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90年中國乾旱災害事件

2021-01-09 中國天氣
1949~1990年中國乾旱災害事件
2010-04-26 14:10:38 來源:中國天氣網 字體 大中小


編號:Q01001
時間:1953年春、夏
地點:長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災情:1953年全國因乾旱農田受災面積861.6萬公頃,成災面積134.13萬公頃,其中春旱面積400餘萬公頃,夏旱面積200餘萬公頃。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河以北地區,入春後一直少雨,持續到6月,有的到8月,3~6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3~5成,不少地區牧草乾枯,河流斷流;長江流域以南大部地區夏旱,華東、中南幾個省,除廣東外,受旱面積186萬公頃,成災面積68.93萬公頃,其中湖南省因旱災減產糧食65萬噸損失旱災面積:受災861.6萬公頃,成災134.13萬公頃。
災度評估: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1953年自然災害資料。


編號:Q01002
時間:1955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陝北、山西、廣東、廣西、福建
災情:1955年全國大部地區發生乾旱,主要旱區在陝北、晉西北、廣東、廣西、福建、陝北:入春到8月底,大部地區未下透雨,夏秋田普遍減產,榆林、延安、綏德3專區,成災鄉
791個,成災的農田面積69.53萬公頃,成災人口129萬餘人。山西:受旱55個縣,成災面積134.53萬公頃,佔全省農作物總面積的34.26%,成災人口341萬人,佔全省農業人口的26.5%廣東:大部地區1954年9月~1955年立夏前未下透雨,成災面積52萬公頃,重災縣平均減產60%,有的達90%以上,受災面積150.8萬公頃,佔總受災面積的42%廣西:入春後一直乾旱,全省20%的耕地不能播、插福建:春、夏、秋均有乾旱發生。入春到5月上旬,全省受災面積20.13萬公頃,成災面積15.73萬公頃;6月下旬又夏旱,受災面積5.4萬公頃;後又秋旱,對晚秋作物威脅很大。全年受災面積38.6萬公頃,成災面積16.07萬公頃損失旱災面積:全國農田受災面積1343.27萬公頃,成災面積402.4萬公頃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1955年救災工作史料


編號:Q01003
時間:1959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黃河中下遊、長江中下遊、華南、東北
災情1959年全國大部地區少雨乾旱,旱災中以夏旱為主,佔總受旱面積的80%以上,據冀、晉、陝、魯、蘇、皖、浙、豫、鄂、湘、贛等11個嚴重受旱省統計,受旱面積2533.33萬公頃,東北的黑龍江省因旱受災面積166.67萬公頃全年因各種自然災害減產糧食1500萬噸,其中因旱災減產糧食1000萬噸損失旱災面積:全國農田受災面積3380.67萬公頃,成災面積1117.33萬公頃。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全國自然災害材料


編號:Q01004
時間:1960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華北、長江中下遊災情全國大部地區受旱,其中以河北、山東、河南3省受災最重,受災面積533.33萬公頃,成災面積200~330萬公頃。
春旱:據華北5省及隴東、皖北統計,受旱麥田約1333.33萬公頃,其中133.33萬公頃春播作物因旱改為夏播。
夏旱:長江中下遊及華南部分地區夏旱。據湘、贛、浙、閩等省統計,受旱農田達138.93萬公頃,江西伏秋旱,受旱面積42.67萬公頃,成災面積22.8萬公頃。
秋旱:華北、內蒙古、西北、西南秋旱重,受旱農田達666.67萬公頃。
損失旱災面積:受災面積3812.47萬公頃,成災面積1617.67萬公頃。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自然災害統計資料1960年


