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群眾推薦、基層遴選、網絡投票和評委會綜合審議,連新楊、易娟、楊梓純等14例入選2019年1月「溫州好人榜」,現予以公布。
助人為樂
連新楊
連新楊,男,1941年11月出生,群眾,籍貫溫州樂清,樂清市虹橋鎮溪西村村民。
48年來,連新楊一直助人為樂,樂善好施,修橋鋪路、資助貧困孩子、幫助困難家庭等,所花經費已超百萬元。
2013年,為方便當地群眾通行,他花費75萬元,在溪西村河埠頭建公園橋,成為村民休閒的好去處。他曾在某一節目中看到救助信息,連續7年每年為救助孩子提供1.5萬元資助經費。2017年,他獲知天成街道身患尿毒症的萬炳豐家庭困境後,時常去看望他,每次都送上慰問金和慰問品。而像這樣的例子,在他的幫助中舉不勝舉。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子女也熱心公益事業,時常出資幫助困難群眾。
易娟
易娟,女,1994年9月出生,共青團員,籍貫四川綿陽,樂清市德康醫院信息科科長。
2017年4月,在一次無償獻血中了解到造血幹細胞的救人原理後,易娟毫不猶豫地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資料庫志願者隊伍。同年12月,她的造血幹細胞數據與一名北京的血液病患者匹配成功。之後的時間裡她消除父母的顧慮,清淡飲食,時刻準備捐獻。2018年6月25日,4個多小時採集的180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當日被成功送到患者醫院。當她準備出院時,聽說患者是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情嚴重,需要再次捐獻,儘管有些疲態,她嘴裡仍堅定地蹦出一個字「捐」!連續兩天、先後兩次捐獻265ml造血幹細胞,並成功幫助患者重獲新生。
林曉驥
林曉驥,男,198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溫州瑞安,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治醫師。
2013年,林曉驥發起成立了針對晚期癌症患者臨終關懷志願服務團隊——37℃生命支持服務隊,這是一支由醫生、護士、心理師和義工等多方志願者組成,又被稱為「餘輝守護者」。團隊針對腫瘤晚期患者進行姑息治療,以減輕痛苦為主,提高生命質量,同時提供心理治療,緩解焦慮與抑鬱,讓患者坦然接納死亡。
在林曉驥的帶領下,這支團隊的1556名志願者已經累計上崗11220人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達30651小時,服務足跡遍布溫州地區4區7縣,並開展科學防癌篩查、科普,覆蓋率達100%,為350餘名癌症晚期患者提供生命支持,製作回憶錄,為47名貧困患者籌到近100萬元醫療費用。37°C生命支持服務隊榮獲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全國青年社會組織志願服務大賽銀獎和浙江省青年社會組織志願服務大賽金獎。
胡志文
胡志文,男,1968年1月出生,汪麗枝,女,1969年7月出生,群眾,籍貫安徽黃山,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上革市村村民。
胡志文於2012年到瑞安打工,曾當過報紙發行員、外賣派送員,為人勤快、善良,雖經濟條件不好,但竭盡所能幫助困難人群,多次為陌生人捐款。他曾瞞著家人,籤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2018年11月14日凌晨,胡志文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發生車禍,醫院竭盡全力搶救,傷者仍處於重度昏迷狀態,無法自主呼吸。為遵從他的遺願,11月26日,他的妻子汪麗枝和女兒,還有特地坐車6小時從老家趕來的母親一起在「人體器官捐獻同意書」家屬一欄籤字,家人的通情達理,令人動容。11月27日17時28分,胡志文去世後,成功捐獻了一對腎臟、一副肝臟,至少可以使3位器官衰竭病危患者續上新生命。因眼角膜沒有找到匹配的患者,沒有捐獻成功。胡志文的事跡被媒體報導後感動了無數人。
見義勇為
楊梓純
楊梓純,男,1992年8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籍貫江蘇徐州,甌海區公安分局瞿溪派出所民警。
