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企業家恐怕是最受關注,也最神秘的職業了。
每天打開新聞,總是少不了馬雲、馬化騰之類大公司CEO的身影。
然而在新聞的視線之外,更多不為人知的老闆,默默開著自己的小公司。
這家公司可能是門口發卡的英語培訓機構,可能是不知名遊戲解說開的傳媒工作室,也可能是開在機場賣高檔茶葉的店鋪。
這些沒有出現在聚光燈下的,才是中國企業老闆的大多數。
就像真實的霸道總裁從不年輕帥氣,只有中年肥胖。中國小微企業老闆們的真實形象,同樣出乎意料。
在中國當老闆的都是什麼人
首先,大部分中國民營企業家都是中年人。
先說明一下,這裡講的民營企業家,絕大部分都是小微企業經營者。按照2019年的數據,中國小微企業已經有近一億家,可以說是企業家中絕對的主力[1]。
根據2019年中國民生發展報告,中國民營企業家主要是男性,其中41到50歲這個年齡段的企業家最多,可以說是黃金年齡[2]。
而哈佛商業評論上面的一篇研究顯示,在美國,當老闆的也是中年人為主。而且這個研究還發現,員工增長率最高,也就是發展更快的企業,經營者的平均年齡還要更大[4]。
年輕人的創業,可能會比中年人來得更難一點 / 《中國合伙人》
我們以前都聽過比爾蓋茨、賈伯斯、扎克伯格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在吹捧,他們還沒到大學畢業的年齡,就擁有了自己的公司。
但實際上這種人只是少數。對大部分小微企業主來說,快速發展的IT產業與他們無緣,想要有自己的生意,先要有足夠的行業經驗積累。
扎克伯格在2017年為哈佛畢業生演講,可學生們並不知道其實他也沒畢業 / facebook
年輕人和中年人比,還是太嫩了點。
另外,比爾蓋茨輟學打工的故事,還引申出了另一種都市傳說,老闆們都是低學歷,但是高學歷的人卻在給他們打工。
總有人愛舉出讀書5年就輟學的曹德旺,中學畢業的宗慶後,甚至有人還提到了小學畢業的李嘉誠,試圖說明企業家不需要學歷,讀書沒有用。
讀的書不夠,別人邀請你去藝術展,你都看不懂 / sipa
確實,國內小微企業經營者的平均教育程度大概是高中水平,就連胡潤百富榜上2000多位資產達20億及以上的大企業家中,也有一半人不是本科[5]。
但公平地說,放在過去高中的學歷也不算低。而且,多讀書還是有用的,企業家的教育背景,甚至可以左右一家企業的壽命。
對小微企業家來說,大專學歷是一個重要分界線,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他們的企業生存時間明顯更長。尤其在依賴技術的企業裡,這種關係更明顯。
那些輟學經商的大佬本人,絕不會認為學歷不重要。曹德旺雖然嘲諷過MBA課程只是商界的幼兒園,但實際行動卻不是這樣,他花了300萬在廈大建立了MBA獎學金,為公司培訓人才。
學歷和年齡之外,企業家還有一個特殊的特徵,子女比較多。
數據上看,有孩子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是企業家的可能性,要比沒有孩子的家庭高6.8%[1]。
李嘉誠。成功企業家子女的氣質好像跟別人家的都不一樣/網絡
四十來歲、學歷不低、有家有業,這才是中國小微企業家的普遍畫風。
他們最可能吐槽的,不是自己忙的沒有時間找對象,而是「總是不在家,妻子因此有好多抱怨,說我在工作上總是親力親為,可在家庭中卻總是偷懶缺席」。
不是誰都適合當老闆
很多人都有過當老闆的心,至少開個奶茶店的心是有的。
但是老闆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當老闆要想成功,需要具備一些別人沒有的特徵,而且這種特徵不是勵志書、勵志演講能教給你的。
你可能也看過那些成功企業家的經歷、演講、傳記什麼的,你還總結了一些特質,好看看自己是不是這塊料,怎麼提升一下自己。
但就是因為太崇拜,企業家的面目越傳越模糊,越傳越顯得神通廣大,好像他們不是有三頭六臂,就是心理變態,不是天才就是瘋子,或者乾脆就是天才加瘋子。
當你看到Paul Tasner在66歲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你可能也會說,我還這麼年輕,怎麼不能拼一把呢 / 嗶哩嗶哩 @kaetze
