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當年明月在:林徽因往事》作者:慕容素衣
美貌和才華,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都是稀缺品,只要擁有其中任何一樣就足以讓人與眾不同,如果能夠集兩者於一身,這樣的人在人群中想不出挑都難。
林徽因就是極少數的幸運兒之一,上天實在是太過偏愛她。她當然不是純靠美貌才享譽至今的,但美麗確實為她增色不少,我們談到她,不應該故意繞開這一點。
現在流行美女作家的說法,實際上人們對女作家長相的評判標準往往低於常人,只要長得還過得去,就能在「作家」之前冠以「美女」。大眾對才女的期待是只需不難看就行,而林徽因遠遠超出了大眾的期待,她是一個特別的美女。這種特別在於,在美女中,她是最有才華的,在才女中,她又是最美貌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冰心、凌叔華、韓湘眉、林徽因並稱為文壇四大美女,但光論外貌的話,前面三位可能稱不上多麼美麗,只有林徽因才是實打實的美貌—無論以多麼嚴苛的標準來評判,都絕對是個美女。
有個情感女作家曾經放言:「長得漂亮的不如我聰明,長得聰明的不如我漂亮。」這話用來形容林徽因倒是十分貼切,在那個群芳薈萃的年代裡,拼單項指標未必是她最強,論美貌,唐瑛、陸小曼、趙綺霞之類名媛都是一等一的,更不用說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女明星了;論才華,張愛玲、蕭紅、丁玲、凌叔華,哪個都是在現代文壇上響噹噹的人物。可兩項一綜合,林徽因就很有優勢了,長得漂亮的不如她聰明,生得聰明的不如她漂亮,說她是民國最漂亮的女作家,應該毫無爭議。
冰心曾和林徽因有過嫌隙,但連她也承認:「林徽因是我見過的女作家中最俏美靈秀的一位。」又將她和陸小曼比較,說「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陸小曼當年可是眾人眼中的尤物,有此參照物,可見林徽因的美貌確非浪得虛名。連陸小曼晚年都承認,林徽因高雅美麗,和徐志摩很相配。
「俏」是林徽因外貌上最大的特色,南方女子正是以俏見長,長於杭州的她,似乎也沾染了此地的靈氣,她總是會讓我想起金庸筆下那個嬌美慧黠的俏黃蓉。巧的是,《人間四月天》裡扮演林徽因的周迅,恰恰也演過黃蓉。
從照片來看,林徽因是那種典型的東方式美女,生就一張古典的鵝蛋臉,一雙嫵媚清亮的杏眼,眉毛彎彎,五官標緻,笑起來還有個淺淺的梨渦,年輕時隨便一張照片,都是一張工筆描就的仕女圖。她在美國留學時,正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在她的美國同學眼裡,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愛的姑娘,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形容得太生動了,現在嚷嚷著要做精緻女孩的小文青們,應該奉林徽因為祖師奶奶,她生得嬌小玲瓏,就像瓷器那樣精美動人,這種美也許不炫目,但就像一縷清風,一泓溪水,令人如沐春風、賞心悅目,她的美是清淡的,毫無攻擊性的。
所謂美女,不僅指天生麗質,也包括後天的修煉,有句話說「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林徽因就是這方面的高手。她很注重穿著打扮,梁思成說她:「她愛打扮,對面容、髮式、衣襪哪處都不肯草率,一定要整理得整整齊齊體面才能下樓見人。」當年梁思成追求她時,她總是再三修飾才會出門,往往讓梁思成一番好等,還被弟弟梁思永寫成對聯取笑說:林小姐千裝萬扮始出來,梁先生一等再等終成配。
看林徽因留下的那些照片就知道,她總是衣著入時,可以看成當年的時尚風標,作為當時的明星式人物,她每次出現登臺講學時,都會引起人們的矚目,一位聽過她講課的女學生全震寰形容說:「她的英語流利,清脆悅耳,講課親切,活躍,談笑風生,毫無架子,同學們極喜歡她……她身著西服,腳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樸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轟動,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是男校,就聽不成課了。」曾在貝滿女中聽過林徽因講課的郭心暉也說:「林徽因服飾時髦漂亮,相貌又極美,真像是從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嬌小玲瓏,是我平生見的最美的女子。」
兩位女學生不約而同地用「摩登」「時髦」來形容林徽因,可能是她有過留學經歷,打扮上受歐美風氣影響,跟得上潮流,看上去很洋氣。有張拍攝於她二十來歲的照片裡,她穿著束帶大衣站在湖邊,戴著一頂寬邊的帽子,就是一個英倫淑女,這樣的打扮,即便放在今天也毫不過氣。
民國女子中喜好打扮的不少,張愛玲愛穿奇裝異服,唐瑛、陸小曼喜歡名貴的服飾,林徽因不愛奢華,也不喜炫人耳目,她的穿衣風格大致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得體」,走的是清雅路線,即全震寰所形容的「樸素高雅」。她特別懂得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騎馬時穿騎馬裝,講學時穿西裝大衣,寫起詩來特意換上一襲白綢睡袍,平時居家休息也會適當裝扮,女作家趙清閣就曾見她在家晨起穿一件豆綠色的綢晨衣,四十五歲了仍風韻秀麗。
她平常見人時都會梳妝一番,但從不濃妝豔抹,只化上淡妝。她的髮型也是那種別致而低調的,那時特別流行那種嫵媚而略帶誇張的大波浪,印象中她從未為趕時髦梳過,她少女時經常梳兩條小辮子,配上長襖半裙,儼然民國清純女學生的代言人,嫁人後就沒有留過長發,還未齊肩的短髮微微燙過,顯得那樣優雅。
