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各科教育,恐怕家長最重視的恐怕是孩子的英語。當今是資訊時代,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未來的人才,必須是能夠精通英語的複合型人才。20年前我們學習英語,大部分是為了應試,現在的孩子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即使不出國留學,想在網上獲取最新、最先進的材料,也一定要學會用英語交流。
但是,如何給孩子英語啟蒙,家長們還存在許多誤區。雞血派的家長認為,學英語一定要交給專業人士去教,於是給孩子報了一個每年一萬多的英語培訓班,覺得這樣太好了;佛系派的家長覺得,反正上小學以後學校也會著手教英語,於是就以逸待勞,白白錯過了孩子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導致孩子英語後續學習吃力;還有搖擺派的家長,想過一會兒,就給孩子放幾首英文歌曲,或者下載一張卡通畫,看一下,別家的孩子已經用英語流利地對話了,馬上就慌了,心想我家孩子怎麼進步不大?
事實上,這三類父母的共同之處就是——如何正確地教給孩子英語,心中十分模糊。北外英語碩士,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高級編輯,研究二語習得的蓋兆泉教授說,新生代父母培養英語牛娃需要準備四件武器:確立目標,用理論作指引,善用英語學習資源,合理規划行動路線。
怎樣確定目標的方向?
父母必須清楚,我希望孩子們達到什麼樣的英語水平?是否希望自己能達到英語國家孩子的母語水平,這樣才有機會出國學習,還是僅僅作為一項特長有利於考試?目的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努力的程度和投入的精力。
學英語理論:對於孩子來說,「學好」比「學好」更有效。
第二,理論。作為一門外語,怎樣學習最有效?學了這麼多年英語,中國人怎麼還是開不了口讀不了書?蓋兆泉教授指出,學習英語的最佳途徑是「習得」,而非「學會」。這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學得」是指在輕鬆愉快的英語學習環境中潛移默化地無意識地掌握,而「學得」則是指有意識地聽、讀、背,背誦單詞、學語法、學教材。
對學前兒童來說,進行英語啟蒙最好的方式就是「習得」。由於學齡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無論哪種語言,兒童都能在浸入式的環境中充分理解和吸收。這時就開始學英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從兒童的學習特點來看,年齡越小,習得比例越高。
善於使用網絡英語資源,是新時代家長必備技能
就資源而言,當今的網絡資訊時代,英語資源可謂應有盡有。兒童歌曲,卡通,原版繪本,分級讀物,有聲書,這些學習英語的大量資源,可以成為營造家庭英語學習環境的有效方法。搜尋能力強的家長,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到,想省事的家長也可以從某寶上買到,多花點錢就行。
怎樣為孩子制定英語啟蒙計劃?
他認為,中國孩子希望把英語學好,父母至少要在孩子3-12歲的時候為他們制定一個10年的計劃。
◆3-5歲,啟蒙階段,營造家庭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
父母可以通過「說」,「看」,「聽」,「讀」四種方式讓孩子全面地學習英語。"說",是指用英語與孩子說日常用語,用英語做遊戲,父母如果英語不夠好,可用點讀筆讓孩子跟著;"看",是指看原版動畫片和英語兒歌;"聽",是指磨耳朵,大量聽英文兒歌、童謠;"讀",是指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閱讀原版繪本或分級讀物。沒有學英語的父母可以用錄音讓孩子看圖聽。
這個階段可以被稱為「磨耳朵」階段,需要大量接觸英語並長期堅持(每天至少要保證「磨耳朵」半小時以上),同時保證孩子對英語感興趣。父母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輸入必須易於理解,以確保兒童了解所看到的材料。第二,要遵循「i+1」的原則,在孩子現有的層次上,增加一點新的認識。若兒童聽得太多而不能理解,磨耳幾乎是無效的。
由此可以看出,隨便聽幾首兒歌是行不通的。要從最簡單的兒歌開始(如《兒歌簡譜》等),逐漸增加難度,聽兒歌時最好對照 flash動畫,既增加趣味,又便於兒童理解內容。
六歲,識字階段,引入自然拼讀
介紹自然拼讀的前提條件是保證兒童掌握3000個聽力詞彙。此時可以報一個拼讀班,學習英語拼讀規則。在保證聽說能力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訓練,看動畫片,聽音頻等等。兒童還可以獲得自然拼寫的讀物。
全面發展階段的79歲,開始閱讀、拼寫、語法和寫作學習
兒童從7歲起,就可以開始系統地學習一套教材,進行「學以致用」。父母可以做的工作是,提高孩子的閱讀難度和閱讀質量,並始終保持聽覺輸入,聽覺的難度要高於閱讀。
◆10-12歲,學習專業及學術英語
在這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擴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讓孩子接觸到包括社科、人文、地理、文學等各個領域的更全面的英語資源。這個階段,要把英語當作一個工具。聽課內容也要有所拓展,從比較複雜的小說到演講、科普節目都要廣泛涉及。
一些家長問,孩子到了很大的年紀才開始學習英語,那該怎麼辦?仍從磨耳階段開始,每天加大時間投入,主抓聽力,訓練半年後開始讀分級讀物,以後儘快進入章節書閱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