2018年12月21日11點20分,甌海區瞿溪街道三溪路真皮大世界商業區樓下的施工現場發生火災,現場有氣體爆燃。起火的現場離派出所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楊梓純二話不說,迅速和同事跑步前往現場。看著乙炔瓶口不斷噴出的火苗,楊梓純一邊指揮隊員疏散圍觀群眾,一邊手持滅火器上陣撲救。在火勢撲滅後,他把漏氣的罐子抱到安全區域,最後卻因吸入毒氣暈倒在地。楊梓純勇抱火罐的事跡引起了全國媒體和網民高度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錢江晚報、溫州都市報等中央、省、市級主流媒體紛紛報導點讚。其中,人民日報、新華社微信公眾號點擊量單日突破10萬人次,全國網民紛紛跟帖點讚。
曾海 朱理捷
曾海,男,2002年10月出生,共青團員,籍貫溫州平陽,平陽縣職教中心學生。
朱理捷,男,2002年9月出生,群眾,籍貫浙江平陽,平陽縣職教中心學生。
2018年11月21日下午,平陽縣職教中心高一學生曾海、朱理捷照例打掃班級公共場地衛生。突然聽見不遠處傳來「咚」的一聲,便看到校外一位年邁的老人落水,正在冰冷的水裡奮力掙扎。二人放下掃帚,飛速趕往河邊。當時,老人穿的衣服比較多,漂浮在水面上。但因為天氣寒冷,老人的臉色已發青,情況萬分危急。他們來不及細想,朱理捷不顧危險直接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竭力託起在水中掙扎的老人,奮力把老人向岸邊推,曾海則在岸邊接應著。在兩人共同努力下,成功地把凍得瑟瑟發抖的老人救上了岸。獲救後老人家屬親自來到學校,表達了對學校和兩位同學的感謝,並送上了一面寫有「見義勇為,救危助難」的錦旗。曾海、朱理捷危難時刻,從容應對,見義勇為的舉動受到了學校領導和同學們的好評!
黃道福 陳華林
黃道福,1977年2月出生,陳華林,1976年8月出生,籍貫溫州洞頭,洞頭區鹿西鄉漁民。
2019年1月2日上午7點左右,閩羅漁58888和閩羅漁58666正在211海區準備捕撈生產,黃道福和陳華林發現海面不遠處有疑似沉船落水人員,於是,他們立即停止漁業生產,冒著9級大風和數米高的巨浪,冷靜指揮展開救援,同時迅速通知其他漁船幫忙搜救。當他們救起2名緬甸籍船員後,黃道福沒有放棄搜尋,繼續在附近海域進行搜救,他還主動承擔了送3名船員入港交接的責任,儘管這一段路程需要航行十幾個小時,花費數萬元的油費,但他沒有一絲怨言。
誠 實 守 信
鄭書蓮
鄭書蓮,女,1965年6月出生,群眾,籍貫溫州龍灣,龍灣區海濱街道寧城村村民。
鄭書蓮在村裡經營著一家裁縫鋪,主要給村民修補衣服,一幹就是二十來年。雖說是小本生意,卻誠信待客,為人熱情,10多年來保持一個價,收費都是5元10元,從未超出過10元,碰到老人家或是家庭條件差點的村民來修補衣服,她便不收費了。收費公道,做出來的活兒也細緻,久而久之贏得了好口碑,附近村民都成了常客,還有不少人對她「路轉粉」。生意越來越好,鄭書蓮卻從未想過提高價格,早年靠著薄利經營,維持生計,如今,她更是把這份工作當成愛好。鄭書蓮二十年如一日守著一家小店,卻在不經意間溫暖了他人。
周朝霞
周朝霞,女,197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溫州甌海,甌海區澤雅鎮衛生院院長。
2013年,周朝霞上任澤雅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後,花了3個月,把81個村全部走了一遍,了解山區百姓「看病難」的具體情況。以創新的 「網際網路+醫療」模式,將無線巡診技術帶入澤雅山區千家萬戶,實現了和社保系統、醫療系統的兩大接軌,將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務送到山區百姓家門口。期間,周朝霞因山路階梯凹凸不平不慎滑倒,造成左跟骨撕脫性骨折,醫生建議臥床休養4個月,但她心系信息系統建設工作,乾脆帶傷住在醫院辦公,打通山區群眾醫療服務「最後一公裡」。可她卻因工致殘十級,留下永遠的的傷殘。利用網際網路+固定巡迴點+醫療車建立的「流動醫院」,不僅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看病體檢,還能實時刷醫保報銷,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屬於首創。
林則考
林則考,男,1955年11月24日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溫州瑞安,瑞安市仙降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兩新支部書記。