編號:Q01005
時間:1961年
地點:華北、長江中下遊、西南部分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華北大部、長江中下遊、黔北、川東南
災情:春旱,華北大部、東北西部地區春旱。到2月下旬計,華北地區受旱農田面積1666.67萬公頃,其中麥田受旱約800萬公頃;到4月中旬為1533.33萬公頃,大部地區土壤溼度小於10%。
春夏旱:豫南、鄂北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0%~65%。
夏旱:長江中下遊、黔北、川東南地區重旱,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5%~85%
損失旱災面積:全國旱災受災面積3784.67萬公頃,佔全國總受災面積的70.7%,成災面積1865.4萬公頃,佔總成災面積的69.9%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1961年氣象災情;1961年農業部災情資料


編號:Q01006
時間;1972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
災情:全國大部地區少雨,北方出現近3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春夏旱:北方大部地區春夏旱。據7月初統計,冀、晉、魯、京、津、遼、陝、豫等地,受旱面積1133.33萬公頃,其中以河北省受旱面積最大,約333.33萬公頃
伏旱:南方各省均有伏旱,其中鄂、黔、湘、川、桂等省區乾旱持續時間長、旱情重。到7月,湘、鄂、贛、浙4省受旱面積156.67萬公頃;湘、資、沅、澧4水和洞庭湖水位比上年同期低1~3米,江西水庫蓄水量只佔計劃的30%~40%,為1949年以來蓄水量最少的一年北方的隴東和陝中、陝南分別在7~10月和8~10月持續少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均偏少4~8成損失旱災面積:全國旱災受災面積3069.93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1360.53萬公頃,糧食產量比上年減少965萬噸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1972年災情資料


編號:Q01007
時間:1977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主要冬小麥產區和江南、華南、雲南的部分地區
災情:冬春旱,華北、西北、華南大部冬春旱,魯南、豫北、蘇北、皖北秋冬春連旱。據晉、冀、魯、豫、陝、蘇、皖等地統計,受旱麥田1066.67萬公頃,佔7省麥田的65%,為全國麥田的45%;雲南的滇東、滇西北,乾旱持續到6月下旬,受旱縣佔67%,成災面積58.67萬公頃;廣東省冬春旱嚴重,全省受旱面積126.67萬公頃,損失稻穀60萬噸;福建全省最大受旱面積31.53萬公頃。
伏旱:全國伏旱面積133~200萬公頃。
秋旱:8月中旬至9月底,東北、華北、西北、黃淮流域秋旱受旱面積達866.67萬公頃。
損失旱災面積:全國旱災受災面積2985.2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700.6萬公頃。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1977年自然災害調查


編號:Q01008
時間:1978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陝、晉、魯等省部分地區
災情春旱:主要產麥區受旱嚴重。據陝、晉、冀、魯、豫、蘇、皖7個重旱區統計,到4月底,受旱面積達2000萬公頃,佔全國受旱總面積的75%
夏旱:以江淮流域持續時間長,一般3~4個月,形成夏秋連旱。其中江西全省受旱範圍72個縣市,伏旱、秋旱、連冬旱,受旱面積113.33萬公頃,損失糧食約100萬噸
夏秋旱:長江下遊
秋旱:陝西大部、川東、河南、山東和山西部分,8~10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8成
損失旱災面積:全國旱災受災面積3990.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1747.07萬公頃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農業部1978年災情資料


編號:Q01009
時間:1986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北方冬麥區大部、長江中下遊部分及華南部分
災情:1986年乾旱範圍是近10年來最大的,以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江南等部分地區較重,春、夏、秋旱重複出現。
春旱:到5月上旬計,全國受旱面積為1200萬公頃,其中以淮河以北為重。河北省承德地區30餘萬公頃耕地,即有23萬餘公頃受旱,缺苗佔27%,2.9萬公頃耕地因旱無法播種
夏旱:黃河流域及江南大部旱,其中以黃河中下遊、內蒙古中、西部、浙江沿海部分地區、西藏部分地區、江南南部等地嚴重。據農業部統計,到8月份,全國受旱面積1333.33萬公頃,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餘。河南省至7月底,全省15座大型水庫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12億立方米。山西省僅長治市即有24萬人缺水。
秋旱:主要發生在北方冬麥區,其中以隴中、關中、陝北、山西、冀南、山東的秋旱較嚴重。據河南省統計,秋作物受旱面積400.3萬公頃,尤其是新鄉市,受旱面積佔秋播面積的88%;山西省80%秋作物受旱嚴重,全省僅玉米即減產30萬噸。
伏秋旱:江南大部、華南北部嚴重,使晚稻插種推遲。僅浙江省即有1.3萬公頃晚稻因旱改種旱作。塘庫也乾涸,山溪斷流,平原和河道水位接近歷史最低值;北方冬麥區因伏秋旱也影響了冬小麥的播種。
損失旱災面積:全國受災3104.2萬公頃,其中成災1476.5萬公頃
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全國氣候影響評價,氣象出版社,1988年


