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記錄你我身邊的故事。
文/知陽;圖/網絡
孩子媽周末放假帶小孩去摘櫻桃,回來之後卻一直唉聲嘆氣的。
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我們家小孩兒在摘櫻桃的時候在櫻桃樹間到處亂跑,因為櫻桃本身就很容易掉落,所以把很多櫻桃都弄到了地上。
最後給農戶賠了些錢才擺平了這件事,因此孩子媽才會很生氣。
而一生氣,就會想到孩子的種種不聽話的情況,再聯想到我們一些朋友家孩子的乖巧懂事,所以就越想越氣。
最後孩子他媽嘆了口氣道:「真是人比人氣死人,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聽話懂事的?」
我也只是安慰道:「不要想那麼多,雖然我們孩子確實有調皮的時候,但還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
01「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給自己找點心理安慰。雖然這句話看似有點「不爭氣」,但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需要。
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隨時都在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都是來自「群體」。
在這些壓力下,一方面會讓我們感到束縛不自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群體」中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跟他人的比較中來獲取心安,以求肯定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這種現象,社會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指的是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作比較。
社會比較又稱「人際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而不僅不可避免,同時也是每個人在社會群體交際中非常需要的比較狀態。
因為大家需要在比較的過程中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有利,以及通過這種比較來了解和肯定自我,避免產生被「孤立」的危機感。
由此可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背後的真相,其實就是「社會比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一種正常比較。
02「人比人,氣死人」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層級和圈子,每一個層級會有特定的群體,因而在比較的時候一般是以「同類型」圈子或者層級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屬於「平行社會比較」。
「平行社會比較」可以得到更真實、更有效的信息,從而對於自己的位置或者言行的判斷才具有參考性。
然而事實上人們出於自尊,時常會選擇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較,以得出合乎己意(或超出己意)而有偏差的結論。
也就是「下行社會比較」和「上行社會比較」的情況。
把自己跟比自己更差的人相比較,就是「下行社會比較」,這樣的比較往往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從而主動選擇的比較方式——即「合乎己意」的有偏差結論。
而把自己跟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作比較,則是「上行社會比較」,一般都是被動進行比較的行為,產生的結果自然就是「超出己意」的有偏差結論。
例如我孩子的媽媽在生氣的時候,把孩子某方面的品質跟比他更優秀的孩子拿來作比較,就是屬於「上行社會比較」的方式。
因此才會得出「人比人,氣死人」的結論。
所以,「人比人,氣死人」是由於在作比較時找錯了比較的「參照對象」而導致的現象——一般為找了比自己更優秀的比較對象。
03比較時必須考慮「參照對象」的因素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人比人,氣死人」其實都屬於「社會比較」的範疇。
但往往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掛在嘴邊的人,心態會更加平和,生活也會更愜意舒坦。
而喜歡把「人比人,氣死人」作為口頭禪的人,則容易產生嫉妒、敵意、挫敗等消極的負面情緒,生活的壓力和焦慮感就會更大。
當我們遇到一些比較大的變化時,我們會跟親朋好友們聯繫得比較密切,一來是互相問候在此次變化時的影響,二來則是潛意識裡想要觀察他人的反應。
目的則是為了跟自己的反應作出比較,看看自己是否「小題大做」或者「無動於衷」。
而往往越是嚴重的變化,我們潛意識裡越希望作「社會比較」,不然我們被「孤立」的感覺就會越強烈。
比如在遇到地震時,或者大的災難時,甚至包括此次新冠狀肺炎疫情,我們也是這樣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希望能夠保持中庸的態度,讓自己按照群體的常規進度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標準。
而每個人在作比較時的「對象」都不同,所以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參照對象」的因素。
不能夠把比自己差的對象作為比較的「參照」,因為那樣可能會被表面的「虛榮」迷惑,從而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俗話講就是「飄了」。
也不要總拿比自己優秀的對象作為比較的「參照」,因為這樣就會出現「人比人,氣死人」的不平衡困境。
只有在作比較時,找到跟自己同級或者相似的「參照對象」,才能得到真實、有效的對比反饋信息,從而正確找到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還是跟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都會讓自己得到有偏差的結論。
這個結果,都會讓自己孤立:「比上不足」是自我「孤立」,「比下有餘」是被人「孤立」。
只有當你結合「比上不足」和「比下有餘」時,才會找到屬於你的層級和圈子,才能正確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不至於出現「孤立」的群體壓力心態。
—END—
本期話題:你最愛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是「人比人,氣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