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7月27日中午12點,上海大光明影院外的陽光正毒。方廷榮早早就坐在了二樓,靜候電影開場。這是他今年在上影節看的第一場電影——日本導演武正晴的《謊話連篇2》。這座影院他再熟悉不過。1962年,他就在這裡看電影,轉眼已經58年。
方廷榮經常這樣介紹自己與電影的緣分:「7歲開始看好萊塢電影,今年77歲。」從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至今,23屆、27年來,他從未缺席。「我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見證者。」方廷榮驕傲地對我們說。
01.「開票前,我激動地沒睡著」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官宣的那天晚上,方廷榮興奮地沒睡著覺,輾轉反側靠安眠藥才終於入眠。他一心盼著7月20日,正式開票的那一天。那天清晨,他早早搭地鐵來到距家10公裡外的大光明電影院。在屋頂花園,他見到了自己的「忘年交」——大光明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小李。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本屆上影節不實行線下購票,習慣了在影城排隊買票的方廷榮只得拜託小李幫自己搶票。
場次減少加上上座率限制,都讓今年的電影票格外緊俏。方廷榮一早看中的金爵獎入選片、衝田修一導演的《孩子不想理解》秒速出清。兩人一番忙活,最後只買到了那張《謊話連篇2》。
雖然略有遺憾,方廷榮還是很高興,因為這意味著第23屆上影節,他依舊不會缺席。
當天,方廷榮還有一項「使命」——去電影節的主會場上海影城打卡。除了進門前要戴好口罩、測量體溫,上海影城的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影城的工作人員、前來採訪的上海記者都是他的老熟人,見面便親切地打著招呼:「方爺爺,您又來了!」
在排片表背板前,方廷榮時髦地衝著鏡頭比了個心。在開票首日的上海影城打卡留念,這是他與上影節一年一度的約定。
02.「第一屆上影節,奧利弗·斯通給我籤名」
參加了23屆上影節,今年是最特殊的。往年的開票日,方廷榮都會準時搭上5點半的地鐵,一早來到上海影城排隊買票,為了搶到心儀的大熱門,還曾通宵排隊。
方廷榮自認是個有點「摳門」的人,但為電影他十分「捨得」。他對我們說,每年花在上影節的票錢都有1000塊左右,比如去年就買了《悲慘世界》《徒手攀巖》等8張電影票,前年更是一口氣買下了13張。
作為資深影迷,方廷榮選片眼光獨到。每年片單一出來,他就會根據影片價值、個人喜好和排片時間提前做好功課。前年的《小偷家族》令他記憶猶新,「他們誇張地說,一張票頂一套房子,我實在沒搶到。」
2018年,上影節《小偷家族》映後見面會
回憶起自己與上影節的緣分,方廷榮印象最深的還是1993年的第一屆。那時,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受邀擔任首屆上影節評委,他的新作《刺殺甘迺迪》也舉行了兩場放映。
雖然因為工作,方廷榮沒能看上電影,但託朋友要到了奧利弗·斯通籤名的官方期刊。「奧利弗·斯通不籤名的,我太幸運了!」至今提起,方廷榮仍難掩驕傲。
當時的他沒想到,20年後的2013年,他竟能與奧利弗·斯通在上影節再續前緣。那年的開幕式上,奧利弗·斯通獲得終身成就獎,第二天便來到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那天正好我也在。他邊上有許多保安,但我膽子很大的,我把相機交給旁邊一個年輕人,就衝上去跟奧利弗·斯通說:『我是你的超級影迷。』當時我來不及說英語,說的是中文,他聽不懂,但最後籤名也籤到了,影也合到了。」方廷榮回憶道。
能夠與主創零距離互動也是方廷榮熱愛電影節的原因之一,「我喜歡臨場發揮,經常衝上臺跟導演交流。」
他還記得2018年,自己欣賞的導演姜文擔任第21屆上影節評委會主席。他專門買下了《邪不壓正》的電影票。映後,他抓住機會向姜文「表白」,「我就是衝著你來的,我是你的忠實影迷。」
去年上影節傳媒關注單元,一部真實動人的《過昭關》讓方廷榮看得份外激動。他走上臺拉著主演楊太義的手說:「演得太好了,我是你的小弟,你41年生,我44年生。」
今年,受到片方的邀請,他還觀看了亞洲新人獎的入選影片《落地生》。映後見面會上,方廷榮親切地摟住小演員林靖喆,對他連連豎起大拇哥,「你現在就演得這麼好,未來不得了!有你們,中國電影有希望了。」