編號:Q01010
時間:1988年
地點:全國大部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黃淮地區、長江中下遊及西南的部分地區
災情冬旱:自1987年12月以來,全國大部地區少雨雪,到1988年2月上旬,冬麥區大部降水量不足5毫米,比常年少8成以上,淮河以南大部少5~9成。
春旱:北方大部春旱,部分地區冬春連旱,山東、河北2省旱情重,受旱農田達667萬公頃。南方春旱主要發生在雲貴高原東部、兩湖盆地、廣西南部和西部。
夏旱:全國大部地區出現大範圍高溫少雨天氣,以黃淮及雲南西部較重。6月上、中旬,黃淮至長江中下遊、華北平原、華南等地日最高氣溫達35~39℃,局地達41℃,江西省弋陽縣7月18日氣溫達41.4℃。全國夏旱受旱面積約2066.67萬公頃。到6月底,河南省713萬公頃秋作物中,受旱面積593萬公頃,其中嚴重受旱440萬公頃,有87萬公頃因旱播不下種;河北省受旱面積200萬公頃;陝西省約有23萬公頃玉米播後出不了苗;
山東省受旱面積380萬公頃;湖北省到7月上旬受旱面積達80萬公頃,7月底達287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76%;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損失也較大,如江西九江地區3.7萬公頃棉花中有3萬公頃受旱,嚴重受旱的有2萬公頃;湖南省到7月底有170萬人飲水困難,水庫蓄水量也比上年同期少30.7億立方米;海南省到7月底水庫蓄水量11.02億立方米,有2964個村莊、59.08萬人生活用水困難。
秋旱:北方主要在黃河中下遊、內蒙古中部、山東,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少5~9成,秋旱嚴重;南方主要在長江中下遊、華南部分、西南部分。
損失旱災面積:全國受災面積3290.4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1530.33萬公頃,絕收
274.53萬公頃,全國9000餘萬人因旱缺糧災度評估大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計劃司,中國農村經濟統計大全,農業出版社,1989年;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全國氣候影響評價,氣象出版社,1989年


