,渾身自帶雷霆屬性。
《河圖稽命徵》記載:「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邱。」
《河圖帝紀通》記載:「雷,天地之鼓也……黃帝以雷精起。」
《春秋合誠圖》記載:「軒轅,主雷雨之神也。」
《大象列星圖》記載:「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
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將置雷澤雷神——伏羲的父親於何地。
這個細想起來應該不衝突。
黃帝可以說是至高雷神,而雷澤裡的雷神則為其臣屬。在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中,黃帝為了提振己方士氣、徹底打敗蚩尤,於是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以「夔」之皮製作八十一面大鼓,又以雷獸之骨製作鼓槌。
夔之所以有震懾作用,是因為它出入有光、其聲如雷,這根本就是低配的雷神。而雷獸才是整個事件的重點。
之所以將目光重點投向雷獸,是因為他的住所在雷澤,別號雷神——伏羲的親爹被黃帝盯上了,而且被取了骨頭。這個就可怕了。
假如雷神當時已經死了還好說,頂多是從墳冢裡找出大骨用一用;如果他當時還活著那就真的悲催了。但是從他與夔並列來看,夔都是現殺的,雷神估計也差不多。為了在殘酷的戰爭中最終贏得勝利,黃帝也是拼了。
慈不掌兵,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指揮者、謀劃者必須在考量所有因素的情況下作出最正確的判斷和最果斷的決策,哪怕這樣的決策在和平時期看來顯得於情不合於理不合。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神的能力往往不是我們這些凡人能夠想像的,所以雷神最終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
可以看出,至高人物掌握至高權柄這個配置在古今中外、人神兩界都是非常必要的。
這樣做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在危急關頭確保上下一心、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號令所出、兵鋒所指,這也是我們在非常時期必須堅守的原則。
三、嫉惡如仇,陽剛不泯
炎黃二帝
不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裡都有賭咒發誓的爛大街橋段,這些場景中使用頻率最多的短語可能就是「天打雷劈」「五雷轟頂」,網絡段子中更有情人節期間情侶們海誓山盟引電閃雷鳴的情節。
這些情節和段子中假設的電閃雷鳴、五雷轟頂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有人說了假話、違背了天地良心、幹了壞事、違背了自己的誓言。
以前民間深信做人一定要不欺暗室,因為抬頭三尺有神明,而這個神明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雷神。
雷神負責糾察人間善惡、勘驗正邪、鐵面無情,若發現不孝子孫虐待雙親、邪物修煉成精等事,一經發現就地正法、絕不容情。
早些年,在我們那兒的民間說法裡,已經將雷等同於天,稱打雷為「呼嚕爺」,認為「呼嚕爺」會直接抓走不孝媳婦的腦袋(婆婆永遠對、媳婦很受傷),會劈死藏在樹洞裡悄悄修煉的蛇精(傳說中被劈死的主角幾乎都是蛇精)。
所以小時候閃電打雷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呼嚕爺」一個不小心把我的腦袋抓走(童年陰影)。
民間的這些認識和說法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道教。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記載:「其罪尤甚,事涉雷霆……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可不慎之。」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詳細描述了雷部的種種情形及雷部眾神大到沒邊的業務範圍。
雷霆是上天政令和威嚴的體現,所以從三清上聖到十極至尊到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祇到北極紫微大帝都與雷霆有著密切關聯。北極紫微大帝更是掌握著「天雷,地雷,水雷,龍雷,社令雷」等五雷。
我們平時所說的「五雷轟頂」可能就是這五雷了吧,這得幹出多麼惡劣的壞事來,才會氣得北極紫微大帝一上手就出王炸。
除過最高階這一波大神之外,真正親自主管雷霆一切事務的大神就是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浮黎元始天尊生玉清真王,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普化天尊。
雷部有三十六面神鼓,分別對應玉樞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輪雷、灌鬥雷、風火雷、飛捷雷、北極雷、紫微璿樞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轟天雷、紫府雷、鐵甲雷、邵陽雷、欻火雷、社令蠻雷、地祇嗚雷、三界雷、斬壙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鷹犬雷、嘯命風雷、火雲雷、禹步大統攝雷、太極雷、劍火雷、內鑑雷、外鎰雷、神府天樞雷、大梵鬥樞雷和玉晨雷等三十六雷。
雷的種類之所以這麼多主要是因為雷聲普化天尊及其下屬的業務範圍覆蓋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方面面。他們既可以誅鬼斬邪,又能興雲降雨,還能化解口水官司,能使得夫妻和睦,能消除動土災厄,能賜人子嗣,能避退刀兵,能驅逐虎豹……服務領域相當全面,而且有求必應。最主要的還有兩點,一是能治癒頑疾;二是能消滅「二十五瘟、二十四蠱、三十六瘵(瘵,音債,癆病、疫病之屬)」。
治病驅疫這一業務的具體負責人是雷部的「素車白馬大將軍」,看架勢、看裝備真真兒和我們的白衣天使是一模一樣的。
綜上可以看出,天地賞善罰惡、發生萬物皆雷也。
雷神不僅具備木之勃發和希望,更主要的是具有嫉惡如仇、勇猛無懼、有求必應、攻無不克的特性,與我們「不獲全勝絕不輕言勝利」的決心、信心正好相合。
相應的,木神的落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參考書籍:
佚名.山海經[M].李潤英,陳煥良註譯.湖南:嶽麓書社,2009.
(漢)劉安,陳廣忠譯註.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M].山東:齊魯書社,2010.
(東晉)王嘉.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拾遺記[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宋)張君房纂輯.雲笈七籤[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元-明)佚名.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陳永正主編.中國方術大辭典[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
陶陽,鍾秀編.中國神話[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8.
袁珂.山海經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2.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 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袁珂.中國神話大詞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