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糖友:劉叔,61歲
糖齡:1年
基本情況:2019年體檢發現血糖超標,為7mmol/L,未重視。因牙齒脫落接受種牙治療,術前體檢發現血壓高達170/110mmHg,血糖高達24mmol/L,遂入院治療。
糖友告誡:糖尿病就是吃太「精」了,要控制飲食、多運動。
「五十多歲掉牙很正常」?
初見劉叔,他整個人氣色很好,紅光滿面,中氣也很足,性格樂觀開朗,非常愛笑,而這也暴露了他的「缺點」——牙齒。在劉叔燦爛的笑容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後牙的缺失,而細數一下,其缺牙達到7顆,甚至不包含已經鑲了的兩顆牙。「前面的牙也只剩一點點了,我準備掉了以後重新種牙。」劉叔笑道。
據劉叔回憶,55歲左右他掉了第一顆牙後,隔一段時間就會掉一顆,有時候牙齒什麼時候掉下來連他都不知道。「不過,我身邊很多朋友也是五十多歲就掉牙,我覺得很正常。」說起缺牙的治療手段,劉叔可謂津津樂道,非常熟悉。「上個月我準備去種牙,醫生說要測血壓和血糖。這一測不得了,兩項都很高,我趕緊來了這裡(內分泌)。」劉叔說,「我每年都參加單位體檢,之前一直很正常,2019年體檢時血糖偏高(7mmol/L),醫生跟我說注意飲食就行,所以就沒太重視,誰知道這次一測就到24了。」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小燕指出,糖尿病會影響全身各個系統,在口腔方面可表現為過早的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很多老人如劉叔一般以為年老了掉牙很正常,殊不知這其實是長期高血糖的警報。
皮炎反覆,跟糖尿病有關?
除了掉牙以外,劉叔之前還有一大困擾——皮炎。不需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劉叔足部皮膚乾燥、顏色不均,左腳上有明顯的大塊深紅色印記。詢問之下得知,劉叔前兩年開始患有足部皮炎,一直在皮膚科就診,但不論用什麼藥就是治不好,「我擔心醫生忽悠我,還換了一家醫院看,但還是不行」。
「去年體檢血糖偏高后,我看著腳上皮炎一直不好,有懷疑是不是患了糖尿病,但皮膚科醫生說不一定有關係,於是我也就沒當回事。」劉叔後悔道,「當時應該找個內分泌科醫生問一下。說不定我還能保住兩顆牙,皮膚問題可能也不會反反覆覆。」
劉叔總結,之所以會患糖尿病,很可能與退休後生活節律打亂有關。工作時,劉叔每天早晨都要打1~2小時桌球,三餐也很規律,每天早晨6點吃早飯,12點吃午飯,18點吃晚飯。「一是因為退休,三餐不定時了;二是因為疫情,不敢出家門,更不用說運動了,所以血糖就異常了。」劉叔表示,「這次出院以後,我就要開始加強運動了。」
專家點評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陳小燕
這位糖友的口腔問題以及皮膚問題都很有代表性,許多人直到出現「三多一少」才會聯想到糖尿病。實際上,更多的糖友並沒有上述不適症狀,而是以各種各樣的併發症為突出表現。就像劉叔,在現代社會,50多歲就出現牙齒鬆動脫落絕對是不正常的。如果能足夠重視,在第一次牙齒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進行系統地檢查,很可能就會發現隱藏的「罪魁禍首」,防止牙齒脫落問題繼續發生。另外,正常情況下,足部皮膚的顏色應該跟其他部位相差不多,如果總是發炎並有顏色變暗、足趾發涼等症狀,也需要注意血糖問題。
劉叔在去年體檢時空腹血糖在7mmol/L左右,有可能已經患有糖尿病,當時應該找專科醫生諮詢一下,同時買個血糖儀監測血糖尤其是餐後血糖,而不是置之不理,等著併發症的一步步侵蝕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