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建置沿革與水西安氏史略
文丨佚名
先秦至宋代,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縻」統治政策,西南地區名義上受中央王朝管轄,實質上是中央王朝的「化外之地」,修文亦屬邊緣化之地。宋元時期,中央王朝為加強邊疆地區的統治,實行土司制度,修文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在今縣境置長官司,統轄本轄區事務。明中後期,中央王朝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在西南地區實行「衛所」制度,修文於明崇禎三年(1630)建敷勇衛。清代,行政機構調整,修文於康熙二十六年(1607)裁衛置縣,其縣名一直保存至今。在修文歷史沿革過程中,水西安氏又在修文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一、元代以前的建置沿革
修文,古名龍場,康熙二十六年(1607)建縣,取「偃息武備,昌明文教」之意,因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在此悟道而出名。宋代以前修文的建置沿革可考文獻不多,大多採用比較寬泛的說法。先秦時期先後隸屬梁州南裔,荊州西南裔,牂牁國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為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修文在秦時大部屬黔中郡。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開南夷,置犍為郡,後分犍為郡地置牂牁郡,領十七縣,修文隸屬平夷縣地。
三國時期,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地方豪強有自己的領地、軍隊,勢力日益擴大,史書上稱之為「南中大姓」。《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巂唐侯王國以十數。編發左衽,隨畜遷徙,莫能相雄長。」為加強蜀漢政權的統制,打擊地方豪強勢力,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徵討南中大姓勢力,平定南中後,置庲降都督府,重新調整了南中郡縣。《華陽國志·南中志》載:「秋,遂平四郡。改益州為建寧,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治味縣。分建寧、越巂置雲南郡,以呂凱為太守。又分建寧、牂牁置興古郡,以馬忠為牂牁太守。」益州郡改為建寧郡,益州郡的東部和牂牁郡的西部劃出來,成立興古郡;益州郡的北部,越巂郡的南部劃出來成立雲南郡;雲南東北部,四川南部劃出來建立朱提郡。加之之前的永昌郡、牂牁郡、越巂郡,共設置了南中七郡,分別是永昌郡、牂牁郡、越巂郡、建寧郡、興古郡、雲南郡、朱提郡。今修文在三國時期大致屬牂牁郡轄地。
貞觀初,並省州縣,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分全國為十五道: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山南西、劍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黔中、嶺南。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看出,黔中道範圍大致包括今天貴州大部以及川東、渝南、鄂西、湘西、桂北的部分地區。修文在唐代大抵屬黔中道。五代及宋隸屬如舊。
