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章子怡在某演技綜藝上感慨:「演員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所有人都要進來分一杯羹。」
幾乎同時,被列為「四大三小」頂級流量之一的易烊千璽新作《送你一朵小紅花》上映,票房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75部破10億的電影。
獲得金像獎最佳新人後,這個在所有人關注下成長起來的流量「小鮮肉」,似乎正走在一條通往專業演員的道路上。
接奢侈品代言、上各類綜藝、發除了粉絲之外沒人知道的新專輯,這樣看來,這個演技受到認可的新人演員,同時也很難放手「愛豆」這個身份。
什麼都想要,是不是一定能得到?這朵演技的小紅花,能送給他嗎?
如果只看外表,易烊千璽飾演的韋一航和我們周圍那些18歲的少年沒有什麼太大不同:一身運動服,老是掛著耳機玩遊戲,過長的劉海遮著眼睛,眼神裡帶著對世界的不屑一顧。
不同點在於,別人的18歲要麼面臨升學的壓力,要麼開始工作直面社會,而站在韋一航面前的卻是死亡。
他每天要做的只有吃飯、睡覺、玩遊戲、看雜誌……當然,還要按時吞下各式各樣的藥物。
他不出去交朋友,走路都溜邊兒,坐公交車坐最後一排,生怕被任何人注意到——作為一個做過腦瘤手術的患者,他竭力降低自己和外界發生聯繫的概率。
他是《送你一朵小紅花》的主角。
易烊千璽在處理這個人物的時候,給他的底色是:害怕。一切的喪、孤僻、脆弱、敏感的背後,都用這個「害怕」來支撐。
為什麼是害怕?
片中有這樣一場戲:媽媽開車帶著一家人出門,路上遇到一個抱著孩子乞討的婦女。
媽媽心裡正難受,質問婦女:「你孩子病了嗎?你有手有腳的,怎麼不去找個工作養活他?」邊說邊流淚,最後還是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塞給了婦女。
可她平時是個買菜要計較三毛五毛,停車費都要蹭掉五塊錢的人。
韋一航坐在車後座,眼中含淚,一言不發——這就是他最害怕的時刻,他怕自己的父母因為自己的病而無法好好生活,怕他們被生活的重擔壓到變形。
但他什麼也不能說,因為自己就是這個「重擔」。
在這場戲裡面,易烊千璽展現出來的,是一個演員的共情能力:不需要嘶吼或者劇烈的肢體動作,就能自然地詮釋角色,更能將角色的情緒和思考傳遞給觀眾,引動觀眾的情緒。
可以說,這個鏡頭裡的易烊千璽,比吵架時直白地喊出:「我就是不想你們這樣」或者醉酒後向馬小遠傾訴的時候,更加動人。
千璽在談到韋一航這個角色時,少見地話多起來:「這是我2017年以來演得比較全面的角色。導演本子裡的側面比較多,我也有機會去演這個男孩不同的地方。」
從他的講述裡能夠發現,他在這一次的表演裡,融入了很多自己對親子關係的感受、對人物命運的思考、對「他者」的關注。
對角色有想法,並且將其融入到了自己的表演中,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讓我們恭喜演員易烊千璽。
演員做得還不錯,那流量呢?
