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公子 編輯:龍方媛
圖片:攝圖網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如果你想愛,又害怕受傷害,那麼一定不能錯過今天的文章。
——小婚家
前兩天,
有位讀者私信我說:「一個人40歲,從來沒談過戀愛,也沒有愛上過任何人。這是一種病嗎?」
我反問:「這個人,40年來一直生活在少林寺嗎?」
讀者哈哈一聲回答說:「不是。那個人,就是我。」
「我自問生活在一個很正常的環境裡,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是普通的男女學校。班裡也有不少同學戀愛,但我從來沒有動過心。當然,我也喜歡酒井法子、周慧敏這些玉女偶像,卻始終沒法愛上一個身邊的人,就連鐵哥們兒都沒有。工作後,單位有漂亮的女同事追我,我也說服自己嘗試交往,但總覺得談戀愛很麻煩,也不認為有必要,於是就漸漸迴避了。」
「我一直很獨立,自己照顧自己,去哪兒都是一個人。但昨天,一同學大老遠跑來看我。他的結婚對象是初戀,都有兩個兒子了。他說,你連女人都不碰,是不是變態啊?」
「我知道他在開玩笑,但心裡總有那麼一點不舒服。你說,我該不會真的是變態吧?」
我一邊聽他說一邊翻他的微博相冊。
照片很少,開博7年,就那麼四五張,而且像個工作微博,放的都是集體照。
讓我印象深刻的特點有兩個:
第一,他永遠穿著不同顏色的格子衫,仿佛一次性買一批,之後就每天換一件;第二,他的合影姿勢很特別,腳尖永遠向外,身體永遠外傾,就好像要和其他人保持絕對的距離。
我想,是的,他應該就屬於這種依戀類型了——它的名字叫「隔離型依戀」。
01
隔離型依戀是一個什麼概念?
心理學把人類的依戀類型分為4種,分別是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隔離型依戀和混亂型依戀。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待感情時所表現出來的4種風格。
安全型依戀的人對待親密關係是比較有安全感的。
他們能夠親密也能夠忍受分離,能夠看到對方真實的一面,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親密需求。所以,他們的心理是很健康的。
相比之下,
混亂型就有點不知所措了。
特別是遇到衝突時,他們總是容易大腦抽筋,一片空白。無論談過幾次戀愛,有沒有經驗,反應都差不多是這個樣子。
焦慮型和隔離型則是普通人比較熟悉的兩種類型。
焦慮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患得患失「,心裡總有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老愛胡思亂想,今天擔心他出軌了,明天又怕他出門被車撞死了,總是想些不著調的東西,但又無法自控。
相比之下,隔離型的人則顯得很高冷、很獨立。
他們似乎不會愛上別人,也不被感情所牽絆。
他們也會跟別人談戀愛,但遇到風吹草動,他們逃得特別快。只有躲進自己的洞穴裡,他們才能重新獲得平衡。
有時躲久了,他們就以為自己不需要愛情了。
焦慮型和隔離型經常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因為它們本質相通——
內心都充滿著紛繁複雜的情緒。只要有一點小事,就能把一大團亂麻全勾起來,將他們整個吞噬。
然而,
這兩種類型的區別也很明顯,
就是一個燥,一個冷。
焦慮型的人會把焦慮表達出來;隔離型的人則會把焦慮壓抑到心底,不讓別人看到,也不讓自己感到。
然而,他們依然能時常感到自己的焦慮不安。
就像陳喬恩在《女兒們的戀愛2》說的那樣,
單身的自己雖然看起來比較直爽獨立,但實際上,她很害怕走入一段感情,害怕受傷害。她認為,愛一個人實在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
陳喬恩這一種人就是焦慮型和隔離型並存於一身的。
隔離是外表,讓她顯得獨立理性。
長期單身,不需要別人照顧,似乎這樣就很圓滿了。
然而,在內心深處,她很清楚這種理性背後是深深的不安。
在愛情中,她擔心再一次受傷失望,所以才不敢輕易和人拉近距離。
這份謹慎也許保護了她,但也帶來了很多孤單的夜晚。
02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敢愛?
