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白銀1月18日電(記者 南茂林 通訊員 張小朕 許亞斌)「這下黃河邊髒、亂、堵的問題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河道又恢復了以前的清淨。」近日,由100餘人組成聯合執法組,動用大型設備強制了拆除位於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城通往糜灘鎮的黃河吊橋東側100米處河道內的多處非法建築,圍觀群眾讚不絕口。
「這次的聯合行動不僅解決了長期強佔黃河河道的疑難問題,同時,也為我們行政執法部門敲了警鐘,舉起了戒尺。對於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今後一定要加大執法力度。」 參與聯合行動的縣水務、公安、國土、執法局等行政執法單位也有了這樣的共識。
這是靖遠縣檢察院緊抓甘肅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有利時機,因地制宜開展「保護母親河公益訴訟,還身邊一片碧水藍天」專項行動取得的成果之一。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結合全省生態環境脆弱的現狀,甘肅省檢察機關先後部署了保護「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參與土壤汙染防治專項監督活動、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甘肅)生態環境保護檢察監督專項行動等,有力地守護了我省的青山綠水。全省試點檢察機關通過辦理公益訴訟案件,共恢復和復墾林地、耕地、草原、溼地等各類土地1340餘畝,督促關停和整治汙染企業和養殖場50餘家,督促治理恢復被汙染飲用水水源地面積39269畝,清理汙染和非法佔用的河道460.6公裡,督促清除處理違法堆放的各類生活垃圾、固體廢物564噸,完成覆土11.65萬方,種植樹木35000餘株。同時,針對國有財產保護和國有土地出讓領域監管缺失導致公共利益嚴重受損的問題,積極履職,共挽回和追繳國有財產3.565億元。
截止試點結束,全省試點檢察機關共摸排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90件,履行訴前程序案件325件,52個試點基層檢察院依法起訴75件,51件已宣判案件均勝訴。
試點工作得到了各級黨委、人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檢察機關關注民生、聚焦公益的良好形象得以樹立,維護公益的共識在我省基本形成。
「這幾年公益訴訟工作搞得很好,成效明顯,有效保護了青山綠水,維護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甘肅省十三屆人大代表、天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表示,「應繼續加大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力度。」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以立法形式正式確立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是我國司法改革的一大創舉。」定西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鄭紅偉表示,「全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進行監督,大力支持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為推進法治定西建設作出新的貢獻。」他還批示要求,定西市檢察機關要緊緊圍繞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更加主動地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深化檢察改革,把公益訴訟工作擺在檢察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來抓,統籌謀劃,依法推進,紮實有效實施,切實辦準辦好每一起公益訴訟案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與此同時,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人民群眾通過不同渠道反映,希望檢察機關辦理更多的公益訴訟案件,更好地保護公共利益。
甘肅省清水縣山門鎮山門村的袁社社代表是一位已經連任兩屆縣人大代表的農民代表,這次被推薦為第十三屆省人大代表,她也表示,「公益訴訟工作應該大力支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檢察機關還可以加大對森林的管護力度,督促相關部門減少對森林的開採挖掘,防止水土流失,一定要防患於未然。」
「大量採砂船的湧入,讓洮河不堪重負,多頭髮證、多頭收費、多頭治理的狀況仍然存在,嚴重威脅河道堤防安全和防汛安全,對水域生態環境可能造成嚴重破壞;對冬蟲夏草等中藥材的肆意採挖,不僅使藥材資源日趨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來自碌曲縣雙岔鎮的拉毛草代表,也是新推薦的甘肅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中的農民代表,也格外關注檢察機關的公益訴訟工作,她建議檢察院結合自身實際,推動形成跨行政區劃的環境檢察司法體系,使檢察機關在人財物體制上擺脫地方政府的控制和影響,不受幹擾地對環境違法行為展開調查、提起訴訟,從而有效遏制嚴重侵害環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同時與環境保護部門建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充分發揮聯席會議、案件諮詢、協助調查等機制的作用,以便提高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