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鼠年,鼠是中國十二生肖排行第一的動物,對應地支為「子」。我國農曆採用幹支紀年,逢甲子年,丙子年,戊子年,庚子年,壬子年,民間俗稱鼠年。
十二生肖在2000年前便已經有了,東漢王充的《論衡》中最早記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十二個生肖,對於十二生肖的說法有很多種,無論是哪種,十二生肖文化都是華夏民族共同創造的,並且許多民族都有生肖文化,與漢族的十二生肖還是有所差異。
清代趙翼認為,北方民族原本沒有以子醜寅卯等十二辰紀時的習慣,而是以鼠牛虎兔之類動物名稱紀年紀時,後來這種習俗逐漸流傳到整個中國。趙翼的考證說明,少數民族古代普遍用十二生肖記錄時間。
當代彝族學者劉堯漢、盧央合著的《文明中國的彝族十月曆》一書,對彝族十月曆中有關「十二獸」紀日傳統、哀牢山虎街山神廟紀日「十二獸」壁畫、滇黔彝區「十二獸」紀日集市等,都做了詳細的考察和研究。
除此以外,早期十二生肖裡面沒有龍,其位置由「蟲」代替,而根據《睡虎地秦簡》中記載,生肖鹿代替的是今天的十二生肖之一的巳蛇
朝鮮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生肖相同,但排列順序略有不同。
蒙古族的生肖排列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黎族的生肖排列是:雞、狗、豬、鼠、牛、蟲、兔、龍、蛇、馬、羊、猴,以雞為首,又將虎置換為蟲;
傣族同胞的十二生肖中出現了象、蟻和猿,而沒有鼠、羊和猴;柯爾克孜族的十二生肖中不僅以魚代龍,而且以狐狸代猴。
藏族生肖文化體現在宗教信仰的世俗儀式和生活中。比如,藏族人一直執行著「馬年轉山、羊年轉湖、猴年轉森林」(馬年朝拜剛仁波切等四大神山,羊年朝拜納木措天湖、青海湖等聖湖,猴年朝拜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雜日森林)。
每逢藏曆馬年,西藏轉山的朝聖者最多,據說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
九宮八卦牌
藏族人喜歡佩戴的九宮八卦牌,正中分為三圈,外圈便是十二生肖,是代表十二地支以紀年的十二種動物,配合天幹演化成六十甲子。藏族人認為每人都有一個屬相,如果有九宮八卦牌在身旁,就相當於有了十二屬相,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何人何事,都能相生相合,萬事如意。
除此以外,生活在貴州六盤水地區的「長角苗」,日常生活中受生肖文化影響很大,不僅用生肖紀年,還用來紀月、紀日。
當地嬰兒出生後,家中長者會給新生兒起名,並唱「叫魂歌」。歌詞內容大致為:「今天是牛日,牛日是好日子,今天是牛夜,牛夜是好夜……」
而其中的牛日就是孩子出生的日子,如果是其他生肖日,就會更換歌詞。
此外,當地的趕場日也是用生肖紀日,如「梭戛狗場」、「吹聾豬場」等。
十二星座
然而,我國的生肖文化卻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現在的年輕人聊天都聊星座,由星座可以聊血型,性格,運勢,婚配,玩心理測驗,其實我們的十二生肖都能聊到。
儘管受到西方星座文化的衝擊,生肖文化依然是一種活躍的傳統文化。例如,生肖文化郵票發行已有40年,每年發行量都很大,而發行國緬甸、泰國等數百個國家,生肖文化正逐步完成文化傳播的全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