編號:Q01011
時間:1989年
地點:東北、華北、南方部分地區
成因:長期少雨
成災範圍:東北、山東、內蒙古、河北、湖南、陝西、廣西
災情:旱災主要發生在東北3省和山東、內蒙古、河北、湖南、陝西、廣西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遼寧和山東省的旱災為解放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遼寧14個地市農作物受災面積253.33萬公頃,成災面積166.7萬公頃,絕收26萬公頃,全省因旱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糧食減產290萬噸,造成960萬人缺少口糧。
春旱:主要發生在東北及華北大部。到5月上旬,遼寧和黑龍江兩省受旱農田333.33萬公頃。其中遼寧省受旱面積206.67萬公頃;吉林省有40%的耕地耕作層土壤含水量不足10%;冀北、冀東有70萬公頃山坡崗地等雨下種;魯中小麥出現凋萎死亡現象。據統計,全國春旱最大受旱面積2333.33萬公頃,成災面積693.33萬公頃。
伏旱:東北及華北部分地區旱情重。東北3省受旱面積733.33萬公頃,其中遼寧省受旱農田253.33萬公頃,絕收26萬公頃,全省因旱經濟損失達30億元,糧食減產290萬噸;山東省伏旱面積400萬公頃,絕收38萬公頃;河北壩上數個縣畝產僅10餘公斤
秋旱:黃淮海地區秋旱,主要影響冬小麥播種和出苗。河南省受旱麥田213.33萬公頃;山東省造墒播種面積266.67萬公頃。
伏秋旱:南方伏秋旱範圍大,但時間短,程度輕,以廣西為重。廣西到8月底,有6.67萬公頃未能按計劃栽插;10月,中晚稻受旱面積40.27萬公頃,乾枯死亡的7萬公頃。湖南僅零陵地區受旱晚稻即有13.47萬公頃,佔晚稻總面積的69%損失旱災面積:全國農田受災面積2933.33萬公頃,成災面積1526.67萬公頃,絕收240餘萬公頃。
災度評估:旱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農業出版社,1990年;民政部辦公廳,1989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1990年;國家氣象中心氣候應用室,全國氣候影響評價,1990年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3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根據專家評議,2020年度中國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為: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半個月內3個颱風接連影響東北歷史罕見;歷史首次出現7月「空臺」;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多汛情重;初冬寒潮暴雪天氣襲擊東北致部分地區受災;2020年強對流天氣發生早頻次高極端性強;2020年全國霾天氣繼續減少;華南高溫少雨導致氣象乾旱持續發展;8月中旬四川盆地暴雨頻繁致部分地區受災;2020年我國氣候條件利於植被長勢繼續向好
  • 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超強颱風「利奇馬」等入選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3日,「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超強颱風『利奇馬』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等事件入選「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當日,在中國氣象局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宣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據悉,「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自2019年10月起,相關專家對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開展遴選工作,遴選主要原則為:天氣氣候事件的極端性、災害的影響程度和範圍、社會公眾對天氣氣候事件的關注程度、同類事件的代表性。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09年天氣氣候及氣象災害特點
    中國氣象局2010年1月份新聞發布會 中國網 張琳攝中國氣象局12月31日上午召開2010年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網進行了現場直播。據介紹,今年以來(1月1日至12月30日),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明顯偏高,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氣象災害點多面廣,次生災害比較明顯。糧食主產區乾旱和低溫災害、地震災區暴雨引發次生災害、中東部人口稠密區強對流天氣、華南沿海地區颱風、華北黃淮地區暴雪及大霧影響突出,是今年氣象災害最為顯著的特點。截至目前,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死亡人數為1104人,在近20年中最少。
  • 2011重大天氣災害大盤點 洪水旱災龍捲風榜上有名
    2011重大天氣災害大盤點 洪水旱災龍捲風榜上有名 2012-01-06 14:59:44 來源:中國天氣網
  • 2020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你對哪件印象最深?
    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7月無颱風近71年來首次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nbsp&nbsp&nbsp&nbsp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nbsp&nbsp&nbsp&nbsp不活躍!
  • 2018年6月全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
    中國氣象報記者欒菲報導 6月29日,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8年6月全國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南方地區出現3次大範圍強降雨天氣過程今年第4號颱風「艾雲尼」於6月6日6時25分前後登陸廣東徐聞(8級,20米/秒),6日14點50分前後再次登陸海南省海口市(8級,18米/秒),7日20時30分前後在廣東陽江沿海第三次登陸,成為1949年以來首個連續登陸我國3次的「初臺」。「艾雲尼」具有多次登陸、移速緩慢、影響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局地陣風風力大的特點。
