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個安寧療護病區讓每個生命帶著尊嚴謝幕

2021-01-08 環球網

李玲接待病人及家屬諮詢

李玲

編者按

近日,國家衛計委首提「安寧療護」,提出讓人「有尊嚴地離世」。作為國內首家開展安寧療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臨終關懷」)的公立醫院,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的醫生李玲已經為此努力了6年。

安寧療護病區是怎樣的?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你會做怎樣的選擇?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肖肖 宗雷/文 楊東華/圖

「中國人怕談生死,其實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最終都是奔著死亡而去。」李玲說這話時,帶著她一貫從容的語氣和表情。

這種從容,在她負責的病區也能感受到。那些即將離世的人,不是充滿著絕望、掙扎,而是充滿安寧、平靜。

【希望】

國家首提讓人「有尊嚴地離世」

看到國家衛計委文件最終發出,李玲沒有狂喜,沒有如釋重負,只是感覺「水到渠成」。

2月9日,國家衛計委官網連發三個文件,全是關於安寧療護的,明確了安寧療護中心是「為疾病終末期患者在臨終前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護和人文關懷等服務,以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離世的醫療機構」,對此進行了詳細規範和指南。

2011年,李玲在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首開姑息治療暨安寧療護病區。當時,姑息治療、臨終關懷在全國都是新鮮事物,在河南,她更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去年年底,受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邀請,李玲多次參與這三個文件的起草和討論,歲末年初往返於北京和鄭州,那時霧霾嚴重,她的心裡卻感到前所未有的欣慰。

對於這三個文件,李玲覺得,可以稱得上我國安寧療護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傳統的醫療衛生行業主要是把精力放在治療疾病上,而在疾病預防和生命末端的關懷,是相對缺失的,能做到目前這一步,已是莫大的進步和好的開端。

【觀念】

如何有尊嚴地離去她找到答案

在從事臨終關懷之前,李玲是一名腫瘤科醫生。

「我見過學習舞蹈的年輕人,為了切掉腫瘤不惜截肢,然而腫瘤還是轉移和復發,最終遺憾離世。」李玲說。

她發現,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所有疾病,如果治不好了或者沒法治了,病人就只能「痛苦地活」。最後搶救時刻要切開氣管,插進管子,上呼吸機,24小時補液,即使是用最新的抗腫瘤藥物,一針劑幾千元,也不過是延長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生命,躺在重症監護室裡的病人維持生命體徵,逐漸多臟器衰竭。有的腦死亡後,家屬依然會讓醫生繼續搶救……

在生命的最後,如何有尊嚴、有質量地活著?李玲在姑息治療和臨終關懷那裡找到了答案。

在美國進修期間,她學習了姑息治療及臨終關懷臨床與管理專業,還成為美國國家姑息治療暨臨終關懷學會臨床醫師組註冊成員。她發現,國外傾向於對認知的和解、對病人的和解、對死亡的和解,「醫學是科學,但也是人文。」

2011年,她從美國回來,著手創辦姑息治療暨安寧療護病區。在這裡,她提倡這樣一種理念: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面對】

生命的最後我們該怎樣面對

不久前,經濟學人智庫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後,發布了《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報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中國大陸排名第71。

最新數據顯示,癌症已經成為中國人死亡的首要病因。2015年,國內新發癌症人數高達429萬,281萬餘人死於癌症。現在癌症的高發,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以及各種病症的年輕化,讓安寧療護的推廣迫在眉睫。

李玲見了太多走到生命終點的患者,科室裡,每周都要送人走。去年,剛剛送走了一個17歲的女孩,之前,女孩輾轉於各大醫院的ICU,住在擁擠嘈雜的病房裡,每天面臨的是媽媽的崩潰和爸爸的愧疚。

女孩在這裡住了大概兩周,李玲她們陪她走過了最後幾天。然而,女孩的父親已經可以平靜地和她聊起來,以後孩子的墓放到哪裡,碑上刻什麼字。

「在她離開的時候,她是在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下的。」李玲回憶說。

【願景】

除了理念的推廣 下一步將要進入實際操作

這6年,每一步,都是李玲在摸索中前進。她覺得,安寧療護能做下去,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管理和人文理念,缺一不可。

也有人會關心,來這裡的病人是否都是有經濟能力的,理念比較先進的?

