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河灣老建築變身海派文化新地標!天后宮與慎餘裡復建工程將啟動

2021-01-09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特約通訊員 顧武 記者 江躍中)近日,記者從正在蘇河灣中心城市展覽館舉辦的「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獲悉,已有上百年歷史的近代官式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以及民國海派石庫門建築群慎餘裡,即將按照建築原貌,在蘇河灣地區啟動建設,並將於2022年建成。蘇河灣地區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性開發建設正有序推進,並漸入佳境。

圖說:佔地4.3平方公裡、擁有4.7公裡濱河岸線的蘇河灣,是上海沿江沿河開發建設的重要地段之一。驊志 攝

擁有50萬平方米歷史建築

佔地4.3平方公裡、擁有4.7公裡濱河岸線的蘇河灣,是上海沿江沿河開發建設的重要地段之一,也是靜安區「一軸三帶」發展戰略中「蘇州河兩岸人文休閒創業集聚帶」的重點發展地段。作為近代和現代上海民族經濟的發祥地和民族資本的搖籃,蘇河灣地區擁有約50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築。按功能類型,這些歷史建築分為裡弄民居、銀行倉庫以及紅色歷史建築、近代鐵路交通、近代宗教文化場所等。

修舊如修後已經重新亮相

為傳承歷史文脈,打造文化創意、藝術展覽、歷史紀念館、高端商務時尚地標,蘇河灣地區30餘處歷史建築被靜安區列為保護性開發建設項目,這些建築均為清末和民國時期建造的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和藝術人文價值的優秀建築,僅銀行和金融倉庫即達17家。在這些歷史建築中,建造於1915年、具有文藝復興建築的上海總商會舊址,建造於1931年、具有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四行倉庫抗日紀念地,建造於1899年、具有外廊樣式的會審公廨舊址,建造於1913年、具有舊式石庫門裡弄住宅風格的吳昌碩故居等10餘處建築,都是優秀歷史建築或文物保護單位。

圖說:正在蘇河灣中心城市展覽館舉辦的「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驊志 攝

目前,蘇河灣地區一些歷史建築經過修舊如修保護性建設後,已重新亮相,如四行倉庫修復後已成為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總商會舊址修復後已成為世界頂級酒店的商務中心;新泰倉庫修復後已成為國內知名企業總部辦公場所。

天后宮與慎餘裡保護復建

建於1883年的天后宮,位於河南路橋北堍,佔地4畝餘,是上海市區唯一的媽祖廟遺址,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由政府出資興建的廟宇。而建於1932年的慎餘裡東臨黃浦江、南抵蘇州河,是上海保存最為完整的海派石庫門建築群之一。慎餘裡內有7條弄堂,佇立著約50幢磚木結構的二層石庫門建築,規劃嚴整,全部為雙開間一廂房,且每一幢房子清一色青磚到頂,樓頂有曬臺,二樓都有鋼筋水泥結構的陽臺,由於年久失修而於本世紀初保護性拆除,拆下的房屋建材被編號保存,其中部分建築將復建。

華潤置地自2016年投身蘇河灣地區開發建設後,便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保護祖國歷史文化遺存的角度,著手進行天后宮、慎餘裡進行修舊如舊的保護性復建。據天后宮修復項目總建築師、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常務理事曹永康教授介紹,該團隊現已著手對天后宮保存至今的1000多件木構件和1600多件磚石構件逐一修復,將其復建在歷史建築上。

未來變身為文化商業地標

記者在「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現場了解到,天后宮、慎餘裡均復建於總建築面積約35萬平方米內的蘇河灣中心濱水綜合體內,該綜合體還將興建約4.2萬平方米的綠灣公園(蘇河灣綠地)、約4.7萬平方米的萬象天地商業,以及近200米高的濱水寫字樓集群和灣區雲端精築,其中位於綠地內的天后宮將打造成以文化為特色的演藝廣場、群星集會場所;慎餘裡則將引入文化藝術中心和具有影響力的商業品牌,實現文物活化的海派商業文化時尚地標。

圖說:「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展出的部分展品。驊志 攝

此次「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上展出的天后宮9件物品,均是來自清代天后宮戲臺的建築原物,有門樓磚雕、雲形磚鬥拱、波形木鬥拱、水紋短機、木刻夾堂版、浪花藻井木等,均是與水相關的文物,擁有精美浪花細節,其中位於戲臺鬥拱下方的木刻夾堂版,描繪了「三英戰呂布」的場景。

