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跨度大,製作周期長的紀錄片並不少見,而像CCTV10科教頻道出品的《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這樣,跨越好幾年時間,常常隔個一年半載更新一集,且前後集之間的邏輯關係讓人難以琢磨,卻依然可以吊足觀眾胃口,惹觀眾追更的紀錄片卻是不多見的。
追番的網友評論
海昏侯大墓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觀西村村北的墎墩山,早在2011年,就有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挖掘,到了2015年底,全國各地趕來的考古專家聚集於此,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搶救性挖掘,紀錄片《探索發現: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就在此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紀錄片最早播出於2016年2月,連續播出了3集,當時央視打出的標題是《2016考古進行時之海昏侯大墓考古發掘現場(上)、(中)、(下)》,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出,當時製作團隊對這部紀錄片的內容還是有一定規劃的,且這三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但是仔細想想這播出時間——新春佳節之際,闔家歡樂、喜氣洋洋,央視請廣大觀眾觀看開棺與挖墓,也是很獨樹一幟的。
馬蹄金的提取
這三集紀錄片偏現場紀實,對考古現場提取文物的過程進行了如實記錄,尤其在(上)集中還順帶介紹了一些提取文物的技術手法,比如:提取馬蹄金第一步,將薄薄的韌性很強的鋼尺塞到盒子下面,第二步,將塑料板剪成略大於盒子的尺寸,第三步,將塑料板插入鋼尺之下,在插入的同時,噴塗上看似洗潔劑的液體,這種叫做泥土分離劑的液體能將盒子與淤泥分離開,第四步,將鋼板插進塑料板的下邊,第五步,撤出鋼尺……
五銖錢
隨著一件件文物出土,考古挖掘現場高潮迭起,一噸一噸的五銖錢、一堆一堆的馬蹄金,一坨一坨的金餅,一摞一摞的金板……即使附著著千年的淤泥,那璀璨的光芒也足以亮瞎大家雙眼。如果僅此就判定墓主人是富可敵國的土豪,那實在是太單純了,用於焚香靜氣的鎏金博山爐、造型或秀美或典雅的各式燈具、成堆的玉具劍,以及從用於開懷暢飲的各式酒具到用於養生的蟲草,從各部門齊全的樂隊到浩浩蕩蕩的車馬隊……這一切都預示著墓主人不但「壕」,而且很可能是一個講究生活品質,且品位不俗的貴胄。
其實早在大墓發掘之初,就有人推測墓主人是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
劉賀是漢武帝的孫子,四歲起繼承了父親的昌邑王之位,一直在山東生活,二十來歲的某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漢昭帝駕崩,自己成了新一屆皇帝,於是他興高採烈地帶著自己的一大隊人馬上京赴任。然而劉賀的皇帝位子還未坐熱,就遭遇了政治生涯的大危機,危機根源來自於當初將劉賀扶上帝位的大將軍霍光。霍光最初擁立劉賀為帝,看中的是他雖是皇室血脈,但一直遠離政治中心,沒有自己的勢力背景,便於自己能繼續把持朝政,說白了就是便於將劉賀當做自己的傀儡。然而,當他看見劉賀不僅帶了大批昌邑舊屬進京,還對他們加官進爵時,霍光明白了,新皇帝並沒有他原先以為的那樣好操控。既然我能夠將你扶上帝位,那麼我也可以將你拉下帝位,就在劉賀當上皇帝的第27天,霍光向劉賀發難,他列舉劉賀種種罪狀,並親自剝下劉賀身上的冠冕綬帶,搶走天子璽印,將劉賀趕出宮門。
劉賀被廢後回到昌邑,在霍光黨羽的監視下小心生活。而霍光則又擁立了漢武帝前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為皇帝,理由與當初擁立劉賀差不多,劉據已滿門遇害,劉病已早已淪落民間,連爵位都沒有,更沒有自己的人馬與勢力,是個做「傀儡」的優秀人選。而劉病已,也就是即位後的漢宣帝吸取了前任劉賀的教訓,表面對霍光言聽計從,實則暗自積蓄力量,直到霍光死後第三年,大權在握的漢宣帝才將霍光一門滅族,隨後,漢宣帝將與自己同病相憐的劉賀封為海昏侯。關於這段歷史,在電視劇《烏龍闖情關》和《雲中歌》中都有所演繹。
棺柩裝箱搬運