  • 「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發布,災害防治該怎麼做?
    中國歷來自然災害頻發。位於北半球中緯度環球自然災害帶與環太平洋災害帶交匯處,使得我國災害種類豐富、地域分布面廣;另外,受不穩定季風氣候影響,極易發生氣象、水文等自然災害。近日,應急管理部公布「2019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
  • 2020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12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 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13年)開始編制
    本報北京3月10日電記者楊舒日前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13年)正式開始編制。據介紹,中國氣象局在2007年完成並出版了涵蓋15種氣象災害的《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
  • 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2019年氣溫偏高、降水偏多...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2月25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指出,2019年我國氣溫偏高,降水偏多,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強對流、低溫冷凍害和雪災等氣象災害均偏輕。
  • 外國人拍攝的1949年重大事件:張張都是絕版,讓人望而生畏!
    今天咱們要看的,是1949年法國人拍攝下的我們國家的重大事件,這些照片記錄的都是不可重複的歷史事件,也見證了當年的歷史。這是1949年的天安門,對於中國人來說,1949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年份,這一年,解放戰爭終於結束,中國重新回歸安定和平,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祖國,100多年的屈辱歷史終於結束了,老百姓非常高興,圖片上就是正在歡慶國家成立的場景。
  • 中國去年自然災害損失是98年以後最為嚴重一年
    2006年中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情況評估報告顯示,去年中國自然災害總體偏重,受災人口、死亡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倒塌房屋數量等均較常年明顯偏高,災害損失是1998年之後最為嚴重的一年。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有關規定,中國國務院應急辦會同公安部、民政部、衛生部和安全監管總局,對中國2006年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進行了分析評估,形成了這一評估報告。報告顯示,去年中國自然災害總體偏重:一是颱風登陸早、強度大、頻率高,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頻發,造成嚴重人員傷亡。
  • 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同時,7省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2℃,湖北東部偏高2~4℃,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平均氣溫均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長時間雨少溫高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乾旱造成部分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江河湖庫水位明顯下降,鄱陽湖水域面積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提前進入枯水期。
  • 躍進過後是饑荒 川東三年「災害」紀實
    朱全森說,在三年災害期間,達縣專區(下轄達縣、巴中、通江、宣漢等縣,1992年撤銷),出現過數十起人吃人的案例,讓他頗感悲傷。「人吃人不止一地,全國很多地方都發生過。」這並非秘密。《達州市志》稱,1959年~1961年,達縣專區連續三年旱災,1959年6月30日起,達縣、宣漢等地持續伏旱49~67天,1960年,各縣伏旱20~47天,1961年夏全境乾旱及中南部伏旱(大竹縣54天),使糧食連續三年減產。不過,朱全森更願意用「人禍」來形容這場災害,他和達州市公安局文史工作者何大地均對南都記者說,那三年,栽秧時節水稻田裡是有水的,那點乾旱在正常情況下根本餓不死人。
  • 2021年韶關氣候預測發布~需要注意防範這些災害→
    該局預計,2021年,我市氣候屬於偏差年景,氣象災害主要表現可能為旱澇急轉,階段性、局地性氣象災害突出:前期氣象乾旱發展且持續時間長,開汛晚,開汛後將出現多次降水集中期,可能引起暴雨山洪等次生地質災害。
  • 2013年中國洪澇災害致774人死亡 1.2億人受災
    2013年中國洪澇災害致774人死亡 1.2億人受災 >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消息,2013年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澇災害,部分地區山洪災害嚴重。
  • 「水汪汪」的雲南,為什么正經歷嚴重乾旱?
    正是因為「過不來」與「留不下」,「又溼又幹」的雲南成了中國最容易出現乾旱的地區之一,有「十年九旱」的說法。 大旱的罪魁禍首之一:厄爾尼諾 今年的雲南的乾旱,普遍認為與氣候異常緊密相關。而說起氣候異常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2019年的厄爾尼諾了。
  • 梁建章: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不應傳播錯誤的數據
    來源:網易研究局作者|梁建章(攜程創始人)、黃文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梁建章現在用百度搜索「中國曆年出生人口(1949-2019)」,首先顯示的數據如下:1949年:1275萬1950年:1419萬
  • 中國氣象局:今年入汛以來氣候波動大 天氣形勢複雜
    來源標題:中國氣象局:今年入汛以來氣候波動大 天氣形勢複雜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今年入汛以來,受弱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氣候波動大,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事件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