相關焦點

  • 上海蘭心大戲院修繕工程啟動,觀眾廳牆面天頂是「復刻」重點
    效果圖傳奇劇院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會,並逐步形成獨有的海派文化,當時站在上海文化舞臺「C位」的,正是蘭心大戲院。中外藝術在此交融碰撞、輪番獻技,各國駐滬領事、社會名流亦在此頻頻聚會。
  • 海上藝術家眼中的海派文化是什麼樣的?他們各用一個詞來形容 ▸...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從海派書法的傳承談起,講述了既能吸收江南文化精髓,又能容納各種書體、博採眾長的海派書法特徵。,把海派文化推廣到海外。」上海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黃豆豆結合自己12歲來到上海學舞以及為上海城市精神創作舞蹈作品的經歷,分享了他對海派文化的理解。即日起,這些海上藝術家談海派文化的短視頻將陸續同大眾見面,成為海派藝術傳播傳承的新窗口;同時視頻將通過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在國際各大文化交流平臺播出,成為一張推廣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 「春牛堂」保護修繕工程啟動 遠洋集團再造建築文化新名片
    12月29日,明代古文物建築「春牛堂」保護工程修復開工儀式在深圳遠洋濱海大廈隆重舉行。遠洋集團華南開發事業部、深圳市南山區南山街道辦、深圳市南山區文體局、深圳市南山荔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領導出席了儀式。
  • 上海魔都必看的15棟百年老建築,爆美
    這棟美式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925年,建築面積1208㎡,花園面積約5000㎡,保留了很多上海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花園住宅特色形式。2017年修繕工程啟動,主要涵蓋了環境整治、建築修繕、結構加固、設備更新四個基礎方面。
  • 老靈魂碰撞出新面貌:黑石M+海派美學酒店
    隱匿於鬧市,循跡海派美學,一場屬於老上海的時光之旅,正緩緩開啟……步入一層大廳,寬闊的門廊與天頂極具視覺衝擊感。清晰挺闊的的構架設計有著工業化的極簡性,花磚與內飾帶來的考究的古典感與綠植帶來的法南風情,演繹力與美的交融。前廳由數條弧形曲線組成,將老上海的石庫門以抽象的形式描摹出來,以現代形式詮釋底蘊豐厚的本土建築符號。
  • 青島天后宮裡「連環套」,讓你防不勝防
    接上文,從青島郵電博物館出來,冒雨繼續沿著廣西路走,路遇德國神甫舊宅,經過歲月的洗禮,老建築看著很有韻味,歷史長河裡,總有那麼多神奇的積澱。不遠處就是青島天后宮記得來青島之前簡單做攻略時,有個網友對天后宮的介紹,堪稱經典。
  • 上海又將迎來「大動作」,高達320米的新地標建築,落座張江
    說到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著名的東方明珠,它坐落在黃浦江畔,一直是遊客去上海後第一個打卡的地方。除了人氣很高的東方明珠外,上海還有金茂大廈,高約420.5米,在上海也是一個不平凡的存在,金茂大廈獲得了世界一流的建築結構獎,也是上海十大著名地標之一,80層的高度成為遊客俯瞰黃浦江的絕佳去處。下面給大家說說上海又將迎來「大動作」,高達320米的新地標建築,落座張江。雖然在上海能找到無數引人注目的建築,但可以說上海的新發展從未停止。
  • 上海張園預計年底完成徵收,明年開發地下將實現地鐵三線換乘
    在「留、改、拆」的總體要求下,讓歷史建築修舊如舊、重煥新顏,在完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提升建築的人文價值、經濟價值,從而形成特色,並開拓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張園地區保護性開發定位為「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城市更新不僅僅是建築學範疇的工程,應更具有人文氣息,強調人文關懷。
  • 潛江新地標攻克關鍵節點
    潛江新地標攻克關鍵節點 2020-10-12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
  • 南京西路風貌保護區的核心「鑽石地」,預計明年將這樣變化!
    「我們將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盡最大可能保護石庫門裡弄建築文化和巷弄肌理,傳承海派文化。」置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張園歷史建築群進行成片性與整體性保護。張園石庫門建築群是上海歷史的物質見證,而老弄堂名稱則是海派文化的文字實證,如榮康裡、震興裡、德慶裡、永寧巷等,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上海文化特色,將採用多種方式,對老弄堂名稱進行有影響力的展示。
  • 晶宮綠建|打造綠色建築生活 開啟綠色建築時代
    近年來,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快速推進,建造水平和建築品質明顯提高。新型建築工業化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以工程全周期系統化集成設計、精益化生產施工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實現工程建設高效益、高質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築工業化。
  • 園區文化新地標,藏著你所未知的「桃花源」
    園區文化新地標,藏著你所未知的「桃花源」 2021-01-12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最牛「釘子」戶:如同瞭望塔獨樹一幟,被稱為「北京新地標」
    近年來,我國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也是其中最美的風景線,說到這裡,我會想起長城、故宮等,今天是北京最獨特的建築,奧林匹克塔,北京最牛的「釘子」戶:就像觀景塔的獨特特徵,被稱為北京的新地標!
  • 「天下天后第一宮」南沙天后宮,在廣州可以看到海的地方!
    說到這裡,不少人可能猜出來了,它就是南沙天后宮。說到南沙天后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時候被稱為天妃廟,後來有經歷過修復,在日軍侵華的時候,遭到破壞,現在的南沙天后宮由香港愛國實業家霍英東捐款修建。它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大角山東南麓,面對浩瀚的海洋,自然風光之美不用多言。建築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井然有序。
  • 天津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也是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歷經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宗教建築。建築群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由山門、牌坊、前殿、大殿等組成,屬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
  • 探訪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11月27日,因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鄖縣明代府學宮大成殿及整體古建築群復建工程在漢江南岸的鄖陽島正式動工。■文、圖/記者 李寅 冰客 特約記者 周家山鄖陽府學宮將被淹沒在鄖縣城關鎮老城鄖陽汽車改裝廠內坐落著一座明清學府鄖陽府學宮,系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僅存府學宮的主要建築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