雖然此墓就是劉賀之墓的猜測不斷,但考古人員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證據,因此,開啟墓主人的棺柩就成了獲取直接證據的最後希望。但是,這個棺柩不僅體積巨大,而且填滿各式豐厚的隨葬品,從保護文物的角度考慮,考古專家們決定將棺柩整體裝箱,運回實驗室研究。所以在紀錄片第三集,即(下)的大半集內容裡,都在講述怎樣才能將棺柩打包到實驗室。
首先是專門建立了一個現代化實驗室,配有充斥著惰性氮氣的低氧工作室,可保障厭氧文物的安全。其次,用木箱將棺柩包裹嚴實,用專門鋪設的鋼軌將棺柩運出大墓,利用起重機將棺柩吊起,輕輕放置於載重車上,並最終運送至實驗室。
這一切工作都是在特警保護下進行的。就在大家被隆重又嚴謹的運送棺柩行動吊足胃口,等待著開棺的關鍵性時刻到來時,這一集結束了。
直到三個月後,2016年5月19日,紀錄片的第四集才播出。可能是考慮到觀眾們對開棺結果翹首以待,所以本集一開篇,就展示了從棺內找到的一枚劉賀印章,至此也就算有了墓主人就是劉賀的石錘。那麼下面的工作,自然要圍繞棺內的考古展開。
劉賀印章
2016年5月20日,第五集播出。
2017年2月11日,第六集播出。
2017年2月12日,第七集播出。
整整四集內容,劉賀內棺挖掘緩慢卻有序地進行著,人類學專家、漆器修復專家等各路大神紛紛親臨實驗室參與到這驚世大發現的研究之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廢掉的皇帝——劉賀的人生也更加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棺柩裡布滿了上等玉璧、瑪瑙、玉帶鉤等稀世珍寶,可見劉賀雖被廢黜,卻依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隨葬的精美漆盒裝著劉賀的化妝品,可見劉賀是一個活得很精緻的人;穿衣鏡上刻著孔子的畫像,再加上之前大墓中首次發現的《齊論語》,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論語》距今最早的抄本,如此喜歡誦讀經典、尊崇儒家文化的劉賀,與之前史書上記載的那個27天裡做了一千多件壞事的昏庸無度的劉賀似乎判若兩人;沒有穿著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穿的金縷玉衣下葬,只鋪了琉璃(玻璃)席,卻在琉璃席下鋪了滿滿一層金餅,劉賀在安守本分、不敢僭越的同時,似乎又帶著些許不甘心……
帝王牙
考古的魅力在於有新的發現,也會有新的謎團。所以在這四集對劉賀內棺的發掘中,又出現了諸多新的不解之謎。比如,這次找到了劉賀的牙齒,這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存留下來的滿口帝王牙,體質人類學專家將其提取帶回實驗室,期望能從中有所發現;漢代帝王下葬要用玉阻斷兩耳、雙眼、兩個鼻孔、嘴、肛門和生殖器這「九竅」,而此次劉賀墓中發現的口含、肛塞等物都不是專用的物品,似乎都是臨時找來的,肛塞甚至還是戰國時的老物件,這背後又有什麼原因;棺內發現大量未消化的香瓜子,根據位置判斷是在劉賀食道、胃、肛門等部位,這些香瓜子到底有沒有毒,是不是劉賀致死的原因……
觀眾苦苦等待這些問題的答案整整一年。
網友發的「年更片」彈幕
2018年2月26日,《海昏侯大墓考古現場》第八集更新,2018年7月9日第九集更新,2018年10月10日第十集更新,然而這三集根本沒有回答之前劉賀內棺挖掘留下的問題,而是轉頭開始介紹緊靠劉賀墓的五號墓棺。
從位置判斷,此墓主人是與劉賀關係緊密,在家族中地位不一般的人。而打開內棺後,提取出的文物更是令人驚嘆,各種精美玉器、琥珀、水晶,漆奩等絲毫不輸劉賀墓內隨葬品,而各種雕刻得栩栩如生的青銅小動物玩具暗示著墓主人可能是個幼童,直到印章出土,終於證實,此墓主人正是劉賀的嗣子劉充國。從隨葬品來看,這是一個備受家人寵愛的孩子,而作為皇帝之位的可能繼承者,年幼殞命又不免讓人對他的死因浮想聯翩。不過,本紀錄片自然不會給出答案。
進入了2019年,追更的觀眾們依然在等待著《海昏侯大墓考古現場》的更新,因為這部紀錄片給大家留下的震撼太多,未解之謎也太多。據說,今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也將開館,在看完紀錄片後,能去現場看一看,也許會有新的感受吧!並且,伴隨著文創產業的興旺,沒準我們還可以在海昏侯博物館買到周邊產品,什麼馬蹄金冰箱貼啦、韘形佩手機殼啦、劉賀同款漆器化妝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