據不完全統計,僅預售階段,易烊千璽各地的粉絲團為《送你一朵小紅花》貢獻的票房超過了1億。影片上映後,當然還會有更多。
「擁有巨大流量」是他身上無可否認的標籤,也是他的工作。
是的,擁有流量即工作本身。
剛出道時,13歲的他會接受很多採訪。有記者問他:「你在幹嘛,出來這算活動還是算演藝?」
他思考了很久,選擇了「工作」這個詞:「我是來工作的。」
這份工作是唱歌跳舞、練習唱歌跳舞、出席各種活動,同時讓更多人認識他。
他的助理胖虎曾經對《人物》的記者說:「在沒人認識他的情況下,他是很放鬆的,就是一個孩子。
一旦發現有人認識他,他那種保護意識,不是偶像包袱,就那種東西,一下就緊閉起來了,封閉起來了。」
封閉的是什麼?我們無從知曉。出道超過7年的易烊千璽,早就學會了做一個標準的偶像:微笑、唱跳、不動聲色——因為這是他的工作。
在《送你一朵小紅花》做群訪時,易烊千璽提到一個小細節,自己以前做作業、吃飯的時候,總是特別愛磨蹭,他越磨蹭,媽媽就越急,最後會發展成兩個人對吼。
這個細節也被他運用在了影片裡。
片中飾演韋一航媽媽的朱媛媛則表現得很吃驚:「你還會吼啊?」可見,千璽日常中是少有這種情緒外露的。
包括在訪談開始前,飾演他爸爸的高亞麟問千璽:「你最近在忙什麼?」
易烊千璽的回答還是和七年前一樣:「工作,我一直在工作。」
社交網站上,粉絲們總結了易烊千璽2020年的行程。
疫情之後,從3月14日開始,易烊千璽每周至少會有一次公開行程,頻繁的時候甚至四天出現在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城市。
公開行程背後,他還需要練舞、錄歌、準備演唱會。唯一一段將近兩個月的空白,是他在青島拍攝《送你一朵小紅花》。
把「擁有流量」看做工作,易烊千璽依然是合格的,即使這份工作需要他掩藏起自己。
「愛豆到底能不能演好戲」是近幾年一直被討論的熱點,甚至成了各大演技綜藝裡的一個常見的梗。
愛豆們要麼就是僵硬到面無表情,讓人「如坐針氈、如鯁在喉」,要麼就是略生動自然一點,被粉絲和導師誇獎得仿佛剛得了小金人。
這個問題新鮮嗎?並不。
實際上,曾經火遍全亞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四大天王」以及哥哥張國榮,都面臨過這樣的問題:影視歌多棲,你們做得好嗎?
張國榮,被無數的獎項證明是全能藝人,無論是演技還是音樂,他都給人以「出道即巔峰,從來沒下降」的錯覺。
但實際上,他唱歌被臺下的人起鬨過,演戲八年才拿到第一個核心角色。
作為歌手被熟知的四大天王裡,每個人都有演技代表作。
黎明有代表作《甜蜜蜜》,走紅是因為電視劇《人在邊緣》。張學友,手握金像、金馬獎的最佳男配角,還主演了需要唱跳演俱佳的音樂劇《雪狼湖》。
郭富城,《三岔口》《父子》蟬聯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劉德華,雙金影帝在手,新戲《拆彈專家2》票房口碑雙豐收。
作為那個時代的「頂流」,他們似乎為後來者指明了一條「魚與熊掌可以兼得」的道路。
當然他們有幸運的地方:當時正值大陸經濟剛剛騰飛,文娛產業向港臺看齊,又逢「譚張之爭」因為張國榮的主動退出落下帷幕,香港歌壇出現真空的時期。
四大天王的成功既是應運而生,也是他們以「勞模精神」長年奮鬥的結果。
時移世易,現在的文娛市場上,每年選秀數場,選出來的愛豆幾百人,登登熱搜炒炒熱度,多少人一夜爆紅卻又迅速銷聲匿跡。
要穩坐頂流的寶座,又要走好演員這條路,還要面對各種競爭者的追趕,單單靠努力和運氣,似乎很難做到極致。
如果你問易烊千璽本人,你想要在各方面都做到極致嗎?
兩年前的他會回答:「不想。」
在接受《人物》採訪時,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相比現在更自由,生活裡面,工作裡面,然後自己精神上面。」
現在的他呢?
至少在表演上,易烊千璽展示出了自己的企圖心。
從《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白衣卿相李泌,到《少年的你》裡的叛逆少年小北,再到《送你一朵小紅花》裡的癌症患者韋一航,他的表演展現了更多的思考,越發地生動自然。
當然,他演戲也有非科班演員身上常見的問題:臺詞偶有吞字、爆發戲不夠自然、角色選擇比較單一等等。
這需要好導演的調教,也需要他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挑戰更有深度的複雜角色。
至於流量,他已經站上頂峰,是費心維持還是逐步「退燒」,恐怕還要看為他謀篇布局的人如何取捨。
演員易烊千璽,願你努力;愛豆易烊千璽,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