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中國臺灣。
六十多歲的老朱,是著名的臺北圓山飯店的主廚。
資格老、地位高,精研川、揚、潮、浙菜的老朱,是當仁不讓的老行尊。
任何時候出現狀況,只要他一出現,就是飯店的定海神針。
每個星期天,老朱都很忙。他要搗騰出一桌酒席,和三個女兒吃一頓全家團圓飯。
自從妻子過世後,老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了,但隨著孩子越長越大,父女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困難…
但親情不像愛情,可以坦蕩離去。即使相對無言,也偏要藕斷絲連…
每個星期天的晚餐,則是全家團聚溝通的唯一方法。
但最近,老朱很煩悶,因為自己的味覺,一直在退化。
對於一個名廚來說,沒有什麼比失去味覺更糟糕的事情了。
但他仍然堅持用爐火純青的廚藝,維繫著一家人的和睦。
小小的餐桌,上演著老朱家的喜怒哀樂:小女兒未婚先孕,二女兒買房被騙,大女兒一大把年紀了還沒男朋友…
老朱說:這些孩子我一個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養大了,管不了,就隨她去吧。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有人懷孕,有人離開人世,有人遇到了真愛,有人被人拋棄…
這天,連老朱自己,也冒天下之大不韙,向女兒們公布了一件令所有人震驚的事情…
這部《飲食男女》,是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它演繹了家庭關係如肥皂泡般破滅,又如殘月般再度團圓…
電影用了大量畫面,去表現老朱做飯,一道松鼠魚:殺魚、片魚、拍粉、炸魚…
鴨胗去膜,紅辣椒去頭尾取中段,過油肉去皮切片,白蘿蔔先切片後成絲,一邊擀著皮做著蟹粉小籠包,老爺子的刀法嫻熟,技巧老道,輕巧自如…
我們中國人,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父母很少會對孩子說「愛」之類肉麻的話,我們的父母繃著個家長面子,卻默默的把他的愛意放進一盤餃子裡、一碟扣肉裡,一條紅燒魚裡…
我經常跟別人說:中國人的胃連接著他的心,中國人的餐桌連接著他的家人。
在電影《飲食男女》裡,對於父親來說,這頓晚飯維繫著這個家庭,但對於三個女兒來說,這頓晚飯卻成了例行公事。
看似和諧的晚飯,卻是四個人各懷心事。
桌上的美食,也和父親的味覺一樣變得索然無味。
家的形式雖然還在,但家的感覺早已蕩然無存,女兒早已飄散的心,讓父親的堅守顯得蒼白而無力。
老朱說:人心粗了,吃再精也沒有用。
李安導演說:我一直都對人間的聚散很有興趣,片中的食物和飯桌只是個比喻,象徵了家庭的解構。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但解構的目的,是為了再結構。
比如,餐桌成為了矛盾匯集的地方:父親一次次的欲言又止、女兒們在飯桌前,心虛又倉促地,宣布人生的決策;
比如,寧願為孩子炮製出滿漢全席的父親,卻不肯服一句軟…
受夠了古板的、沉默的父愛,女兒們紛紛選擇,在沉默中逃離;
比如,片中的每個角色,都在某程度上壓抑著自我的欲望:食慾、性慾、愛欲、物慾…
滿懷心事的父親、心不在焉的女兒、油腔滑調的男人、尖酸刻薄的伯母…
每個飲食男女,在推杯換盞之間,在眼神交錯之中,一邊掩飾、一邊互換著自己的秘密。
儘管在國外生活多年,但從小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李安,用細膩又犀利的鏡頭,拍出了只有中國人能領會的,東方家事。
在李安的電影中,每一個沉默的瞬間、每一個惆悵的眼神、皺起的眉頭,都是有聲的共鳴,傳達給每個,受著中國文化教育長大的人。
借著電影,傳達著低徊、含蓄卻共通的情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的華語電影中,比比皆是。
1982年,觀眾受夠了老套的愛情文藝片、流於教條的軍教片,再或是假社會寫實片,臺產電影票房逐漸陷入谷底,業界幾陷半休業狀態。
幾位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年輕人:楊德昌、張毅、陶德辰拍了一部文藝片:《光陰的故事》
片子用四段式小故事的方式,講述了普通人童年、少年、青年和成年人的迷茫和惆悵、喜樂與困境。
影片深受歡迎。從那以後,臺灣地區電影開始出現早期的「小清新」創作。
在《光陰的故事》中,楊德昌執導的《指望》,把一個少女從青春期的無知、懵懂到豁然,描繪得絲絲入扣、朦朧曼妙…
《光陰的故事》劇照
