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如今越來越成為北京人青睞的居住工作地。走在海澱,總是不經意間就能發現類似這樣的文明「水滴」:每張餐桌上,都有文明用餐提示牌,浪費的少了,喧譁的少了;每個路口,都有文明提示員,闖紅燈的人少了;每座居民樓裡,亂堆的雜物沒了……據了解。海澱有50萬戶家庭籤訂了《文明家庭承諾書》,每個家庭承諾養成一個文明的習慣。「剛開始我們是徵集,現在是有家庭主動報名,這種轉變,就是文明的轉變。」海澱區文明辦主任吳琢如說。(1月26日 北京日報)
筆者認為,《文明家庭承諾書》深入人心,讓「節儉節能」成為新年時尚詞語。
在徽州大地的農家,流傳著這樣的節能經:一紙多用,和諧自然;一衣多穿,和諧家庭;一炭多用,和諧生活。如此「農民家庭和諧節能經」,不管是貧困年代,還是生活在富裕年代,都值得提倡。
所謂「一紙多用」,即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園地,除了孩子在校學習之外,在家也要鞏固知識,書寫作業。一張白紙,可以多次重複使用,提升使用價值。
如小孩演算草稿紙,一遍可用鉛筆寫;兩遍可用藍鋼筆,正面寫了反面寫;再用毛筆寫方寸,先紅後黑成飾紋;書後歸類亦可廢出售,亦可摺疊飛機、寶塔、坦克、輪船、風車等;亦可試用剪紙,優秀圖案者張貼於牆。這樣,一紙多用,節能環保,不僅讓孩子養成了節約能源的良好習慣,還使孩子興趣愛好得到發展,也為孩子珍愛書籍、保護書籍、儲存書籍奠定基礎,對節約木材,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環境非常有利。
所謂「一衣多穿」,即一個小家庭,或是親戚朋友,將自己使用過的衣服或少了的或不合身體的,潔淨之後,轉讓給晚輩穿,或賜給合體者使用。
有這樣一首歌謠:如今購衣上檔次,春夏秋冬都換季;孩子保健營養好,沒過兩年衣身細。洪媽非常有心計,吩咐陳衣要清洗;待到孫侄甥女大,送上愛心見面禮。隔代穿上真合體,都說天真如同其;誇獎小崽真漂亮,全家歡暢樂滋滋。其實,「一衣多穿」,順應時令,節省消費,也是可觀的。這樣的節儉賜贈衣著的消費理念,與「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加深了親情,友情,師情,還可以消除親戚朋友某方面的隔閡,更有利於家庭勤儉節約,節省開支,和諧發展。
所謂「一炭多用」,即生長在農村,常使用省柴灶做飯,一日三餐,柴的燃燒,必定會有剩餘的炭火,勤快而及時灑水滅火成碳,有利於能源再利用。
如:農家都改省柴灶,每餐餘火往壇倒;幾個硬炭不嫌少,勤勞積存才知道:常年能攥七八擔,留取青山真合算;取暖燉肉吃火鍋,味道鮮美好稀罕。這樣儲蓄木炭的節能經驗,真的可貴,一年到頭,日積月累,不僅零星積存許多木炭,促進生活和諧,還一舉多得,為間接節電環保、封山育林立下汗馬功勞。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勤儉節約,不是一陣子,應常態化。節約能源,不是有了節能器具,就可以任意放任自流並浪費。如提倡節約用電,即使用節能燈,空調等,仍然要做到人在電開,人走電關,增強能源使用有效率。這樣,日積月累,養成習慣,無形之中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節約不少資源,開啟不少能源。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能停留在應付表面時髦層面上,要在實在實惠、務實求真、節資開源上下功夫。——讓更多的家庭節能環保,根深葉茂;讓更多的家庭節儉蓄能,為文明和諧社會發展助上一臂之力。(方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