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接待病人及家屬諮詢
李玲
編者按
近日,國家衛計委首提「安寧療護」,提出讓人「有尊嚴地離世」。作為國內首家開展安寧療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臨終關懷」)的公立醫院,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的醫生李玲已經為此努力了6年。
安寧療護病區是怎樣的?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你會做怎樣的選擇?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肖肖 宗雷/文 楊東華/圖
「中國人怕談生死,其實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最終都是奔著死亡而去。」李玲說這話時,帶著她一貫從容的語氣和表情。
這種從容,在她負責的病區也能感受到。那些即將離世的人,不是充滿著絕望、掙扎,而是充滿安寧、平靜。
【希望】
國家首提讓人「有尊嚴地離世」
看到國家衛計委文件最終發出,李玲沒有狂喜,沒有如釋重負,只是感覺「水到渠成」。
2月9日,國家衛計委官網連發三個文件,全是關於安寧療護的,明確了安寧療護中心是「為疾病終末期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等服務,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離世的醫療機構」,對此進行了詳細規範和指南。
2011年,李玲在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首開姑息治療暨安寧療護病區。當時,姑息治療、臨終關懷在全國都是新鮮事物,在河南,她更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去年年底,受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邀請,李玲多次參與這三個文件的起草和討論,歲末年初往返於北京和鄭州,那時霧霾嚴重,她的心裡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欣慰。
對於這三個文件,李玲覺得,可以稱得上我國安寧療護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傳統的醫療衛生行業主要是把精力放在治療疾病上,而在疾病預防和生命末端的關懷,是相對缺失的,能做到目前這一步,已是莫大的進步和好的開端。
【觀念】
如何有尊嚴地離去她找到答案
在從事臨終關懷之前,李玲是一名腫瘤科醫生。
「我見過學習舞蹈的年輕人,為了切掉腫瘤不惜截肢,然而腫瘤還是轉移和復發,最終遺憾離世。」李玲說。
她發現,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所有疾病,如果治不好了或者沒法治了,病人就只能「痛苦地活」。最後搶救時刻要切開氣管,插進管子,上呼吸機,24小時補液,即使是用最新的抗腫瘤藥物,一針劑幾千元,也不過是延長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生命,躺在重症監護室裡的病人維持生命體徵,逐漸多臟器衰竭。有的腦死亡後,家屬依然會讓醫生繼續搶救……
在生命的最後,如何有尊嚴、有質量地活著?李玲在姑息治療和臨終關懷那裡找到了答案。
在美國進修期間,她學習了姑息治療及臨終關懷臨床與管理專業,還成為美國國家姑息治療暨臨終關懷學會臨床醫師組註冊成員。她發現,國外傾向於對認知的和解、對病人的和解、對死亡的和解,「醫學是科學,但也是人文。」
2011年,她從美國回來,著手創辦姑息治療暨安寧療護病區。在這裡,她提倡這樣一種理念: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面對】
生命的最後我們該怎樣面對
不久前,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後,發布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排名第71。
最新數據顯示,癌症已經成為中國人死亡的首要病因。2015年,國內新發癌症人數高達429萬,281萬餘人死於癌症。現在癌症的高發,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以及各種病症的年輕化,讓安寧療護的推廣迫在眉睫。
李玲見了太多走到生命終點的患者,科室裡,每周都要送人走。去年,剛剛送走了一個17歲的女孩,之前,女孩輾轉於各大醫院的ICU,住在擁擠嘈雜的病房裡,每天面臨的是媽媽的崩潰和爸爸的愧疚。
女孩在這裡住了大概兩周,李玲她們陪她走過了最後幾天。然而,女孩的父親已經可以平靜地和她聊起來,以後孩子的墓放到哪裡,碑上刻什麼字。
「在她離開的時候,她是在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下的。」李玲回憶說。
【願景】
除了理念的推廣 下一步將要進入實際操作
這6年,每一步,都是李玲在摸索中前進。她覺得,安寧療護能做下去,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管理和人文理念,缺一不可。
也有人會關心,來這裡的病人是否都是有經濟能力的,理念比較先進的?
李玲說,面對死亡沒有貴賤,來這裡的病人,各種經濟條件的都有。有些比較了解安寧療護,有些就是不想讓親人痛苦。
然而,她需要面對太多的不理解,甚至身邊團隊裡醫生的習慣。有的醫生最初還會像在普通科室裡一樣問:「你要不要救你媽?你要不要選擇什麼什麼手術?」
這幾年,李玲致力於從身邊改變。雖然,絕大多數醫生是好心,卻並沒有像她理想中一樣,能「完全從病人需要出發」。她讓醫護人員都看《入殮師》,學習對即將離世的人的尊重。李玲也會學習一些民俗知識,尊重患者的信仰,和病人家屬討論準備什麼衣服,遵從哪些傳統的做法。
當工作遇到困難時,李玲常會想起自己的父親。
她的父親當了一輩子醫生,放棄了上海的優越條件回到了河南。有時候,李玲也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做那麼大犧牲?直到和父親最後相處的幾個月,她深深理解了父親。父親臨終提出,把自己的眼角膜捐了,而且指定是失明的貧困農村女童。他說,女孩兒將來要成為母親,孩子能看到了,以後還能幫助一個家庭。
這讓李玲堅信,人總是需要點精神的。
「在國外,終究是外邊,我們身邊有這麼多需要做的事。」李玲說。
接下來,李玲初心不改,一樣一樣把臨終關懷做好,變成現實。接下來要做更多的事情,給患者和家屬提供更加規範的安寧療護,另外還要幫助相關的同行把好事兒做好。
病房中,李玲與患者交流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東華/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宗雷李肖肖
陪著患者從人間的出口走向天堂的入口,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他們不恐懼、少痛苦、有尊嚴,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在李玲負責的安寧療護中心,每年都有上百人辭世。而離去的每個人,都不會再重複恐懼、絕望、掙扎。
安寧療護,對於不少人還是個新名詞,這個中心到底什麼樣?那些即將走到生命終點的人,又是如何在這裡度過最後的時刻?