李玲說,面對死亡沒有貴賤,來這裡的病人,各種經濟條件的都有。有些比較了解安寧療護,有些就是不想讓親人痛苦。

然而,她需要面對太多的不理解,甚至身邊團隊裡醫生的習慣。有的醫生最初還會像在普通科室裡一樣問:「你要不要救你媽?你要不要選擇什麼什麼手術?」

這幾年,李玲致力於從身邊改變。雖然,絕大多數醫生是好心,卻並沒有像她理想中一樣,能「完全從病人需要出發」。她讓醫護人員都看《入殮師》,學習對即將離世的人的尊重。李玲也會學習一些民俗知識,尊重患者的信仰,和病人家屬討論準備什麼衣服,遵從哪些傳統的做法。

當工作遇到困難時,李玲常會想起自己的父親。

她的父親當了一輩子醫生,放棄了上海的優越條件回到了河南。有時候,李玲也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做那麼大犧牲?直到和父親最後相處的幾個月,她深深理解了父親。父親臨終提出,把自己的眼角膜捐了,而且指定是失明的貧困農村女童。他說,女孩兒將來要成為母親,孩子能看到了,以後還能幫助一個家庭。

這讓李玲堅信,人總是需要點精神的。

「在國外,終究是外邊,我們身邊有這麼多需要做的事。」李玲說。

接下來,李玲初心不改,一樣一樣把臨終關懷做好,變成現實。接下來要做更多的事情,給患者和家屬提供更加規範的安寧療護,另外還要幫助相關的同行把好事兒做好。

病房中,李玲與患者交流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東華/攝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宗雷李肖肖

陪著患者從人間的出口走向天堂的入口,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他們不恐懼、少痛苦、有尊嚴,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在李玲負責的安寧療護中心,每年都有上百人辭世。而離去的每個人,都不會再重複恐懼、絕望、掙扎。

安寧療護,對於不少人還是個新名詞,這個中心到底什麼樣?那些即將走到生命終點的人,又是如何在這裡度過最後的時刻?

【一個特殊的療護中心】

沒有醫生辦公室

只有醫護工作站

2月16日中午,陽光正好。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姑息(緩和)治療暨安寧療護中心,匆匆趕來三名四五十歲的女子。

護士長司慧彬將來人引進樓裡,三名女子把病人情況介紹了一下:病人是她們的父親,80多歲了,患了癌症快不行了,太痛苦,他們實在不忍心,聽說這裡能減輕痛苦,就來看看。

一樓是門診,各個門診室裡放著各種診療儀器,香薰、音樂等都是治療手段。往上走,二樓入住的是非癌症的姑息患者和臨終關懷患者,三樓入住的是癌症的姑息患者和臨終關懷患者。來到三樓,整個病房樓道很安靜。司慧彬示意來人放低聲音,並把腳步聲壓到最低,一直走到病房中間的醫護患溝通單元。

與其他醫院不同,這裡沒有醫生辦公室,只有醫護工作站,就在談話間隔壁。

李玲說,這麼做就是要讓所有家屬在第一時間能找到他們,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

給患者做治療一定提前告知

一間病房門口貼著的綠色標誌,吸引了河南商報記者的注意:是一隻小熊,上面有英文的「notalking」。司慧彬說,那是給所有醫護人員看的,意思是,病人還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請所有人在進入房間後不許談論病情。

