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乎情,止乎禮」是古人對於男女之情的概述描寫:對於一個人的喜歡是發自內心難以避免的,但這種感情要在禮法範圍之內。此句出自孔子的學說,原文如下:「故變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孔子的學生子復作傳曰:發乎情,止乎禮。
因《關雎》符合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孔子將其放在詩經第一篇。
《關雎》中男子對於女子的愛由心生,可望而不可即,最終只好「優哉遊哉,輾轉反側」。這看上去是個悲傷的暗戀故事,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恰恰是最好的節制與愛。
我們對一個人的感情難以控制,你不知道它會發生在什麼人身上,也不知道會發生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而當追求你所愛慕者時,你可以大膽,可以熱烈,但一定要節制。
人之性也,克制太難,理性地節制情感更難。在快餐式的生活中,我們太容易對一個人發生感情。然而,若你對一個人的喜歡或者追求超出禮法,毫無節制,這勢必會使他困擾,尤其是當對方不喜歡你的時候。
試想一下:你被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不停追求,從開始的噓寒問暖,分享生活中的小事,直到他給你送早餐,陪你上課,接送你上下學——其實這些是大部分追求者都會做的;但到後來,他無時不刻不找你,纏著你,甚至過問你的行程,仿佛你已經和他在一起了,那麼這就屬於超乎正常範圍、超越禮法了。
換言之,節制情感並不是壓抑自己的情感,而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追求對方,保持尊重——無論他是否喜歡你。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喜歡或者追求會讓對方為難或者給人帶來困擾時,我們更要節制,甚至是壓抑——這不是「自我犧牲」,這是一種尊重。
我非常仰慕我的一位師哥。他很有個人魅力,也非常有能力,對人對事認真誠懇,工作負責,我是很喜歡與欣賞他的。但我對他的感情也僅僅局限於「仰慕與崇拜」,沒有對他有任何表示甚至是追求。我深知如果我這麼做,一定會為他帶來困擾。「發乎情,止乎禮」。畢竟喜歡不是偏要和他在一起,藏在心裡也未嘗不可。
我非常喜歡電影《左耳》中的一句臺詞「喜歡的歌靜靜地聽,喜歡的人遠遠地看。但是我還想讓他再多看我一眼。」
「希望他多看我一眼」是人之常情,沒有任何問題;「靜靜地聽」「遠遠地看」更屬於節制。不去打擾,不去讓對方為難,只是遠遠地看著,欣賞著,便足夠了。
我知道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情感犧牲。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你對一個人的喜歡不會是平白無故的,一定是他有某種特質吸引了你(當然,見色起意和過於寂寞除外,這兩者也不在我的思考範圍之內)。而保持距離的遠觀是一種將情感維持下去的最好方法——畢竟在一起久了,雙方的缺點會不斷暴露,當初的「吸引」也會淡忘,「紅玫瑰」會變成「蚊子血」,「白玫瑰」會變成「飯粒子」。所以節制自己的情感未嘗不是一種「保鮮劑」。
節制情感也是一種自我尊重。在此所指的情感節制不是克制自己對他人的感情,而是克制自我的情感泛濫。
人們往往因為寂寞而去談戀愛,當新鮮勁兒過了則說散就散——這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
寂寞孤獨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狀態,但我們絕不能因自己的一時空虛而去隨便託付感情,寧缺毋濫不無道理。
人雖為群居動物,但人人生來孤獨。當孤獨時,理性克制情感就更為困難,但這種克制是對自己與他人的負責——不泛濫,也不被泛濫。
當下為快節奏生活,我們壓力太大,不斷尋求刺激;人們越來越病態的心理,也不斷被金錢與社會異化。隨之而來的網絡熱詞也無不反映著當下人的病態心理:深情被認為「舔狗」,誠懇被調侃「老實人」,「海王」值得炫耀,「時間管理」由開始的褒義詞變為貶義詞到現在用於調侃;考察一個追求者被看作「吊著」,太快在一起又會被當成「玩玩而已」。
我們的感情逐漸變得廉價,soul,蘇格,隨便一個交友軟體都能讓你找到男女朋友,我們很難做到「一生只會愛一人」。快餐式的愛情,病態的心理,追求刺激的生活方式,都是現代人的通病。
在當下社會,我們更要節制自己的感情,這樣既尊重對方,也尊重自己,也更不會讓感情變得越來越廉價。
文/贄川三三
編輯/夜雨聲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