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2 0
「2」與你
「0」距離
熱熱鬧鬧大過鼠年
身為廣州人的小編
當然要向大家介紹本土的過年習俗文化
入鄉隨俗,從古到今數一數
19個廣式過年習俗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不只是因為這裡的花多、花好,更是因為這裡有過年「行花街」的習俗。大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年夜飯之後,廣州人一定要去「行花街」。在外地人來看,行花街,不就是逛花卉市場嘛,但是對廣州人來說,一個行字,遠不是逛那麼簡單,一條花街,遠不是花卉市場的同義詞。過年行花街對廣州人的意義高於一切。
百合、水仙、雞公花、海棠花....一到年尾,花卉市場和迎春花市都是擠滿了人的,除了年花,還有年桔,深綠的葉,金黃的果,掛上幾個喜慶的利是封,花盆上再貼個紅紙福字,才是南國的春節氣氛。
唱首賣懶歌
賣懶,源於廣東地區的歲時習俗,每年的除夕之夜,小朋友沐浴之後都會結伴來到村裡的水井,他們拿著雞蛋,點著一炷香,讓他提著燈籠,邊走邊唱賣懶歌,「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人懶我不懶。」賣懶歌的內容,大同小異,總之就是把懶賣出去,使自己變勤奮。
年夜飯
廣式團年飯,上菜必須要雙數,菜式也大有學問,一家人齊齊整整吃頓飯,就是家的味道了。
無雞不成宴——廣東人宴客講究「無雞不成宴」,一桌年夜飯裡的大菜首先就要數雞了。豉油雞、白切雞、姜蔥雞或者鹽焗雞……菜名也都象徵著吉祥如意,「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 等。
髮菜豬手——鮑參翅肚,山珍海味,都比不上一顆生菜的意義重大,髮菜/生菜蠔豉燉豬手,在粵語中都有「發財、生財」的意思,蠔豉有「好事」的諧音,「豬手」則意指「就手」,也就是得心應手。
菜膽扒冬菇——冬菇味香,菜膽微甜,冬菇形似古時圓圓的銅錢,寓意財源滾滾來。
年年有「魚」——清蒸魚魚形完整,魚肉軟嫩,鮮香味美,湯清味醇,深受很多廣州人的喜愛,年夜飯上,魚要吃剩少許,寓意「年年有餘」。
紅皮赤壯燒豬肉——燒臘是粵菜的一張金漆招牌,吃過燒得脆皮的豬肉,寓意家人都身體康健,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蝦蝦大笑——蝦,粵語與「哈」同音,新的一年要過得「笑哈哈」,寓意笑口常開,開心快樂。
包羅萬有的盆菜——盆菜是廣東深圳和香港新界的飲食習俗,據傳起源於南宋末年,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是一種雜燴菜式。吃盆菜,求的是「盆滿缽滿」的意頭,一提到盆菜,一定與團聚、入夥等喜事有關。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一桌子食客吃一盆菜,寓意團圓,一派祥瑞氣象。
點擊播放 GIF 0.0M
老火靚湯——廣東人的湯鍋可以燉一切,一個廣東胃靠這一口湯來養著,而家裡媽媽煲的老火靚湯,就是一年到頭最讓人牽掛的味道了。
砸(壓)年
把生菜芹菜蔥蒜桔子豬俐,雙面煎的鯪魚兩封紅包捆在一起,寓意生財、勤奮聰明、算得準大吉大利,若想添丁還可以加一雙茨菰,一同放進米缸內寓意年年有餘。
逗利是
這是不止廣州,各個地方都很重要的一個習俗,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農曆新年期間,乖巧的小朋友看見長輩,都會講些吉利的賀年說話,而長輩都會報以「利是」一封,表示對小孩子祝福的心意以傳達濃濃吉祥意。
在廣東,一般來說是已婚人士派「利是」,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前都可派發。所派對象除了未成年人,還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歲未曾婚嫁的單身朋友,也會收到「利是」。
醒獅
關於醒獅,在廣東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因為神獸的模樣酷似傳說中的獅子,因此又被鄉民們稱為「瑞獅」,而「瑞」在粵語中和「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為了避諱,加上「瑞獅」也暗喻著驅邪鎮妖的寓意,便將「瑞獅」改為了「醒獅」。
醒獅是廣州民眾熟悉的傳統喜慶活動,每逢節慶,特別是春節,民間多以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貼揮春
春聯也作揮春、門聯、福貼,粵語地區稱揮春,臺語稱春仔。
春聯起源於「桃符」,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對美好生活的願望。貼春聯是我們華人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家家門口都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元日》裡的詩句,描繪的是新年第一天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家家都換上了新的春聯,代表著新一年新的氣象。
生菜會
「生菜會」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生菜會乃取其「生財」之意,吉祥物是彩色紙制的風車,它象徵著轉運和如意吉祥,寄託著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
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俗稱「觀音開庫」),是坑口地區「生菜會」一年一度的民間民俗傳統活動。農曆正月廿五的23:00至正月廿六的凌晨1:00是「生菜會」的第一個時辰,舊稱「子時」,這時前來上香的人特別多,意在上「頭炷香」。據了解,今年的「生菜會」共準備了8噸生菜迎客。
應節食品準備
油角、蛋散、煎堆、清甜解膩的糖冬瓜、糖蓮子,是廣州人家裡的攢盒中,經典傳統的一道道年味。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蘊。
點擊播放 GIF 0.0M
「油角彎彎,家財百萬」——炸油角取「起鑊」意頭,有油油潤潤、富富足足的寓意,油角形狀像「荷包」,象徵吉祥,這是廣東人過年溫暖的回憶之一。
」笑口常開,|團團圓圓「——笑口棗是因麵團經油炸後裂開而得其名,寓意著笑口常開。因其名吉利且味道香酥可口,笑口棗成為了廣州人春節必備年貨之一。由於笑口棗在高溫油炸過程中麵粉表面出現爆裂,樣子就像人開口大笑一樣,象徵全家人開開心心,笑口常開,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環環相扣,永不分離「——糖環以糯米粉作為原材料,為了喜慶,有時候會加入松木水染成紅色,放到油鍋裡炸至熟透,呈金黃色,亦有黃金滿屋的寓意。糖環有悠久的歷史,是過年時必備的一種粉果。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寓意一家人環環相扣,生生不息之意,因此深受大眾青睞。
借褲(富)
「借褲」,不是真的問菩薩借一條褲子來穿。「褲」諧音「庫」和「富」,借褲即借庫,也稱借富。
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六,是「觀音開庫日」,粵地婦女紛紛前往就近的觀音廟「借褲」。所謂「借褲」,即問觀音「借錢」。若去年曾「借褲」,今年就要「還褲」。有借有還,生計無憂。借褲者一般借得一張紅紙帶回,紅紙包著六文錢。來年「還褲」時,則還十元八元不等,並三拜九叩,極為虔誠。
1907年第1期的《借褲》一文,描述春節期間婦女們,前往山上寺廟祈願的情形。
(下期文章繼續介紹廣式過年習俗)
-END-
編輯:Funny
圖片:網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