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曾國藩是一個複雜的人。這裡所指複雜不是說他心深若淵、精於謀略的一面,而是從其思想的轉變來看,一生多變。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實際上是一種隨著不同境遇靈活辨證的處事態度和要訣。本文刪繁就簡,從他一生最為顯著的兩大要點說起,帶領大家認識一個「內聖外王」的曾國藩。
01進德修業,注重內心修煉
曾國藩注重內心的修煉,善於「治心」。他說:治心治身,理不可太多,知不可太雜,切身用的著的,不過一兩句,所謂守約也。那麼治心從哪裡下手呢,他在《內經》具體談到身心並治的方法:治心之道,先去其毒。何為毒呢?就是情緒化,遇到一點不順就仰天長嘆,遇到一點壓力就煩躁不安,遇到一點責備就暴跳如雷,所有這些表現出的都是情緒之毒。他認為,這些表現都不是一個厚福之人的作為,真正有志向、有胸襟、有智識的人心如鼎鎮,是不會這樣子的。
表面的情緒,是內心不滿的流露。要麼是對自己不滿,要麼是對別人不滿,都是心沒安放好的緣故。所以他主張治心應從「平淡」二字入手,以「廣大」為藥,能夠看破一些事而不影響心情,讓內心的天地越來越宏闊,這是成大事之人需具備的。他為此總結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八本說》、《養生之法五事》等,堅持從小事磨練心性,按時睡覺、三餐有恆、每晚洗腳,這些他都視為身心並治的辦法。他父親告訴他飯後散步對身體有益,他自己試行一年後覺得有效,從此堅持每日必走「三千步」,從不間斷。
古往今來,成大業者都善治心,這是通往「內聖」的必經之路。曾國藩身心並養,深得其中精髓,他說: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之所以為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的實、養的靈。一個人如果內心「有活脫脫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遇到艱難險阻就不至於傷到內心,即便遭遇失敗,也可再圖東山。這些治心的要訣,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02一生三變,萬變不離其宗
談到變,很多人會覺得是機巧小智,幹大事的人是不為的。這就誤會了變的內涵,人生適時調整做事的方式、為人的態度,是長進的過程。改變和調整是痛苦的,但成大事的人一定是一路走來不斷校正自己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變,不是變得油滑,不是從高潔走向庸俗、從堅守初心走向同流合汙,而是「萬變不離其宗」,外在的方法策略可以變,內心的原則是不會變的。
曾國藩奉命練勇之初,依仗在籍侍郎的身份,開局頗為順利。後來問題就慢慢出現了,由於缺少地方任職的歷練,再加上生性正直認真,做事也不懂得人情世故,只是一味「拙誠」,以為不負天心就好。這未免會給人留下不通人情事理的印象,起初地方大員尚能忍耐,隨著相處日久,事端增多,矛盾就逐漸多了起來,最後鬧出了綠營與湘勇械鬥的事件,曾國藩也因此受到驚嚇。
這次械鬥,也是曾國藩移防衡陽的直接原因。至此曾國藩開始改變以往做事的態度,特別是丁父憂後的二次出山,性情轉變很大,是其從苛酷走向柔順的一個重要節點,他的思想由推崇嚴刑峻法、苛刻無情的法家走向了守和巽順的黃老之學,接人待物,前後判若兩人。
變不是同流合汙,而是「和光同塵」。有了此變,與地方大員的關係開始改善,處處受到掣肘的局面也消失了,他的湘軍也迎來了輝煌的徵途時期,最終成為左右時局的強軍勁旅。縱觀曾國藩的思想,他學問的底子是儒家,最終是雜以百家為用,各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所體現。近代留學之父容閎說,曾國藩是「舊教育中特產之物」,無疑,曾國藩是善於從諸子百家中吸收養分的,傳統文化的基因在他身上處處閃現,也正是不斷求變突破自我的精神,才成就了君權時代最後一個「三不朽」人物。
注重心性修煉,強調治其心去其毒,這是內聖;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適時調整求變,以求圖強致遠,這是外王。成就一個內聖外王曾國藩的原因有很多,這兩點無疑是至為關鍵的。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