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種說法是,老闆,尤其是成功的老闆,都是偏執狂。不偏執不自戀,那就沒法在殘酷的市場上生存下來。
著名財經作家,《激蕩三十年》的作者吳曉波,就經常講「唯有偏執狂和極致主義者才能生存」,從2016年講到了2019年,一直堅持這個論調。
不過,從殘酷的市場生存下來的老闆中,卻沒幾個真正的偏執狂。
選擇當自己老闆的人,確實有一些特別的天賦。從人格特質上看,企業家往往更有冒險精神,四分之一的企業家都是風險偏好者[1]。這是遺傳的結果,別人想學也學不來。
今天還是老闆,明天就可能破產,壓力這麼大搞不好會抑鬱。就像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少年得到董事長張泉靈說的,作為一個企業家波峰到波谷是常態,增強自己耐受力,也是企業家長期需要面對的問題。
想要成為企業家得必備條件之一,就是要像加勒比海盜裡的傑克船長一樣擁有敢於破釜沉舟的冒險精神 / 《加勒比海盜》
另外,企業家是一群更希望自己做出成就的人,朝九晚五的上班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小微企業家往往沒有啟動資金和足夠的人脈,但他們就是肯冒風險去嘗試創業[6]。
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個個以自我為中心,更不是偏執狂。實際上,太把自己當回事的老闆,成績往往不突出。
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唐納德·漢布瑞克就發現,比較自戀的CEO戰略雄心更強,大手筆的收購搞的也多,可他手下的企業績效卻是大起大落。最後搞來搞去,績效也不比別人高[7]。
認為當老闆就應該偏執、強勢,那可能是霸道總裁劇或者穿越網文看多了。
在小微企業當老闆,可不像電視劇裡那樣輕鬆。與其說老闆是個藝術家,不如說是個銷售員。面對員工、面對客戶、面對投資人、面對公務人員,老闆要做的,就是說服這些人幫他們做事。
老闆一天要扮演多個角色,有小微企業主表示:「除了要想辦法給員工發獎金髮福利,防止明年人去樓空,還要絞盡腦汁,提前做好明年的規劃,增加企業的盈利。」
每天擺著一副「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臭臉,員工肯定早就吐槽老闆的含明率,準備跳槽了,還怎麼做生意。
每天上班要忍受老闆的 「冷空氣 」,這個企業肯定要涼 / 《杜拉拉升職記》
正因為這樣,哈佛商業評論在一篇研究中,認為老闆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說服力[8]。
面對這種問題,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看了《賈伯斯傳》,第二天就要做一個偏執狂老闆的人,還是省省吧。上一個賈伯斯在中國的接班人,公司都已經沒了。
真正踏實做生意的企業家,尤其是小微企業家,其實是這樣的一群人。首先,他們的情商高於平均水平,而且越是成功的企業家越是如此[9]。
另外,偏執極端的老闆只是少數。國內小微企業經營者們,普遍的性格特點是積極的心態,對陌生人、鄰居和其他人都更信任,對未來的信心也更強[1]。
2017年8月4日,山東青島,經營者在靠肉串。做小本生意,只要看著大家吃的開心,自己也心滿意足了/ sipa
今天的小微企業主還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根據一項價值觀調查,企業家最看重努力,最不看重天賦,相信自己能掌握生活,而不是被運氣和命運左右[1]。
企業家並不是天才,更不是瘋子。他們只是一些不甘平凡、樂觀積極、偏愛冒險的普通人而已。
當好老闆,需要別人指路
當然,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微企業老闆,只有樂觀積極的精神是不行的,要想在殘酷競爭的市場中打出自己一片天地,需要的是靠譜的經營知識和經驗借鑑。