林徽因還特別懂得揚長避短,她身材不高,就特別愛穿高跟鞋,據說即使是在香山養病期間,偶爾下山都會穿高跟鞋。她什麼衣服都能駕馭,文藝範的、帥氣風的、通勤風的、運動路線的,穿西裝颯爽端莊,換上貂皮大衣則多了幾分貴氣,可她最愛穿的還是旗袍,因為旗袍最能散發她東方美人的神韻,哪怕是和梁思成走南闖北做田野調查,她身上穿的仍是旗袍。她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一旦認準了就不會輕易更改,髮型和衣著都是如此。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林徽因愛打扮愛修飾愛追逐時尚,這點絕對是個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可惜當年沒有網絡,不然的話林徽因也許能成為最早的時尚博主,她如果出一本教你如何穿搭的書,肯定會一紙風行。
形容美女,亦舒曾經有一句話,「美則美矣,毫無靈魂」,那種沒有靈魂的美貌,會很快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褪色,林徽因超過大多數美女的地方,就在於她在美貌之外,還有一個豐富有趣的靈魂,所以才抵得過歲月的侵蝕。
她後來由於身患肺病,消瘦得厲害,面容清癯,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有點嬰兒肥,雙眼也微微下陷,顯得有些憔悴,可她的福建小老鄉林洙一見她仍稱讚說:「我承認一個人瘦到她那樣很難說是美人,但是即使到了現在我仍舊認為,她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美、最有風度的女子。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美感,充滿了生命,充滿了熱情,她是語言藝術的大師……當你和她接觸時,實體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則是她帶給你的美,和強大的生命力。她是這麼吸引我,我幾乎像戀人似的對她著迷。」林洙後來是梁思成的續弦,能這樣大力讚美「前任」的容貌,可見林徽因的確有種魔力。
在她四十多歲時,蕭乾的妻子文潔若見到她,仍為她的風華傾倒不已:「按說經過八年抗日期間歲月的磨難,她的健康已受嚴重損害,但她那俊秀端麗的面容,姣好苗條的身材,尤其是那雙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滿了美感。至今我還是認為,林徽因是我生平見過的最令人神往的東方美人。她的美在於神韻—天生麗質和超人的才智,與後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沒想到已生了兩個孩子、年過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動同性的我。」
文潔若概括得非常好,林徽因的美,在於神韻,和天生的容貌相比,她的氣質更出眾。「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人比她更適合這七個字,她充分證明了,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正因如此,傾慕她的那些男人,比如金嶽霖,直到她青春不再了仍然待她一如當初,最初吸引他們的可能是美貌,但最後讓他們不離不棄的絕不僅僅是美貌。
對於上天賜予自己的美貌,林徽因的態度是珍視,但並不過分看重。金嶽霖說她是「林下美人」,這個誇獎是很有水準的,是說她像謝道韞、李清照那樣有林下風度,遠遠超過尋常的庸脂俗粉,林徽因卻不以為然,「說什麼美人不美人的,說得好像一個女人不用做事一樣」。顯然,她覺得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美貌並不是第一位的。
但是當歲月流逝,她也會有那種痛惜自己紅顏老去的傷感。她的堂弟林宣就曾說,林徽因後來一直懷念自己的「華年」,也就是她二三十歲、令所有人驚豔的時候,這點倒是和所有女人都一樣。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普通女子尚且為紅顏易逝而傷感,何況是林徽因這樣曾經豔冠群芳的美人。
近年來關於林徽因的影視劇不少,有些扮演者本身也長得挺甜美的,但她的學生吳良鏞說,那些人根本沒有演出她的風姿神韻,林徽因本人的學識修養和風度氣質,絕非普通的美女可以比得上。有人曾經用AI技術修復她十六歲時的照片,很多網友見了後驚呼這簡直就是仙女本人了,可惜照片總還是靜態的,難以還原她當初語笑嫣然的樣子。
關於美女,中國人最愛說: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如果和脆弱或者無知相伴是具有毀滅性的,美女一生中遇到的誘惑可能是尋常女孩的數倍,它們出現時通常被包裝得亮光閃閃,你無法知道裡面到底藏著什麼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女受傷的可能性也遠遠大過普通女孩。看看民國那些知名的美女,阮玲玉遇人不淑自殺了,周璇瘋了,陸小曼晚景悽涼,大多也印證了「紅顏薄命」這句話。
林徽因是少有的例外之一,年輕時眾人仰慕,後半生也有個體面的收梢,這裡面不排除有運氣的緣故,但更重要的是,她擁有與美貌相匹配的智慧與定力。所以決定一個人薄命與否的,關鍵不是美貌,而是你的內心是否強大。身為一個美人,林徽因用她的一生告訴我們,美是很重要的,但光有美,則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