病人中,有一位82歲前列腺癌伴廣泛骨轉移、腎功能不全伴納差及乏力的老先生。他聽覺減退,但可以寫字。查房時,李玲會跟他用寫字板交流。

「吃飯好嗎?還有什麼要求我們做的嗎?」

「不行,沒力氣。」

「把營養液加在您飯裡了。慢慢來,不著急。」

李玲說,就是要滿足病人的需求,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兒,很微小很微小的感受。

例如,無論患者是否有意識,在進屋前,護士都必須敲門,給患者做治療,護士都必須提前告知,「人生而為人,無論到什麼時候,都必須享有最起碼的尊嚴。」

關懷的最基本方式

首先就是傾聽

每一位來到中心的患者,李玲他們首先要為患者做的是自我評估,了解患者最真實的想法。

老侯,患癌三年,輾轉了多家醫院,直言自己從來都沒睡著過,唯一的訴求就是能少些痛苦、能睡著。從入院到出院,老侯只住了10天,一張照片記錄了他出院的時刻,老侯拿著醫院給開的一盒止疼藥和一盒緩瀉劑,臉上掛著笑。

一位房地產公司副總入住中心,就只希望一件事:可以有尊嚴地死去。昏迷前,他希望將身體捐獻,最終經過李玲和她的團隊的努力,幫助他的妻女完成了他的心願。

還有一位80多歲的革命老軍人,是胃癌晚期。他跟李玲聊家庭,聊年輕時的故事,聊病後的感受。老人最大的心願是出一本回憶錄,最終這個願望得以實現。

「關懷的最基本方式,首先就是傾聽。」李玲說。

【關懷】

對生者的安撫也至關重要

安寧療護中心從2011年成立到現在,送走多少病人,李玲他們沒做過詳細統計,「每年大概有100多位吧。」

有一位17歲的姑娘讓李玲記憶深刻。她自出生就得了先天性脊柱裂,僅有八九歲孩童的身高體重,去年端午節前過世,離她18歲的生日僅差10多天。

「過去17年的每一天都用來說再見。」這是李玲為女孩父親做疏導時說的一句話。

李玲至今都還記得女孩的父親在她跟前痛哭的情形,「總覺得把她帶到世上,卻讓她遭受痛苦,不知道最初是對是錯。」

在這個中心,還有對家屬的情緒進行安撫的心理疏導。李玲說,「親屬離世,對生者的情緒安撫至關重要,逝者已矣,生者堅強。」

【價值】

少痛苦,有尊嚴 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對第一次到中心的患者家屬來說,「臨終關懷」始終是他們無法理解透的詞。

李玲說,在這裡,80%做的是規範的醫療服務,「我們首先做的是對病人的評估,評估外科手術或化療是否為病人最需要的,哪些對病人來說是最合適的。」

剩下的20%是人文關懷。李玲說,病人病情得到控制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再談臨終關懷,即教育他們應如何面對生死,「三年是活,三個月也是活,要提高生活質量。」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李玲和她的團隊做這一切的理念。

面對河南商報記者,李玲用一句話評價她從事的工作,她說,陪著患者從人間的出口走向天堂的入口,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能夠不恐懼、少痛苦、有尊嚴,還要幫助他們的家人。

【互動】

關於生命的末端你有什麼想法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我相信自己,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不盛不亂,姿態如煙,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這是泰戈爾在《飛鳥集》中的詩句,詩歌總歸是美好的。

如今,我們離這樣的美好更近了。

你對安寧療護是否了解?你是否經歷過類似的選擇?對於本篇報導中的「臨終關懷」,你是否能接受?生命的長度與生命的寬度,你更傾向於哪一種?

