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今年是第幾個教師節,今年的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周總理曾經說過,學校教師是培養下一代的靈魂工程師。現在的教師是專指擔任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而「教師」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學記》:「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但古時候「教師」一詞用得並不多,在元、明時期,教師一詞多出現在武藝、樂舞、翻譯、醫術、天文等方面,如《四庫全書》中有「向來外間常有演習拳棒武藝之人,自號教師,召誘徒眾,甚有害於民生風俗」。《明會典》有:「凡四方蕃夷翻譯文字,宣德元年,兼選官民子弟委官為教師,本院學士稽考課程後,內閣委官提督。」「凡醫家子弟。弘治五年,奏準查照舊例選入本院,推堪任教師者二三人,教習醫術。」「凡天文生止選世業子弟立教師教習,有成遇缺即時選補。其教師亦量升授。」「凡太常寺官協律郎司樂以掌樂教師執事樂舞生,選補天地、山川壇並各陵祠祭署奉祀」。

入學讀書的老師,古時候多稱之為「夫子」、「先生」或「教授」,如孔夫子,科舉考試考生履歷中除了要列出家世,還要列出授業夫子,學生進書院讀書,書院的老師就稱夫子,也稱先生。夫子除了稱老師,古代女人也用來稱丈夫,就像現在的稱丈夫為先生一樣。元代設儒學教授、明、清設府學教授,是官派的老師,是有官職的。

民國時期多稱教師為「先生」,現在則多稱「老師」,似乎只有威望較高的老師才能稱得上「先生」,據說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就是最後一位被稱為「先生」的女性,這樣看來「先生」倒是成了一種敬稱。「教師」一詞是比較正式的說法,比如教師資格證、教師等級職稱、教師節等等。
1931年到1985年,教師節日期幾經變動,1931年最開始是6月6日,稱為雙六節,當時在南京中央大學還舉行了第一次慶賀教師節儀式。八年後國民政府將教師節定為孔子誕辰8月27日,但由於當時正值抗戰時期,山河破碎,學校也到處遷徙,這個教師節並沒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而且當時是按陽曆,其實孔子誕辰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陽曆9月28日。因此香港在1997回歸之前,臺灣省從1952年之後的教師節都定在每年的9月28日。

新中國成立後,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1951年教育部和總工會又將5月1日國際勞動節同時定為教師節,但由於當時宣傳不夠,多數學校和老師並不知道教師節。像平原省(省會新鄉,包含河南、山東部分,1952年11月撤銷)教育廳在5月29日發出的通知,就說上面並沒有明令規定,因此當年的教師節仍是6月6日,各學校可自行舉行,但不必放假。

1985年1月11日趙紫陽總理提請審議確定每年的9月10日為教師節的建議議案,1月21日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議案,決定教師節為每年的9月10日。9月是新一學期開始,新生入學一星期就是教師節,而且9.10又和「教師」諧音。

1985年9月10日是全國第一個教師節,到今天2020年9月10日已是第36個教師節。全國各地都會提前舉行慶祝第36個教師節大會。今年的教師節是星期四,學校並沒有放假。前兩天聽女兒說她要自己動手做個禮物送給老師,新學期她們班換了新班主任兼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