1986年,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出現在大銀幕。
少年的敏感與木然,少女的羞澀與沉默…
對未來的迷惘,對當下的躊躇,對故人的依戀和不甘…
從潮溼的小城鎮故鄉,到繁華的大都會…
那點詩意又複雜的鄉土氣息、同樣隱忍內斂的情緒,夾雜著喧鬧的鄉音,溜出歷史的門鎖,借著海峽的風,吹到兩岸的光影中,閃現出時代的影影綽綽…
《戀戀風塵》劇照
而在內地導演作品中,依舊令人慨嘆:賈樟柯的《站臺》,王小帥的《地久天長》,陳凱歌的《孩子王》,張大磊的《八月》…
家、故鄉、城市、愛人、回憶、鄉親父老、欲說還休…海峽兩岸,用最本真的回憶,堆砌出一個個,永恆的主題。
海報(從左往右依次順序):
《站臺》、《地久天長》、《孩子王》、《八月》
烏鴉從未想到,能有幸在銀幕上看到,80年代的經典影片。
上周,受IM兩岸青年影展組委會海峽衛視的邀請,烏鴉和小夥伴前往福建平潭島,參加了這次活動。
從10月23日至10月25日,大會安排了兩個主要展映:
1. 參賽青年的短片放映
2. 「風從海上來」單元,也就是八九十年代,幾部極具代表性的電影
包括:王童的《稻草人》
侯孝賢的《戀戀風塵》
李安的《飲食男女》
楊德昌的《光陰的故事》
在數字修復的幫助下,我們得以看到,幾部經典作品的超清還原…
烏鴉特別想說的,是這次的青年短片展映。
這次的展映作品,囊括了兩岸青年電影創作者的作品。
一共五十部短片,主題多元,除了基調清新的文藝向、設計巧妙、製作成熟的商業類型片、還有反映現實問題的故事片…
說實話,在看短片之前,烏鴉並沒有太高期待;
但看過後,烏鴉真心認為,這次的作品展映,值得擁有姓名。
比如,講述童年回憶的《紅暑》,呈現了自身的一段童年經歷,真實再現8090後的獨特回憶;
《紅暑》劇照
比如,立意精巧的《捉刀人》,出其不意地帶出了一個,略帶獵奇的社會問題:替考。
短片的製作十分成熟,在現場,導演坦言:我對拍商業片很有興趣,這也是考驗我能力的方面。
《捉刀人》劇照
中國臺灣的參賽短片,也同樣優秀:
講述臺灣老兵對大陸思念的《時光膠囊》,鄉愁和哀傷在20分鐘裡,溢出屏幕;
《美人痣》中,關於真話的探討,短小精悍,說盡大實話…
儘管有些作品,仍然帶有明顯的缺憾,但我能從他們的鏡頭中,看到年輕創作者的真誠與純粹。
《時光膠囊》劇照
最令烏鴉感動的,是這次青年影展的投入。
這次,大會一共投入了348萬人民幣,作為影展獎金。
九個獎項(其中有獎項分一二三等獎),全部短片的評分,由導演王小帥、徐小明等電影專業人士評定…最少8萬元,最高30萬元。
在頒獎禮現場,烏鴉看到了有青年導演,在領獎臺上激動大喊:我的小夥伴們,你們看到了嗎?這是獎盃,這是獎金,我們以後有錢拍片了!
有人說:這些年,我靠拍各種片子養活自己…總有人覺得不穩定,讓我去找份工作…但他們不知道,在拍電影中得到的幸福和滿足,讓我甘願再活一次;
有人因為疫情無法從臺灣趕來:我剛剛逛商場逛到一半,評委會打電話告訴我得獎了!我糙開心的!激動得鞋都飛了!謝謝評委們,讓我對自己的懷疑,煙消雲散!
獲得最佳影片的《帶媽媽出去玩》的中國臺灣導演,是58歲的隋淑芬。
雖然年紀不輕,但是對於拍電影,她仍舊是個新人。
她的獲獎詞,讓我尤為感觸:我的前半生,都在報館工作,下班就忙小孩忙家裡,我從未想過我的後半生,可以與電影為伴…謝謝評委們,你們讓我知道,我躺在抽屜裡的三個劇本,都不會是廢紙…
我們知道,大導演李安曾經為生活,差點放棄電影…
幸而在今天,我們能夠意識到,保護創作的根本,也真的有人在關注和扶持創作的現實困境…
讓每個創作者,能撥出精力煩創作,而不是煩預算…實在令人欣慰。
還有一些值得讚賞的活動細節:
即使只預先安排了一位得獎者發言,但主持人仍然破例,讓三位得獎者都能發言;
累慘了的志願者,影展也沒有讓他們默默無聞,而是把他們介紹給大家,告訴來賓:是這些年輕人,勤勤懇懇地付出,功不可沒。
還有,在為主席王小帥創作的「拍攝過的電影VCR」中,《日照重慶》《十七歲的單車》《地久天長》的閃回,勾起無數人的回憶…
我分明能看到,王小帥導演眼中有淚光:感謝剪輯師,讓我回過頭想起,我這些年,確實是拍了一些電影,做了一些事…
楊德昌說過:電影發明了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是啊,無論是追求極致的電影創作者、在電影院裡目睹光影明滅的我們…
都曾陷入低谷,都曾想過放棄…
我們坐在影院裡,用短暫的兩個多小時,度過戲中人漫長、豐富的一生…
我們用眼淚和歡笑,熨帖著電影中的喜怒哀樂、顛沛流離、悲歡離合…
但總有那麼一刻,電影給過我們的記憶和救贖,讓我們對生活,對人生,多了一份信任、勇氣和希望。
在操蛋的2020,電影業舉步維艱。希望在這一年,你可以進一次電影院;
也希望電影結束,頂燈能照耀到的,是每一個滿足而感動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