03.「7歲看好萊塢電影」
方廷榮與電影的緣分從出生那一刻就註定了。他成長在一個「文藝愛好者之家」,「媽媽是我的音樂老師,姨媽是我的鋼琴老師,爸爸是我的英語老師,我們全家都是超級影迷。」
7歲時,姨媽就帶他去百樂門舞廳看了人生第一場電影,那是著名二人組合勞來與哈代主演的一部喜劇片。勞來一口吞下一個雞蛋的畫面,讓他笑得前仰後合。參加工作後,方廷榮每月工資不多,只能留下5塊錢零花,看電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筆花銷。按照頭輪、二輪、三輪,他把附近的影院分成幾類,精打細算。票價最便宜的三輪電影院是他的心頭好。一張票只要8分錢,條件雖然簡陋,他卻看得津津有味,很多經典電影《三毛流浪記》《復活》等等,都是用這樣「物超所值」的方式看到的。
《三毛流浪記》
方廷榮不僅自己熱愛電影,憑藉好交益友的開朗性格,他還當上了工作單位華聯商廈的影評小組組長,後來又成為了黃埔區影評協會的常務理事、公關部部長。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就組織、參與了不少電影活動。黃埔區大光明、和平等各大電影院的連線組組長都和他「熟得不得了。」
1987年,著名導演謝晉來到華東師範大學演講,作為鐵桿影迷,方廷榮託朋友讓謝晉在自己收藏的英文雜誌上簽名。2008年謝晉追悼會上,方廷榮帶著這本雜誌與眾多影迷一起專程前來送導演最後一程,被媒體採訪時,他回憶道:「我的朋友在廁所門口才堵上他,恭敬地請他籤字,我就一直保存著。」
方廷榮最鍾愛的還是經典老電影,「《簡愛》《茜茜公主》《追捕》《廊橋遺夢》,我都會一遍、兩遍、四五遍這麼看…國產片有《白毛女》《一江春水向東流》《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我幾乎都可以從頭到尾背出來。」
他習慣了一個人看電影,因為要專心致志,「我要看細節,我要認真記,還要打分。」
方廷榮有一個小冊子,上面記著日期和電影片名,後面就是他給每部影片的評分:《巴黎聖母院》98分,《追捕》《佐羅》95分。《教父2》只有70分,「我為什麼給第二部給得低,因為第一部絕對好,對比一下,第二部我給它分數就低下去了。」方廷榮笑著說。
04.「電影使我年輕」
「電影使我年輕。」這是方廷榮常掛在嘴邊的話。77歲的他不僅熱愛電影,還喜歡跳舞、聽音樂會、看話劇,退休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平均每天還要發五六條朋友圈,向老友們推薦佳片,分享生活感悟,比年輕人還要活躍。方廷榮最常穿紅色、粉色等色彩鮮豔的衣服,就像他的性格,開朗熱情。
他不僅愛看經典老片,新片也如數家珍。張藝謀、姜文、賈樟柯、是枝裕和都是他欣賞的導演,有他們的新片上映,「我一部也不會落下」。《小偷家族》他更是看了至少五遍,影院買票看完,又在電視上看,每次都能看出新體會。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方廷榮還是「哈利·波特」系列的超級粉絲,「有一部看一部,真的好看!今年電影節還在放,我也想看,沒有買到票。」
疫情期間,影院不開門,但方廷榮沒有閒著。電影頻道成了他的「家庭電影院」。每天清晨6點半,方廷榮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分享電影頻道的「節目預告」,碰到自己喜歡的電影更忍不住要力薦一番。「每天至少一部,半年看了180部。電影頻道真的帶給我開心!」
那天晚上看到的亞新獎入選片《落地生》,方廷榮非常喜歡。雖然是小成本,除了王硯輝外沒有知名演員,影片卻憑藉真摯的故事和表演打動人心,讓他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我有一條宗旨,首先喜歡國產電影,而且看好國產電影,就像今天的電影《落地生》,又是國產電影,又是青年導演,讓我覺得中國電影有希望。」方廷榮說。
放映結束,方廷榮起立鼓掌,這是他多年參加電影節、觀看音樂會養成的習慣,「看到真正好的片子一定要鼓掌,站起來鼓掌,我鼓得最響。」
23屆、27年,方廷榮很榮幸能作為一名普通影迷見證上海國際電影節一路走來,「看到上影節片子越來越多,越辦越好。」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即將於今天落下帷幕。方廷榮也早已暢想起明年的上影節之約。「我只要活一天,就要看電影。」他笑著說出這話,沒有一絲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