歡迎大家工作時間發簡訊到15639098160、15038291223,跟河南商報記者聊一聊。

相關焦點

  • 新時代奮鬥者|她是生命終點的守望者,讓患者不帶遺憾地離開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翻拍 藏在心裡20年之久的心願了了 如果李迺瑛不是躺在病床上,誰都想不到她會是個年近80歲並且絕症纏身的病患。 住進安寧療護病房後,李迺瑛很健談,安寧護士總是喜歡聽她講她的光輝歲月。
  • 義烏中心醫院急診重症監護病區(EICU)運行 爭分奪秒守護每個生命
    「非常感謝急診重症監護病區裡的每個醫護人員
  • 生命,是「守」出來的
    目前,48小時過去了,患者生命體徵穩定,狀態良好。尹永傑所率領的團隊曾經是27床的守護者。援助,精銳派往武漢「搶救設備不夠用!」2月8日第一次到病區踏查,擔任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醫療組組長的尹永傑對領隊秦彥國說出自己的擔憂。
  • 這一生,最有尊嚴的三個星座
    水瓶座:很有才華不管一個水瓶座給人感覺起來多麼隨和,又是多麼謙虛,但也只有當你真正了解到他們之後才會發現
  • 如果有告別的權利,你會如何告別死亡
    正因為死亡的存在,人類有限的生命才顯得更有意義,也有了可貴的價值。生命的有限長度,教會人類珍惜時間,珍惜當下,思考人生真正的意義。當我們真正直面終極議題,才能放下恐懼和不安,以認真的態度去過好每一分鐘。不妨以終為始,重新思考人生。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想要怎樣的人生。附加題:你想在你的墓志銘上留下什麼字。
  • 疫情中的維也納金色大廳,用藝術帶給人類最普遍的尊嚴
    音樂家們並沒有因為觀眾的缺席而缺少了鼓勵和認同,在半場結束時,來自全球90個國家,數千人在家中的掌聲在金色大廳的音響系統裡迴蕩,雲端的笑容,被投影在屏幕上,人們在面對艱難現實的同時,也在用音樂鼓勵彼此,期許未來。也許有的人會說,在這麼緊要的關口,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不如做點實事,弄這些沒用的音樂對現實有什麼幫助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忙著去探討,可以先看兩個故事。
  • 用「傷離別」探討永逝,《見字如面》講了幾個有尊嚴的離世故事
    好在這個節目沒去煽情,而是講了幾個有尊嚴的離世故事。圖:節目豎版海報總導演關正文說:「疫情期間大家都不快樂,我們本來也不是逗人笑的節目,感受離別一直是《見字如面》的主題之一,每期都有一些遺書遺囑。茨維塔耶娃愛上裡爾克的時候,是個有丈夫有情人的青春少女,而裡爾克已經是身患絕症病入膏肓的的老人。茨維塔耶娃愛上了裡爾克的文字,開始了瘋狂的追求,但他們之間相隔著封閉時代漫長的國境線。他們積極運作,瘋狂地希望能在第三國見面。但是他們做不到,因為就在他們即將赴約的那個冬天,裡爾克去世了。
  • 千年一遇對稱日過生日 隔離病區兩代醫護人許願
    隔離病區是什麼樣?醫護人員是怎樣工作生活的?這些患者病情如何?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防護嚴密、緊張有序的鹽城市第二人民醫院隔離病區,探訪這場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戰「疫」,見證「白衣戰士」的勇敢、堅強和奉獻。
  • 「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我見到他的時候,就註定要承擔他生命...
    「紅絲帶學校」校長郭小平:「我見到他的時候,就註定要承擔他生命的責任」 央視網消息:每天早7點和晚7點,30多名從五六歲到十幾歲不等的學生,每個人都必須在學校的治療室集中服藥。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保持健康,延續生命,因為威脅他們健康的是人類至今不能治癒的愛滋病。
  • 愛到毫無尊嚴,這些星座太痴情,一旦動情,寧可付出生命
    但是對下面這三星座來說,他們愛的是特別痴情的,甚至已經愛到了毫無尊嚴,不管愛情道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一旦動情,寧可付出生命,也不願意放手。雖然在分手的時候天蠍是特別果斷的,讓人覺得心狠,但其實只有他們心裡知道自己受傷有多深
  • 河南誕生「拇指女嬰」體重僅700克
