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國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有「不讀易不可為將相」的說法。很多人窮盡一生都不能說自己對《周易》當中的哲理已經完全參透。
《周易》是中國儒家和道家共同的經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有「不讀易不可為將相」的說法。很多人窮盡一生都不能說自己對《周易》當中的哲理已經完全參透。
香港易學專家宋韶光先生堪稱研究易學的佼佼者,其鑽研風水命相之學三十多年、別具心得;一向致力撇除這類術數的迷信附會成分、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探討中國傳統玄學、蜚聲中外。近日,作為全球領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合傳播平臺——靈機文化對著名易學家宋韶光先生進行專訪,對在現代科學下與時俱進的易學發展進行了回答。
易學會過時?
宋韶光:《易經》的「易」其實就是說變易這樣解釋,就是中國人認為宇宙萬物無時無刻都不斷在變,所以日月星辰的運行也好,世事變化也好,或者人的呼吸也好,都是不斷在變化。那《易經》最主要就是尋求天地宇宙運行的一種規律。
唯物辯證法認為,規律是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繫,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因此易學中所研究的原理並不會由於世界的變遷而落伍,而是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易學的研究則會愈加豐富。
易學是迷信?
答:中國人認為呢,天地人,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的配合非常之重要,風水就是地利,我們人自己的努力,以及我們怎樣去改善人際關係,有好的人際關係,這個就是人和。傳統的房屋都是根據風水原理建築的,二千多年不斷的演變,好多人又將《易經》裡頭的八卦,將這個陰陽學家的陰陽學說,將「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這些學術、這些理論,套入這個風水裡頭,將其學術化了。
近幾年,人工智慧的話題可謂是一時焦點,但在科學還遠未如此發達的年代,古人就已經善於從現象中找出規律進行學術總結,可以說易學就是古代的人工智慧,博採眾學說,在蒙昧時代對人們的疑問提供全面的解答。
面對現今東方易學的社會生存環境,宋韶光先生感嘆由於易學的艱深晦澀,往往難有人能夠真正窺得其真諦,東方古老的智慧結晶亟待保護和傳揚。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在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決定成立傳統文化專家委員會之際,宋韶光先生首先響應,成為首批入駐專家,支撐研究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以科技手段和網際網路形式去保存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尤為必要和緊迫,需要注重文化差異,尋找互補性,增強民族自信心。靈機文化旗下擁有多款傳統文化相關的網際網路應用 ,累積超一億國學用戶,遍布157個國家和地區,此次籌備傳統文化專家委員會,也將集行業積澱和專家之力,共同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老師完整版專訪,即將在「聽講」原汁原味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