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奇觀。
    「積石山石海」位於積石山縣民俗村西南側,距縣城3公裡處。這裡自然景觀奇特,河灘內磨圓度較好的大小石頭遍布。據專家考證,距今1.2萬年至1萬年間,這片石海是由於第四紀末期冰川四次移動而形成,是典型的冰川漂礫,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
    吹麻灘,坐落在小積石山東麓,距蘭州大約217公裡,它是一條遠古冰川運動造成的狹長谷地,寬約1公裡,長約20公裡,是積石山最大的一條川道,「石海」就在這片谷地上。
    站在這裡,涼風吹拂,暑熱頓消。
    「一川碎石大如鬥」,偌大的河灘上像是在開奇石運動會。「天哪!哪來的這麼多石頭?」有遊人發出驚呼。
    在草叢灌木間,一塊塊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白石早已探出身形,似乎在向我們攢聚而來。
    到石海,首先要看的就是魯班石,其實不需要你特意探尋,它碩大的體形、強大的氣場,讓人不由自主地來到它面前。這塊巨石呈長條形,長約8米,寬約5米,高3米左右,攀爬到其頂部,才發現這裡站三十人不成問題。站在魯班石上,豁然開闊,茫茫石海中,魯班石如艨艟巨艦浮沉其上。
    在積石山的民間,有關於「魯班石」的傳說:很早以前,魯班來到積石峽,發現滿山都是造橋的好石料,便選好石頭並擇定了黃道吉日。農曆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運起神功,點石為羊,就此起運。拂曉時分,吹麻灘上一眼望去,滿灘都是密密麻麻的羊群。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她大聲驚呼:「快來看啊,一灘的石頭在跑!」未等她的喊聲被別人聽到,滿灘羊群竟變成了塊塊石頭。
    魯班此時正站在一塊巨石上念念有詞,見此情景,望著滿灘的石頭仰天長嘆,在巨石上留下了跌坐的痕跡,他的神獸和乾糧也變成了石頭,和這塊巨石一起向後人訴說著神奇的故事。
    魯班大師精通「五鬼搬運術」,只是一個傳說,其實,這些石頭是珍貴的冰川地質遺蹟——冰川漂礫。
    冰川的「搬運術」遠遠超過了我們想像的極限,它不僅能將冰磧物搬運到很遠的距離,還能將巨大的巖塊搬到很高的部位。
    在冰期,這裡是山嶽冰川發源地,由常年降雪而壓實的冰川體厚達幾百米至1000米,由於重力作用,巨厚的冰體裹挾著巨大的巖塊向下遊推進,這些巨石在緩慢移動中,與相鄰巖塊相擠相擦,於是造就了無數奇特的冰川漂礫磨光面、冰蝕坑和羊背石。
    吹麻灘河谷則是典型的冰川U形谷。積石山的這片石海,專家初步認定為末次冰川的產物,大約距今1.2萬年到1萬年。
    在石海中穿行,把紅塵中的所有負荷都從肩頭卸下,心空蕩蕩的,你才能悉心體察到時間的流逝:時間之倏忽,時間之磨洗,時間之遙遠,還有時間的重量,時間的質量,時間的能量……
    在重力作用下,雪變成了冰,一層層地疊加,從幾百米到上千米,它最終變成了冰川,像一隻洪荒怪獸生出長舌頭,捲起了大大小小的石塊,它的這一吞咽動作一做就是一萬年。
    離石海一山之隔的黃草坪,是一大片向四周無垠伸展的高山草甸,平緩如簇絨地毯的草坡上點綴著密如繁星的小黃花,「高不過藍天深不過海,美不過黃草坪的夏天。」駐足在柔情萬種的黃草坪,才會更深刻地感受到石海的粗糲硬銳之美。
    文/圖 記者 劉小雷
    小貼士
    交通路線 從蘭州沿高速至臨夏市再經省道309至積石山縣,全程約220公裡。
    推薦線路 A 臨夏-居集-吊水峽-石海-民俗村-縣城-返回
    B 臨夏-民俗村-石海-黃草坪-蓋新坪-保安三莊-大河家-返回
    特色美食 手抓 手工羊肉麵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