二、元明清時期的建置沿革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貴州羅氏鬼王阿榨內附,以為羅氏鬼國安撫使,十七年叛,旋討降之。十九年置順元宣慰司,亦奚不薛亦屢叛。是年六月討平之,定位三路。九月,更貴州為順元路宣撫司,以阿榨為宣撫使。二十年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分亦奚不薛地為三路,屆立官,旋又並為亦奚不薛路,立總管府,以其酋阿里為總管。元初,修文轄境屬亦奚不薛宣慰司,逐漸受制於中央王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三月,並亦奚不薛宣慰司於順元,為順元路宣慰司,後亦奚不薛路亦並於順元路,改宣撫司為安撫,稱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聽順元路宣慰司節制,定湖廣行省,領長官司二十四。縣地之置長官司者,曰「底寨等處」,曰「青山遠地等處」,曰「落邦扎佐等處」,曰「陸廣等處」。元中期,土司制度日益成熟,元朝在今修文設置扎佐長官司、陸廣長官司隸屬湖廣行省,扎佐、陸廣其名一直延續至今,但當時扎佐長官司、陸廣長官司所轄地域範圍遠遠超過今天修文的扎佐、六廣。
洪武初,元順元等處軍民安撫使、八番延邊宣慰使靄翠與宣慰同知宋蒙古歹來歸,改順元為貴州,予二人以宣撫使、同知之官世襲。賜靄翠為安氏,靄翠位居諸宣慰之上,居貴州城中。修文明初隸屬貴州宣慰司。洪武十九年(1386),貴州宣慰使奢香開龍場九驛,《貴陽府志》記載:「九驛蓋龍場、陸廣、水西、奢香、金雞、閣鴉、歸化、威清、谷裡」,其中龍場驛、陸廣驛在今修文境內,龍場驛早已不復存在,據口傳龍場驛大致在今修文縣玩易窩遺址附近,陸廣驛在今修文縣六廣鎮,遺址保留至今仍可見。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順元等路宣撫司為貴州宣撫司。五年,以貴州宣撫司隸四川行省。是年於縣地置底寨、扎佐、青山三長官司,屬貴州宣撫司。六年,升貴州宣撫司為宣慰司,底寨、扎佐、青山三長官司仍屬焉。九年,以貴州宣慰司屬四川布政司,十五年正月,置貴州都指揮司。此時修文隸屬四川行省,修文大致屬扎佐長官司。
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布政司,貴州宣慰司自四川改隸。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州一、縣一、宣慰司一、長官司三十九。後領府十、州九、縣十四、宣慰司一、長官司七十六。修文仍屬貴州宣慰司。崇禎二年,改扎佐長官司置敷勇衛,隸貴州都司。又置四守御千戶所,以青山長官改置者曰「於襄」,以貴州前衛故絕六屯並割底寨司地置者曰「息烽」,削水西安氏水外六目地置者曰「濯靈」、修文,皆屬敷勇衛。隨著明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不斷加強,在西南地區大力推行「衛所」制度,明代在今修文設置濯靈衛,敷勇衛,今修文縣六廣鎮仍可見殘存濯靈衛碑。
天啟元年(1621)九月,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乘明朝募兵援遼之機出兵佔領重慶,隨即進陷遵義,圍攻成都。天啟二年(1622)二月水西土司安邦彥響應奢崇明之亂,亦舉兵反明,歷史上稱之為「奢安之亂」。天啟元年(1621)十月,朱燮元調任四川巡撫,率各路大軍平定叛亂。天啟二年(1622)正月,朱燮元大敗奢崇明,成都解圍。天啟三年(1623),朱燮元集中兵力攻打奢崇明,奢崇明父子敗退至水西,與安邦彥勾結。崇禎元年(1628),朝廷再次啟用朱燮元,封其兵部尚書,總督雲、貴、川、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平定奢崇明、安邦彥叛亂。崇禎二年(1629),朱燮元大敗奢崇明、安邦彥軍隊,奢崇明、安邦彥戰死,「奢安之亂」平定。平定叛亂後,朱燮元上疏朝廷:一、貶秩;二、削水外六目地歸之朝廷;三、獻殺王巡撫者;四、開畢節九驛。崇禎三年(1630),以「水外六目之地」置敷勇衛、鎮西衛,敷勇衛領修文、濯靈、於襄、息烽四守御千戶所,鎮西衛領威武、定南、柔遠、赫聲四守御千戶所。修文進一步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貴州都司,貴陽府裁軍民字樣,以敷勇衛及修文、濯靈、於襄、息烽四所改置修文縣,屬貴陽府。境內分四裡:曰至孝、崇義、信順、仁和,每裡又分為八甲。《範承勳改設州縣疏》記載:貴州所屬十五衛、十所,請分晰裁改。偏橋衛裁併施秉縣,興隆衛裁併黃平州,移州治於衛治;新添衛裁併貴定縣,移縣治於衛治;貴州、貴前二衛裁去,改請貴築縣;鎮西、威清二衛,赫聲、威武二所裁去,改設清鎮縣,平壩衛、柔遠所裁去,改設安平縣;安南衛裁去,改設安南縣,定南所裁併普定縣,普安衛裁併普安州,安籠所裁併安籠廳;敷勇衛,修文、濯靈、息烽、於襄四所裁去,改設修文縣,永寧衛、普市所裁去,改設永寧縣;畢節、赤水二衛裁去,改設畢節縣;烏撒衛裁併威寧府。至此,裁撤修文、濯靈、息烽、於襄四所,修文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縣,修文縣名一直延續至今300餘年。