    樊星/攝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病區重症監護室暖箱裡,有一位皮包骨頭、體重僅700克的超低體重早產女嬰,其四肢如成人拇指般粗細,軀體還沒有護士手掌大,被稱為「拇指女嬰」,令人倍加愛憐。 8月7日上午8:30,洛陽汝陽縣劉店鄉村民翟學立夫婦的出生僅26分鐘的女嬰被送到鄭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病區。
  • 三月的河南高校,校園花已開,靜等你歸來!
    《玉蘭》綽約新妝玉有輝,素娥千隊雪成圍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試羽衣影落空階初月冷,香生別院晚風微玉環飛燕原相敵,笑比江梅不恨肥河南理工大學理工的春日是花海碧水的散文詩,願我們永不辜負明媚春光 「水繞冰渠漸有聲,氣融煙霧晚來明。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拂去殘冬的餘塵,逐走昨日的峭寒,煦暖的風帶著春的釅釅的氣息,飄然而至。
  • 全國網友幫起名的河南「網紅」寶寶叫「佑華」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王映通訊員王亞娟)「王佑華」——那個全國網友爭相起名的網紅寶寶,終於有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  2月3日,一名8斤5兩的男嬰在濮陽出生,他的爸爸王海明卻已於前一天啟程,奔赴湖北抗疫醫療前線。
  • 女子非法潛入隔離病區偷手機,網友:要錢不要命!
    3月4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通報,3月2日晚,一女子潛入該院隔離病區,偷走新冠肺炎患者手機1部。3日該女子被警方抓獲,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女子被判定為密切接觸者,正在該院隔離留觀。目前,暫未發現其離開醫院後有與他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
  • 心臟驟停近一個小時他們從死神手中拉回一條年輕的生命
    近日,陸先生帶著妻子和兒子特意從金華驅車趕到餘姚,給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病區的全體醫護人員送上了一面錦旗,並向他們表達了真摯的感謝。這面錦旗也是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病區近兩個月來收到的第四面錦旗了。陸先生的兒子小陸今年28歲,在餘姚的一家企業上班,今年9月初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突然間,他感到身體不適,一陣氣急胸悶後便失去了意識,暈倒在地。
  • 楊寶波:書法的每個筆畫都有生命
    楊寶波曾以教「書」為生,在德州的多個縣市區有自己的書法培訓班。也許是為生存,也許是為心中的書法夢,也許是為了書法學生的期盼,他奔波於各個培訓班講學。多年的打拼奠定了他的書法地位,樹立了他不辭勞苦、滿腹墨水和「講的都是乾貨」的書法老師的形象。不少學生已成名成家,有的成了一個區域的書法代表人物,支撐和推動著一方的書法文化藝術。
  • 「出彩河南人」2020感動中原候選人事跡簡介
    3.王天定,65歲,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高級記者事跡:65歲的王天定退休前,作為攝影記者,河南全省所有156個市、縣(區),他挎著照相機不止一遍跑過,同行送他綽號"王全省"!2015年王天定退休那年,精準扶貧的大幕在中原大地徐徐拉開。他把鏡頭對準了遍布河南18個省轄市角角落落的貧困村。5年多的時間,王天定用腳丈量了河南省內240多個貧困村。
  • 尊嚴在勇者的劍鋒之上
    70年前,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些勇敢的士兵,讓我們贏得了尊嚴。精銳士兵永遠是將軍手中的利劍,而中國士兵當之無愧。由於交戰雙方裝備技術水平的巨大差距,彭德懷手裡能夠用來彌補這種差距的最有力資源只有一種——英雄的士兵!志願軍主力團團長範天恩直到暮年還一直惦記著他的士兵。他有句名言:「真正打起仗來,英雄是那些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