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紅色皇后 物種日曆
一位曾在砂勞越(Sarawak)任職的官員莫裡(Peter Mooney)記錄下一件奇事:在1950年,一艘船上的人發現了「水猴子」。確切地說,他們看到一個奇怪的動物在海裡遊,以為是落水者,放下小艇來救,結果卻是一隻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猴子在小船上歇了一會兒,又跳進海裡,不知所蹤了。
人非猴,不知道猴子遊泳之樂,不過長鼻猴的遊泳天賦確實值得注意。這種瀕危的猴子,曾有橫渡400米寬的Sabagaya河口的記錄,除人類外,它是唯一會「過河」來擴大自己領土範圍的靈長類。長鼻猴遇到船隻,還會潛水躲避,可以想像它給人帶來了多大的震驚。
看著它們,不禁讓人想起一個「科幻故事」:也許人類曾跟「水猴子」一樣,是適應水生的靈長類。
坐在紅樹氣根上的長鼻猴。長鼻猴經常生活在水邊的環境,如紅樹林裡。圖片: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水猿假說(Aquatic Ape Hypothesis)是上個世紀提出的,一個解釋人類進化的理論。主要的支持者有海洋生物學家海迪(Alister Hardy)和作家摩爾根(Elaine Morgan)。大意是說,人類是在非洲因地殼變動被淹沒的土地上進化出來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有一個水生的階段。人類沒毛,有較厚的皮下脂肪,像海豚這樣的水生哺乳動物。而且在水裡,站立也會容易很多。
水猿假說的部分證據。圖片:Chakazul / Wikimedia Commons
不過,水猿假說迄今沒有任何化石證據。我們也能拿出很多證據,說明人的身體結構並不適合水生。實際上,人類的家族——人科,可以說是哺乳動物裡和水最沒有緣分的類群之一。
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會遊泳。這是因為,四足行走的動物遊泳,一般都是在水裡復刻陸地上的行動方式,划動四肢,就能「狗刨」前進了。猿(包括我們這種「裸猿」)屬於天生不會遊泳的極少數。猿的進化路線,是高度適應樹上生活,身體結構和本能的運動模式,都不再適合四足行走,同時也失去了狗刨的能力。黑猩猩非常怕水,到了水裡只會胡亂掙扎。動物園經常用水溝把黑猩猩的住處圍起來,免得逃跑,如果哪個黑猩猩意外跌進了水溝,沒有人救,就要淹死。
黑猩猩天生是不會遊泳的。圖片:Frans B M de Waal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5)
不過,猿也不是完全沒有水性。2013年,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本德(Renato Bender)等人,發表了一篇文章:第一次科學記錄到大型猿遊泳。在半人工環境下長大的兩隻猩猩——黑猩猩庫珀(Cooper)和婆羅洲紅毛猩猩(Pongo pygmaeus)蘇利亞(Suryia),跟著人在水池和澡盆裡玩,學會了遊泳。猩猩遊泳的姿勢是前後移動手臂,朝著側面打水,同時腿用類似蛙泳的姿勢蹬動,總之更像是人遊泳,而不是狗刨。蘇利亞最多遊出了12米遠。
蘇利亞和飼養員一起在水下玩耍。圖片:bouju1 / youtube
雖然「水猿假說」缺乏證據。但人類的進化史可能跟水有緊密的關係。人類發達的腦需要更多長鏈脂肪酸,出汗能力強又需要補充水分和鹽分。在水邊既可以得到富含這些營養的食物(比如魚),也可以得到水和鹽(如果是海水的話)。所以我們的祖先比起其他猿類,通過親近水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居住在水邊的古人類吃剩的貝殼,堆積而成的「幹垃圾」,稱為貝丘(Shell Mound),是考古學的重要線索。
對於大多數靈長類來說,水是一種新環境,它所提供的新的機遇,可能會把動物帶上新的進化道路。在泰國南部的Laem Son國家公園,食蟹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學會了用石頭砸開牡蠣和少刺短漿蟹(Thalamita danae)。請問,猴子離蟹八件的發明還會遠嗎?
食蟹獼猴用石頭作為工具。圖片:Michael D. Gumert / Wikimedia Commons
原標題:《水猴子有啥稀奇的?「水猩猩」見過嗎?》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水猿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