說到這裡,
有人會好奇,
隔離型依戀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為什麼他們有滿腔焦慮,卻不能像焦慮型的人那樣暢快表達?
其實,
隔離型的人在成長中往往有兩個共同點。
第一,他們的養育者都不善於撫慰他們。比如小時候,當他們和父母分離嚇得哇哇大哭時,父母可能不會安撫他們,親親小臉保證永遠愛他們,而是呵斥、打罵,或者冷漠地轉身就走。這種缺乏溫度的童年關係會導致他們不知道如何消化情緒。因為沒有人安慰過他們,所以,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安慰自己。於是,他們的內心會長期焦慮不安。
第二,養育者不允許他們表達焦慮。這是他們與焦慮型不同的地方。焦慮型依戀的童年,父母可能也是焦慮的。他們會和孩子衝突,並在衝突中發洩情緒。由此,孩子也養成了發洩的習慣。相比之下,隔離型的父母不習慣表達,同時也不允許子女表達。他們會很理性地告訴孩子:有情緒是不對的,不安是無法自控的表現,所以應該為自己發洩情緒而感到羞恥。唯有不動感情,才顯得胸有城府等等。這樣的教導讓孩子習慣了把所有感受都生生憋回去,壓到內心再也感受不到的地方,以換取暫時的平靜與逃離。長此以往,孩子更習慣於隔離自己的情感需要,不和人建立太緊密的聯繫,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必面對親密關係的失望和麻煩。03
如何走出不敢愛的孤獨?
在專欄裡,
每當我寫到隔離型依戀,都有很多讀者對號入座說:「我就是這類,這就是我本人了。」
的確,隔離型依戀是一種很常見的依戀類型。
因為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喜怒不形於色,空懷城府」等理念,都很容易讓一個人壓抑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隔離型風格。
不過,這種風格的缺點也是有目共睹的。
它會影響一個人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的能力,因此也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損失。
那麼,
如果你像本文開始的讀者那樣屬於隔離型依戀,又該如何改善自己的親密關係呢?
其實,隔離型最大的特點就是壓抑情感。當事人感受不到自己有親密的願望,所以外表顯得高冷,對別人也容易太過理性和淡漠。要改善這一點,當事人就需要學會感受自己。比如,隨時隨地體會身體的感覺、心靈的悸動,並用語言把這些感受說出來,從而逐漸形成一種感受和表達的習慣。這樣,一種感性的色彩才會慢慢從他的心靈深處浮出,中和原本太過理智僵化的面目。
其次,隔離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逃避。兩個人談戀愛,有一點點衝突,他們就會躲開,不吭聲、不接電話、不見人。於是,兩個人的關係就斷開了。就算之前有一定感情基礎,也無法繼續再走下去。所以,隔離型的人談戀愛往往都容易分手,分手之後都是有遺憾的。要改善這種情況,就需要隔離型養成不逃的習慣。比如和對方約法三章:爭吵後,兩天之內必須談一談,把逃離行為的後果控制在可控的範圍內。同時,隔離型的伴侶也可以多了解這一類型的特點,在衝突時,儘量不要給他們太大壓力。這樣就不容易觸發嚴重的逃離行為。
04
不過,在當代,一般的隔離型依戀早已不被視為問題。
那些獨來獨往、不喜歡和別人共同生活的人們,如今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
從外賣小哥到網際網路,從寵物領養到單身公寓,整個社會已形成了一套單身經濟體系,有力地支撐著隔離型的人群,讓他們可以選擇留在自己的世界裡,或者隨時轉身,走入人群。
相信在未來,
這種萬物互聯的包容會給隔離型的人群帶來更多滋養,讓他們在獨立與融合之間遊走,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由此,他們在走出自己的世界時,也會變得更加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