而一名小微企業家能不能得到經驗借鑑,和他自己的人脈息息相關。
企業家的社會關係不僅影響到資金的募集,更會決定他的眼界,這是一家企業從眾多小微企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研究發現,更廣泛的社會網絡有助於企業家進行模仿學習。如果一個人的人脈廣泛分布在各個行業,而不是集中於一兩個專門的行當,那就更容易發現機會和可供模仿的商業模式[10]。
這麼說太抽象了,可以看看馬雲的例子,他最早開辦的公司是海博翻譯社,偶然一次作為貿易團的翻譯出國,有朋友給他介紹了網際網路,他才開始學習國外模式,創立中國黃頁網。
要是他早年選擇了老實教書,等他會用網際網路,商機恐怕早就被搶走了。
網際網路的更新迭代速度,能讓我們能更快的獲取我們所需的新鮮事物/Piqsels
廣泛的社會關係在企業初創時期很重要,但是隨著生意的擴張,小微企業需要的不只是簡單地模仿,而是需要更專業的經營知識,幫助企業成長。
做出有自家特色的創新,這對每一家小微企業都是一個坎。經過了最初的模仿階段,創新不僅難,而且危險。
一項研究發現,小微企業家的先進生產掌控能力和外部資源獲取能力越高,對企業財務成長性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按理來說,這幾項品質突出的企業家都是能人。可小微企業本身抗風險的能力不足,而創新是免不了折騰的,如果沒有選對路,可能會讓企業陷入困境。
你離成功可能只差一步/《中國合伙人2》
很多小微企業就是死於經營時的盲目改革、盲目擴張,就像李小鵬所說,「許多小微企業不是死於一事無成,而是死於自己什麼都做」。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他人的指點、勸說,這更有利於提高企業家的構想能力和運營能力。
比起一個人憑藉自己有限的經驗硬闖,轉型的企業更需要的是內行人的指點。投資人張泉靈就認為,一個小微企業想要活過三年,關鍵是看準大趨勢,找準投資的行業。
基於小微企業主的各類經營生存疑問和對知識的迫切需求,平安普惠聯合網易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起了「致1050微營家,相信你的力量」活動,邀請張泉靈、褚一斌、李小鵬、馮琪堯等商業大咖分享知識乾貨。
「1050微營家」是眾多小微企業主中特定的一個群體:他們是所經營企業的年營業額1000萬以下,僱員5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主。
在活動前期平安普惠就收集到了眾多來自「1050微營家」們的難點問題,比如前文提到的家庭生活無法兼顧、想拓展業務卻資金有限、資源人脈不足、好產品找不到消費者、如何選擇有競爭力的產品……大部分問題主要集中在資金、人脈、產品這幾個關鍵點上。
面對小微企業主的困惑,大咖們指點迷津,透過現象直指問題的本質,提出可行辦法。
在公司的生存發展問題中,資金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從媒體人華麗變身投資者的張泉靈就表示:「面對資金問題時,要先對其進行分類,明確清楚是開辦成本、擴張性成本、戰略性虧損、經營性虧損,抑或是流動資金問題。」
不同的資金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可以積極通過各類可靠的渠道尋求幫助,「比如找新型的金融機構,像平安普惠這樣的,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幫你支付投入性的成本。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解決方案。」
點擊視頻可查看張泉靈完整對談:
除了資金問題,初創企業如何快速成長?農業如何藉助創新的力量煥發新的活力?新零售這條賽道應該如何「拼殺」?這些小微企業主關心的問題,都得到了其他幾位大咖的解答。
平安普惠致力於扶持1050微營家,相信他們的力量,為他們提供在身邊的普惠信貸服務,全力支持其經營成長。
作者: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