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琬笛 三明治 收錄於話題#三明治故事力情報1個
普通人的故事值得被講述、被看見嗎?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個體故事,都有一個時代在這個個體身上的投影。一些聲音需要被聽見,一些經歷值得被看見。最近,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移民博物館開放了疫情後的首個展覽《成為你的不完全手冊(Becoming you: An incomplete guide)》72個不同職業、領域和文化背景的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建議、和忠告。目前生活在墨爾本的琬笛給我們帶來了她的看展記錄。在世界上的不同地方,普通人的故事是以怎樣的方式被講述、記錄和呈現的?我們也期待更多來自全球不同地方的作者,帶來現場的觀察和記錄。這是三明治「故事力情報」欄目的第二期。
圖、文 | 琬笛
編輯 | 依蔓
墨爾本經歷了八個多月的兩次封城,終於逐漸開放了公共場所。來墨爾本時我是墨大藝術策展的學生,如今畢業兩年多已轉去廣告行業工作,但是保留了周末空閒去看展的習慣。墨爾本大型展館的藏品在南半球都數一數二,小畫廊更是不計其數。2020年裡我在家客廳和臥室往返,就算一個「上班通勤」了。博物館和美術館開放之後,惡補一般每周都至少去看一個展轉轉。
墨爾本的移民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坐落在墨爾本市中心不起眼的河邊,離熱門的弗林德斯火車站不遠,但相較之下十分冷清。在舊時的海關大樓裡,這是一個對移民具有獨特意義的地方,天花板超高的挑高和寬敞的樓梯都彰顯自己曾經的不平凡。移民博物館1998年才成立,距今不過22年的歷史,和周圍的美術館、博物館相比都非常年輕。
博物館分三層,一層和三層是輪換展,二層是永久展,內容都是與民族、種族身份認同相關的。截止到2019年,澳大利亞2400多萬人口中,有700萬都是移民。移民也都來源於世界各地,按照數量依次是英國、中國、印度,紐西蘭、菲律賓,越南、南非、義大利、馬來西亞等。歷史上較為有名的1851年澳洲淘金熱送來了大量的中國勞工。在1861年,中國居民的人口佔澳洲總人口的7%,是現在的人口佔比的三倍。二十世紀由於戰亂,相繼來了很多義大利、希臘、和越南居民,並在一定範圍內聚集。
墨爾本地圖解釋,12月初在朋友圈瘋傳的圖片。
出處不詳。中國老移民主要聚集在市中心以東。
之前我很喜歡它們舉辦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紋身展,用不同的紋理「定義」、「辨認」一個又一個的族群。在我們看來很相似的東西,對於他們是完全不同。突然有那麼一點感覺到外國人看到亞洲文字到的感覺。
疫情後的首個展覽《成為你的不完全手冊(Becoming you: An incomplete guide)》在博物館三樓,以時間順序,72個不同職業、領域和文化背景的人講述了71個自己的故事、建議、和忠告。
圖源作者的小紅書 @Dede笛兒啊
這些個人經歷跨越了時間、性別、取向、文化、年齡和距離的差異,分享了人生共同的經歷。故事是從青年戀愛開始的,然後是結婚、生子、漫長的成年、和成年後遇到的一切故事。故事的形式有文字,視頻,和音頻。每一個故事都以一個「建議」或者動詞的形式出現,加上署名、地點和故事發生的日期。地點都是澳洲的地名,但是文化背景各異。
第一個房間是綠色的書房,書架上的白紙就是搜集來的一個個故事。桌子上有空白的卡片,觀眾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故事,放在右手邊的展板上。
下圖是這個房間也是整個展覽的第二個故事:「和綠色頭髮的女生說話」,也是很天真的愛情小故事:
在電車上,她問我知不知道南十字星車站怎麼走。本來我要去相反的方向,可以給她指個方向就好的,但是鬼使神差地我送她上了電車。在短短的十分鐘電車時間裡,我們談笑風生,我了解到她是生物醫學的學生,還兼職做DJ,超酷的職業!