林則考是浙江省首屆人民調解智庫成員、浙江省首批特級人民調解員,從事調解工作22年來,不斷提高政治素質、鑽研業務、提升工作能力。他以法律作為調解的堅強後盾,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公平公正,盡心竭力地做好人民調解工作。近10年來,共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240件,其中非正常死亡案件118件,工傷糾紛案件992件,輕傷害案件77件,勞資糾紛案件81件,民事糾紛案件972件,涉及金額達10280萬元,調解成功率100%,從未發生因調解不及時、調解不當而引起民轉刑、自殺、群體性事件。
林錫邁
林錫邁,男,196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溫州甌海,生前任甌海區梧田街道澤霞社區黨支部書記。
在澤霞社區連片危房改造中,他忍受群眾的不理解和謾罵,依然耐心解釋、分析利弊,不斷跑部門、跑街道,為居民們爭取最大的利益,最終僅用240天完成27幢D級危房、28幢C級危房騰空拆除工作。他在社區樹起「學子牆」,鼓勵移民們學習本領謀生計,8年向103人發放13.11萬元獎學金,讓移民社區成了擁有200多位「大學生」的文化小區;他和社區幹部一道做通各方工作,為社區每年創收近60萬元。在社區工作的20多個春秋,林錫邁就像一枚永不停轉的陀螺,在為民服務的一線忙碌奔波,直至生命戛然而止。2019年1月1日,在社區值班回家後,林錫邁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5周歲。
孝 老 愛 親
宋從香
宋從香,女,1956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籍貫溫州蒼南,蒼南縣望裡鎮馬鞍村村民。
1987年,宋從香丈夫陶大錫因一場意外導致半身癱瘓臥床不起,宋從香不離不棄,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宋從香每天守在丈夫床前,扶他下床上廁所,替他換藥,端上一日三餐,一有空就給他按摩,還要打工補貼家用,撫育年幼的三個子女成人。11300多天的起早摸黑,讓宋從香辛苦地支撐著這個家走過了31年,但她卻毫無怨言。曾獲「蒼南縣十佳好媳婦」、「最美蒼南人」榮譽。
曹春華
曹春華,女,1961年5月出生,群眾,籍貫溫州平陽,平陽縣昆陽鎮上林垟村村民。
婆婆今年80多歲了,17年前摔了一跤,突發腦梗癱瘓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有時小便失禁,淋溼了褲子,曹春華不怕髒,不厭臭,端來熱水給她擦乾身子,換上乾淨的褲子。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她十七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細心地照顧老人。多年的婆媳生活,使曹春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孝順」的含義,她也常常跟孩子們說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容易的,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可以了。孩子們在她的耳濡目染下,也非常孝順老人。婆婆在她的細心照顧下慢慢有了好轉,鄰裡妯娌都誇她是個好媳婦。
陳育釵
陳育釵,女,1955年8月出生,群眾,籍貫溫州瑞安,瑞安市林川鎮上園村村民。
陳育釵在婆婆生病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時,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端茶餵飯、接屎接尿,同時,她還承擔著照顧年邁奶奶和公公的重擔,時常陪伴在惻,照顧飲食、打掃衛生。老人去世後,她承擔起長嫂為母的責任,十幾年如一日照顧三個小叔子(其中兩個智力殘疾,至今沒有成家)。十幾年來,雖然生活在兩地,家庭不富裕、自己身體也不好,但她每周定期為兩位智力殘疾的小叔子送菜送錢,風雨無阻,操持他們的飲食起居,讓他們感受家庭的溫暖。同時,靠著自己的雙手拉板車、收廢鐵,撫養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她是孝媳、是賢妻、是良母,她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市文明辦、洞頭區委宣傳部、甌海區宣傳部、樂清市委宣傳部、瑞安市委宣傳部、平陽區委宣傳部
編輯/版式: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