民國二年十二月,移貴築縣於扎佐。三年三月,移設息烽,即以息烽名其縣,以修文之仁裡全境、信裡五甲、至裡三甲、貴陽養龍五保、貴筑北下裡之一半、紫江洪馬之一角、縱橫一百四十裡之地益之,劃貴陽屬之。解放後先後隸屬貴陽、貴定、安順地區和貴陽市,1963年復隸安順地區,1996年1月復改隸貴陽市。
三、水西安氏史略
水西行政區劃劃分。「水東」,「水西」之名,最早見於《元史》。歷史上的所謂「水東」、「水西」,以烏江上遊鴨池河(六廣河)為分界,鴨池河以東一片為之「水東」,鴨池河以西的廣大地區謂之「水西」。水西安氏的統治區域,並非完全都在「水西」,也不包括整個「水西」。一方面,鴨池河以西之地,並非全歸安氏所有,其中,永寧奢氏長期控制今畢節縣境的大部分,烏撒則盤踞今威寧、赫章兩縣;另一方面,水西安氏的勢力,又越過了鴨池河,三岔河而向東,向南擴展,這就是所謂「水外六目之地」。因此,水西安氏的統治區域又分作兩部分,鴨池河以西,三岔河以北之地稱為「水內」,鴨池河以東,三岔河以南之地稱為「水外」。
水西地域。貴州宣慰使安氏,領有四十八目地分為十三「則溪」,即木胯則溪(在今大方縣西北境)、法戈則溪(在今大方縣南境)、水著則溪(在今納雍縣境)、架勒則溪(在今水城北境)、阿架則溪(在今水城南境)、的都則溪(在今水城六枝接壤地帶)、朧胯則溪(在今織金縣東境)、朵你則溪(在今織金縣西境),則窩則溪(在今黔西縣北境)、以著則溪(在今黔西縣東境),雄所則溪(在今金沙縣南境)、於的則溪(在今修文縣境)、六慕則溪(在今清鎮縣境)。於的、六慕二則溪在鴨池河以東,稱為「水外」;其餘十一則溪地在鴨池河以西,稱為「水內」。範圍涉及到今畢節、納雍、大方、黔西、金沙、織金、修文、息烽、清鎮等縣(市)及六枝、水城、普定部分轄地,還包括今貴陽烏當區西部及白雲區。
水西政治制度——「則溪」制度。「則溪」又作「宅溪」或「宅吉」,彝族的原意是「倉庫」。宣慰及十二宗親各領一片土地,並在每一片區的中心地點駐兵屯糧,設立倉庫以徵錢、糧。由此便演變為十三個行政區域,並以「則溪」作為這一級行政區的代稱,這便是「十三則溪」的由來。十三則溪的分布。《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吏部議復平西王吳三桂平定水西請設流官一疏。水西地有十一則溪,應設三府:將朧胯、的都、朵你、阿架四則溪設為一府,建府治於比喇」(比喇後改為平遠,又改為織金);將法戈、火著、木胯、架勒四則溪設為一府,建府治於大方;將以著、則窩、雄所三則溪設為一府,建府治於水西城(後改為黔西)。今查《大定府志》,知大定府轄八裡,法戈則溪編為悅服、樂貢二裡;架勒則溪編為大有、嘉禾二裡。黔西府轄八裡,則窩則溪編為黔興、崇善、安德、西城四裡;雄所則溪編為敦義、永豐二裡;以著則溪編為新化、新民二裡。平遠府轄九裡,朧胯則溪編為向化、懷忠、興文三裡;朵你則溪編為慕思、太平二裡;的都則溪編為敦仁、崇信二裡;阿架則溪編為時豐、歲穢二裡。雍正十一年,割大定府轄永順、常平二裡及平遠所屬崇信、時豐、歲穢三裡置水城廳。民國三十年,析大定西南境(應即原大有、嘉禾二裡)為納雍縣,又析黔西東北境(應即敦義、永豐二裡)為金沙縣。由此可知,木胯則溪在今大方縣西北境,法戈則溪在今大方縣南境,火著則溪在今納雍縣境,朧胯則溪在今織金東境,朵你則溪在今織金西境,則窩則溪在今黔西北境,以著則溪在今黔西縣東境,雄所則溪在今金沙縣南境。至於洛慕、於底二則溪,明崇禎三年改為敷勇衛和鎮西衛,康熙二十六年改敷勇衛為修文縣,省鎮西衛入清鎮、安平、普定三縣,故於底、洛慕二則溪應在今修文縣及清鎮、平壩、普定三縣北部。