【一個特殊的療護中心】
沒有醫生辦公室
只有醫護工作站
2月16日中午,陽光正好。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姑息(緩和)治療暨安寧療護中心,匆匆趕來三名四五十歲的女子。
護士長司慧彬將來人引進樓裡,三名女子把病人情況介紹了一下:病人是她們的父親,80多歲了,患了癌症快不行了,太痛苦,他們實在不忍心,聽說這裡能減輕痛苦,就來看看。
一樓是門診,各個門診室裡放著各種診療儀器,香薰、音樂等都是治療手段。往上走,二樓入住的是非癌症的姑息患者和臨終關懷患者,三樓入住的是癌症的姑息患者和臨終關懷患者。來到三樓,整個病房樓道很安靜。司慧彬示意來人放低聲音,並把腳步聲壓到最低,一直走到病房中間的醫護患溝通單元。
與其他醫院不同,這裡沒有醫生辦公室,只有醫護工作站,就在談話間隔壁。
李玲說,這麼做就是要讓所有家屬在第一時間能找到他們,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
給患者做治療一定提前告知
一間病房門口貼著的綠色標誌,吸引了河南商報記者的注意:是一隻小熊,上面有英文的「notalking」。司慧彬說,那是給所有醫護人員看的,意思是,病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請所有人在進入房間後不許談論病情。
病人中,有一位82歲前列腺癌伴廣泛骨轉移、腎功能不全伴納差及乏力的老先生。他聽覺減退,但可以寫字。查房時,李玲會跟他用寫字板交流。
「吃飯好嗎?還有什麼要求我們做的嗎?」
「不行,沒力氣。」
「把營養液加在您飯裡了。慢慢來,不著急。」
李玲說,就是要滿足病人的需求,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兒,很微小很微小的感受。
例如,無論患者是否有意識,在進屋前,護士都必須敲門,給患者做治療,護士都必須提前告知,「人生而為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必須享有最起碼的尊嚴。」
關懷的最基本方式
首先就是傾聽
每一位來到中心的患者,李玲他們首先要為患者做的是自我評估,了解患者最真實的想法。
老侯,患癌三年,輾轉了多家醫院,直言自己從來都沒睡著過,唯一的訴求就是能少些痛苦、能睡著。從入院到出院,老侯只住了10天,一張照片記錄了他出院的時刻,老侯拿著醫院給開的一盒止疼藥和一盒緩瀉劑,臉上掛著笑。
一位房地產公司副總入住中心,就只希望一件事:可以有尊嚴地死去。昏迷前,他希望將身體捐獻,最終經過李玲和她的團隊的努力,幫助他的妻女完成了他的心願。
還有一位80多歲的革命老軍人,是胃癌晚期。他跟李玲聊家庭,聊年輕時的故事,聊病後的感受。老人最大的心願是出一本回憶錄,最終這個願望得以實現。
「關懷的最基本方式,首先就是傾聽。」李玲說。
【關懷】
對生者的安撫也至關重要
安寧療護中心從2011年成立到現在,送走多少病人,李玲他們沒做過詳細統計,「每年大概有100多位吧。」
有一位17歲的姑娘讓李玲記憶深刻。她自出生就得了先天性脊柱裂,僅有八九歲孩童的身高體重,去年端午節前過世,離她18歲的生日僅差10多天。
「過去17年的每一天都用來說再見。」這是李玲為女孩父親做疏導時說的一句話。
李玲至今都還記得女孩的父親在她跟前痛哭的情形,「總覺得把她帶到世上,卻讓她遭受痛苦,不知道最初是對是錯。」
在這個中心,還有對家屬的情緒進行安撫的心理疏導。李玲說,「親屬離世,對生者的情緒安撫至關重要,逝者已矣,生者堅強。」
【價值】
少痛苦,有尊嚴 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對第一次到中心的患者家屬來說,「臨終關懷」始終是他們無法理解透的詞。
李玲說,在這裡,80%做的是規範的醫療服務,「我們首先做的是對病人的評估,評估外科手術或化療是否為病人最需要的,哪些對病人來說是最合適的。」
剩下的20%是人文關懷。李玲說,病人病情得到控制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再談臨終關懷,即教育他們應如何面對生死,「三年是活,三個月也是活,要提高生活質量。」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李玲和她的團隊做這一切的理念。
面對河南商報記者,李玲用一句話評價她從事的工作,她說,陪著患者從人間的出口走向天堂的入口,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能夠不恐懼、少痛苦、有尊嚴,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互動】
關於生命的末端你有什麼想法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我相信自己,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不盛不亂,姿態如煙,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這是泰戈爾在《飛鳥集》中的詩句,詩歌總歸是美好的。
如今,我們離這樣的美好更近了。
你對安寧療護是否了解?你是否經歷過類似的選擇?對於本篇報導中的「臨終關懷」,你是否能接受?生命的長度與生命的寬度,你更傾向於哪一種?
歡迎大家工作時間發簡訊到15639098160、15038291223,跟河南商報記者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