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2021-01-11 騰訊網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揠苗助長」出自

《孟子·公孫丑上》

有一個人種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沒長高,明天看看,秧苗還是沒長高。這個人著急起來,他想:「讓我把秧苗拔高一點兒吧。」主意打定,他就動起手來。

秧苗多得數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來了。他回到家裡,喘著氣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總算幫秧苗長高一點兒了。」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如果採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育孩子不也是這樣嗎?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過程,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可是很多時候,家長總是喜歡對孩子「揠苗助長」,總是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孩子。舉個例子:當孩子還不知道東西南北的概念時,你卻要他理解東西南北這些字詞延伸外的故事,字詞是概念,當概念還不存在的時候,你卻要讓他掌握指代概念的故事,能有用嗎?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也許很多父母都不知道怎麼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下面,「動物大聯盟」就給家長們幾點建議呀。

動物大聯盟小課堂

「學以致用才是最好的」

1、不要把和孩子的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說道;

2、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把自己「想要的」施加在孩子身上;

3、身教重於言傳,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4、善於引導自己的孩子,正確地糾正他們的錯誤;

5、經常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6、善於發現孩子的特性;

7、最好不要當眾教育孩子;

8、適當地讚美孩子,給予他一定的自信;

9、多和孩子互動實踐,只有實踐才能讓更好地成長;

10、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並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

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各位家長慢慢地去體會和實踐哦。

最後,動物大聯盟」悄悄話時間,各位家長們,切莫對孩子「揠苗助長」喲!尊重孩子的純真思想,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不要讓他變成小大人哦~

這次的成語故事分享到這就結束啦~大家想要聽什麼故事,也可以後臺給我們留言呀~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 揠苗助長
    【成語】:揠苗助長【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解釋】: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 趣味學成語 |揠苗助長
    每天聽一個成語故事,幫助孩子成長!【成語】揠苗助長【yà miáo zhù zhǎng】 【近義詞】欲速不達【反義詞】順其自然 循序漸進 放任自流【例句】學習文化知識,要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揠苗助長。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二年級下冊第12課《揠苗助長》設計及評析
    讀好寓言故事,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2. 講好寓言故事,首先能感悟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利用關鍵詞語,講好文本中的故事;其次是能聯繫生活進一步明白道理,同時學習講生活中的《揠苗助長》故事或《揠苗助長》後來的故事。
  • 二年級下冊《揠苗助長》對應文言文學習
    孩子們通過課堂學習對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再對照閱讀文言文的原文,更容易理解與接收。長期的積累必能形成文言文的基本認知和語感,為高年級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揠苗助長》是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中的短文,它的文言文原文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節選了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家長可以首先給小朋友講解一下孟子引用這個寓言故事的目的和意義。
  • 揠苗助長: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節奏,請學會尊重自我和他人的節奏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成語故事蘊含著許多智慧,而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成語故事是揠苗助長。這個故事來自《孟子.公孫丑生上》有個宋國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長高,於是就去田裡把禾苗一個個的拔高,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田裡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 故事《揠苗助長》,一筆帶過「揠」苗,卻把主人公塑造得憨態可掬
    ——《揠苗助長》本則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宋人,憨態可掬。這種憨態,是從人物的行動和語言等方面自然流露出來的,作品未加任何評說。宋人最主要的行為是「揠」苗,文章卻一筆帶過,至於他具體怎麼揠法,如在田間勞作時間之長,躬腰辛勤之狀,全部略去,留下一大片空白,讓讀者自去想像,頗得剪裁之妙。宋人揠苗的思想基礎是「閔其苗之不長」。
  • 歸納小學語文有趣的成語!
    成語是孩子常見的固定短語。是長期使用,鍛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他它一般是4個字,也有3字或者5字等成語。例如欲速則不達就是5字成語。成語大多是4個字,這大概為了便於記憶。在小學階段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反問、設問等。在有的成語中就包含了修辭方法。今天給大家歸納總結一下。
  •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揠苗助長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一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現在老師給大家看幾幅圖,我們來猜一猜它們都是什麼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理解題意-了解故事-了解內容-認識道理。
  • 小學文言文:揠苗助長 ~《孟子·公孫丑上》
    揠苗助長先秦:佚名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 成語故事-趨炎附勢
    成語解釋成語趨炎附勢
  • 有關老虎的成語那麼多,為啥說獅子的幾乎沒有?
    成語作為一種語言形式,會反映出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地域歧視」便是例證之一。這從先秦的典籍中記載的寓言故事可以看出。梳理先秦及秦漢時期的典籍,如《莊子》《韓非子》《左傳》《淮南子》《史記》等,我們不難發現,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除了戰爭頻繁外,各國的人還喜歡杜撰一些故事來挖苦、嘲笑、諷刺、貶損其他國家的人,尤其是嘲諷宋國人。
  •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
    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成語故事:談虎色變
    成語釋義 【成語】談虎色變【近義詞】聞風喪膽 杯弓蛇影【反義詞】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成語典故 北宋時,有兩位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他們是兄弟二人,哥哥叫程顥、弟弟叫程頤。
  • 創新版《愚公移山》、精編版《揠苗助長》來襲!新村致遠實驗小學...
    ……在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由於家門前的兩座大山造成出行不便,愚公選擇把山移走,好讓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不用被大山所阻隔。而一年級3班學生演繹的《愚公移山》則巧妙地融入現代社會元素,使故事更加形象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的事物和臺詞與經典寓言故事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令全場爆笑不止。
  • 【教養策略】揠苗助長不可取(上篇)
    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了……」泰戈爾的這句話,道出了讓無數孩子不能承受的「揠苗助長」之痛。  一、揠苗助長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任何事物的生長,都有其自然發展規律,孩子的成長也不例外。教育必須尊重這些規律,尊重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和差異性。
  • 急於求成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迫不及待、急於事成、急功近利,反義詞有:從容不迫、穩紮穩打,急於求成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急於求成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急於求成(jí yú qiú chéng) 成語釋義:急:急切。急著要取得成功。
  • 成語故事:群龍無首
    成語故事 成語釋義 【成語】群龍無首【近義詞】各自為戰 各自為政【反義詞】 一呼百應 成語典故 「群龍無首」中,「首」並非指頭部,而是指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