她快到站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問她,你有臉書帳號嗎?女孩說,沒有。語調下降,毫無感情。
我想這一定是委婉地拒絕我,我現在一定看起來很蠢。
正當我無限懊惱的時候,她說,我可以留電話給你。
現在我們在一起四年了。
Michael Swiatkiwsky
2016
我最喜歡的是五個故事的視頻,視頻的講述方式最直接、也最有感染力。
其中一位帶頭巾的女性講述她的童年經歷種族歧視,非常有力量。她說,7歲的她在家附近公園滑滑梯排隊時,前面紅頭髮的小男孩遲遲不滑下去,她走上前去查看,小男孩回頭望著她很疑惑的說,「why are you brown?"(你的皮膚為什麼是棕色的?),那是第一次她發現自己與別的小朋友不一樣,但是她用她7歲僅有的智慧勇敢地回擊了這個問題。在以後的生活裡,不論再遇到什麼關於「膚色」,關於「性別」不公平的對待,她都給予直接的回擊。
類似的故事還有希臘移民的孩子在上學時,自己的便當與別的小朋友格格不入被嘲笑,她只想要和別的小朋友都一樣的白三明治。媽媽發現她不愛吃便當之後,就讓同校的姐姐盯著她帶飯,但是自己還是把希臘面包藏起來,放到書包最底層,假裝自己已經吃光了。長大之後,再想吃到就要去外面買,這種傳統的希臘長條狀麵包,要賣8澳幣一個,相當於人 民幣40元。她當然,華裔二代也有類似的困擾。華人與希臘人的父母都偏好給孩子做熱食,本地澳洲小孩午餐大多數的三明治。
圖為希臘移民二代Kris Pavldis講述
兒時在希臘家庭長大、和帶午餐的故事。
她說自己的小孩,也是在雙語的環境下長大的,
這對於他/她成人後是巨大的財富。
下面這個展廳是一個字的故事,編號20-29,故事以聲音的形式存在,發生的時間在1968-2019,時長從1分10秒到3分10秒不等。所以全部聽完這一個展廳需要二十多分鐘。我坐了一會兒就走了。
「20.走 21.說話 22.摔倒 23.恢復 24.出汗
25.流血 26嘔吐 27.尿 28.看見 29.忍耐」
走入這個類似臥室的房間裡,三面牆壁貼了不同的建議和剪報式的故事,天花板的大屏幕在播放故事的影片,枕頭處是音響。床的一部分做了鏡面處理。
參觀展覽的人除了我還有別人,但是我們都沒有嘗試要躺下來,看天花板上的視頻。
「44. 你不能阻止風浪,但是你可以去學衝浪。」
下一個展廳是餐廳宴會式的,很多故事和忠告都寫在盤子上、桌上子的透明玻璃板上。不仔細看很難發現。餐桌上透明亞歷克罩著的,是故事主人的物件,有頭飾,項鍊等一些私人物品。背景是一段段的人聲,是由故事親歷者講述的,每段1-5分鐘。
「63.在你的阿姨背上跳舞!」Akolo,
2019音頻,時長3分鐘
看完之後,我對於這個展覽的策展有些失望,整體形式雖然亮眼,但是吞噬了內容。很多故事閱讀起來十分吃力。
看得出來,市面上那些奪眼球沒營養的展覽讓策展人蠢蠢欲動,想要鼓勵大家分享在社交平臺上來獲取更多的訪問。但是對於一個故事為基礎的展覽,誇張的表達和霓虹色的燈光淹沒了很多精彩的細節,讓人很難駐足,失去了這個展覽最大的特色。如果作為純網紅展,這個展覽又沒有獨一無二的拍照特點,兩邊都沒有討好。
我去的那天,有人租用二樓空閒的最大的展廳作婚禮現場,樓梯旁鋪著黑白大理石瓷磚的大廳地板發亮,門口有一張迎客的桌子,桌旁立著白色鮮花,兩位黑衣安保人員分別在婚禮廳門口和樓梯處踱步,等待賓客。我在樓梯中廳透過門上的長條窗戶望去,屋內是高高的落地窗。下午的陽光白得刺眼,只看到正在彩排的坐著大提琴手和站著的小提琴手在白色鮮花拱門的一側,調試樂器的剪影,和一排排白色的帶靠背的椅子,房間內並沒有琴聲傳來。
這是我感到在墨爾本最「歐洲」的場面之一。
資料來源:
The Centre - On Art and Urbanism in China, Nation Gallery of Victoria, 2019.
本文作者
琬笛
墨爾本廣告人
在小紅書分享藝術書籍與展覽 @Dede笛兒啊
給作者讚賞作者的更多作品
SandwiChina
故事力情報 是三明治不定期的資訊分享新欄目,我們將收集、發布全球有創意的、有前瞻性的故事講述項目,與你分享在這個時代普通人的故事是如何被看見並釋放巨大力量的。它的形式可能是線上活動、線下展覽、影像聯展、創意作品等。
閱讀往期故事力情報
把生活變成寫作,把寫作變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個鼓勵你把生活寫下來的平臺
原標題:《「你不能阻止風浪,但是你可以去學衝浪。」|三明治故事力情報 002》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