水西族源。水西地區的統治者是彝族中的安氏貴族。彝族的先民原住在金沙江流域,後來逐漸擴散到滇東,川南及黔西境域。南朝時,爨氏稱霸於「南中」,滇東、黔西各部奉之為盟主。後分為東西二境,東境即所謂「東爨烏蠻」,西境即所謂「西爨烏蠻」。水西彝族有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史。水西安氏先祖,源於彝族共祖篤慕後裔默部,對此道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有詳述。自蜀漢以來,安氏先世在貴州歷史上先後建立過羅甸國(蜀漢)、羅殿國(唐)、比樓國、羅氏鬼國等方國政權。至唐龍朔三年(663),矩州刺史謝法成招慰比樓(安氏先祖)等七千戶內附。唐文宗開成元年(836),昆明、盧鹿、暴蠻諸部鬼主阿佩(安氏先祖)內附。武宗會昌二年(842),封阿佩為羅甸王。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羅甸石人部落王子普貴(安氏先祖)納土內附,賜之敕書,命為貴州(矩州)刺史。太祖因其俗授之敕書,於是始有貴州之名。宋元豐五年(1082)正月,以歸來州賜羅氏鬼主。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羅氏鬼國主阿榨(安氏先祖)內附,詔以阿榨為安撫使,佩虎符。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羅氏鬼國阿察(安氏先祖)及阿里(安氏先祖)降,安西王相李德輝遣人偕入覲,更羅氏鬼國為順元路宣撫司。十九年(1282)二月壬子,遂置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及都元帥府於順元,置亦溪不薛、阿苴、鮓隴三路達魯花赤,留軍鎮守。元大德五年(1301)六月,亦溪不薛阿里(安氏先祖)妻奢節與宋隆濟合兵陷貴州。元大德七年(1303)四月丁亥,誅蛇節,十月乙未,留蛇節養子阿闕(安氏先祖)於本境,以撫其民,罷亦溪不薛宣慰司及阿苴、笮籠二路,徙順元宣撫司於亦溪不薛,以阿畫(安氏先祖)為宣撫使。泰定帝泰定中,以軍功賜阿畫名為貼木兒不花,遷中大夫、護國親軍都指揮、八番順元沿邊宣慰使。至順元年(1330)三月丁己,賜阿畫資善大夫、雲南行省左丞,加龍虎大將軍,封羅甸侯。五月乙亥,置順元宣撫司,令隴內(安氏先祖)為宣撫使。明洪武四年(1371)元順元宣撫使、八番順元沿邊宣慰使、加雲南行省左丞靄翠(安氏先祖),從元八番順元宣慰使、都元帥鄭彥文朝貢。罷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置貴州衛,改順元宣撫司為貴州宣撫司。洪武六年(1373)八月,升為宣慰司,以靄翠為宣慰使,詔靄翠位居各宣慰之上,設治所於貴州境內。「水西安氏的辦事衙門舊址在今貴陽市省府路東端,在城外的辦事衙門舊址則在今貴陽市宅吉壩」。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安的)歸,上賜三品服。安氏自漢後主建興三年(225)至康熙三十七年(1689),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長水西。從上簡述,可知水西安氏自蜀漢以來,雄踞貴州西部,歷代與中原王朝有密切往來,人才輩出,受封不斷。到明代,以水西安氏為宣慰使之貴州宣慰司,為永樂年間貴州建省奠定了歷史基礎,其政治影響不言而喻。其承襲:靄翠——奢香(女)——安的——安卜葩——安中——安聚——安龍富——安觀——安貴榮——安佐——安萬鍾——奢播(女)——安萬鎰——安萬銓——安阿寫——安國亨——安民——安疆臣——安堯臣——奢社輝(女)——安位——安承宗。
四、結語
地處黔中腹地的修文,幾百年來一直受制於水西安氏土司統治之下,清初,中央王朝平定「奢安之亂」,水西政權退出歷史舞臺,修文行政區劃正式劃歸中央王朝。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貶謫修文創立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理論體系,自此之後,研究陽明文化國內外著作成果頗豐。然而研究修文地方歷史的著作卻寥寥無幾,修文作為水西統治「水外六目」之地,在修文地方歷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來源丨貴州文化遺產
作者單位:修文縣陽明洞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