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們對一部劇的評價往往是個相對概念。好不好,全看參照物如何。
就像劇版《風聲》,裡面的主角咖位都不算出眾,開播又是零官宣,之前也已經有《暗算》《偽裝者》等珠玉在前,所以人們其實入坑時的期望值很低,不過就是消遣消遣,隨便看看。結果沒想到入坑後一下被燒腦的臺詞和「抽屜式」的劇情迷住,根本停不下來。甚至帶彈幕中,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個劇的評分是被嚴重低估了。
而由章子怡領銜主演,集合兩岸三地的兩位影后和眾多老戲骨的《上陽賦》則相反。由於是章子怡下凡轉戰小熒幕的首部電視劇,從開拍之日就引來了觀眾、粉絲和影迷的高度關注。
不僅章子怡本身就是娛樂圈的焦點人物,在這樣一個演員配置空前豪華的劇中可以說隨便抓出一個小配角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爆不完的料。比如惠英紅、趙雅芝,又比如史可、王姬,還比如無縫接檔的楊祐寧、于和偉等,個個都是演技了得,被觀眾追捧多年的老戲骨。於是,不知不覺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也拔高了觀眾的期待。
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有時並非全是因為硬體不過關,而是因為與大家的想像不符。這些演員之前的成績太過輝煌,反而讓觀眾積累了許多對於他們塑造人物的刻板印象。再加上開始的劇情實在編寫得過於套路,已經被之前無數的瑪麗蘇、大女主古偶劇嚼過百遍了,讓這群演技有優勢、年齡卻很沒優勢的大咖們聚在一起顯出幾分劉姥姥帶花的滑稽。
大家不明白,這樣的演員,這樣的陣容,明明是演一出歷史大劇的架勢,可偏偏演繹的是一個架空言情小說的劇情。儘管在年齡配置上已經儘量照顧到章子怡的年齡,讓她儘量「顯小」,但一亮相就演繹的是一個15歲的少女,還拼命地想表現出那樣天真爛漫不知愁的少女感,就讓人覺得太尷尬了。
其實在章子怡以往的作品中也不是沒演過少女(比如《我的父親母親》《臥虎藏龍》),也不乏與自己有些年齡差距的少女角色(比如2018年《無問東西》中的王敏佳),但只有這次演15歲的上陽郡主讓人覺得尤其尬。年齡只是一方面,關鍵還在於開始5集中,上陽郡主王儇的人設完全無法與章子怡的氣場搭調。
章子怡之前演的少女雖也不乏天真爛漫,但要麼是帶著悲劇色彩的薄命紅顏(比如王敏佳、小百合),要麼是骨子裡帶著韌勁、不屈服於命運的決絕女子(如玉嬌龍、如月、宮二),總之章子怡的那張臉就不適合演什麼傻白甜的角色。在命運重壓下還能完全地開花,倔強的生長才是她所演繹的那些少女角色成功的精髓。
可惜,《上陽賦》既然與架空言情網絡小說的氣質一脈相承,那麼必然是要讓人物從天真少女不知愁的傻白甜狀態開始。一般網絡小說的經典開頭之一便是,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享受無盡尊榮的天之驕女,一夕之間不僅失去了父母家人,還被最愛的背叛,瞬間虛偽的天堂落入真實的地獄。由此開始,經過各種挫敗、委屈和考驗,最終如鳳凰,浴火重生。
《上陽賦》的前五集拼命想渲染的無非就是女主顯赫的家世和無盡的榮寵,以此來與之後所經歷的無盡苦難做對比。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章子怡在皇帝面前拼命撒嬌,在走廊上與哥哥嬉戲,與閨蜜討論公子如玉,與喜歡的人一起在街上撒歡,這一切不過是在儘量營造一個曾經幸福無比、任性嬌憨的小郡主。這種開場在《大明宮詞》用過,《傾世皇妃》用過,從劇情的設計上並無不妥,可唯獨與章子怡的氣場不和。
現在我倒是有些明白,當年《大明宮詞》的李少紅導演為何讓周迅和陳紅兩個人飾演太平公主了。因為當年的周迅,表現嬌憨少女自然而然,但對於演繹之後的悲劇人生未免形象氣質上力有不逮。而陳紅能將成年後的太平公主那種被命運裹挾的欲望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少女未免少了些靈氣。
於是李少紅明知道兩個不同類型的演員同時演一個角色會讓人在轉換時有些角色割裂感,但依舊選用兩個演員來體現兩個階段不同的特點,讓她們的氣場與角色更加貼合。結果顯而易見,《大明宮詞》不僅成為陳紅演藝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周迅開闢了一條進階一線的康莊大道。
可現在的影視劇中,若遇到這種年齡和時間跨度很大的角色似乎更願意從十幾歲到幾十歲一演到底,並不喜歡自己作為主角在開場五六集後才與觀眾見面,讓前面的演員搶了自己的風頭,於是在開場幾集中的表演就未免顯得十分違和。
但「國際章」畢竟是「國際章」,能有那麼多作品,得那麼多獎項,演技也不是吹出來的。在忍著看完前五集的尬演後,從第六集開始終於開始回歸她的氣場,讓人看到那種被大熒幕淬鍊過的演技如何在一個眼神一場戲中攝取人心。
當得知自己心心念念的子澹哥哥要因株連而性命不保時,這個曾經連皇帝都對她有求必應的上陽郡主第一次嘗到了求告無門、無所依傍的絕望。
她求做丞相的父親放過子澹,卻沒想到父親卻避而不見。她求作為長公主的母親幫子澹,但母親卻無奈地說,自己身為公主其實也是一顆任人擺布的棋子。若皇帝不在了,她也沒了話語權。她求皇后姑母放過子澹,皇后姑母冷冰冰地對她說出一個殘酷的選擇,要救子澹就必須嫁給豫章王。於是她抱著最後的希望進宮直接找皇帝舅舅,希望舅舅成為最後一個能還子澹清白的人,可皇帝卻不省人事、生死難保。
這對於王儇無疑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次崩塌。本來她唯一熱烈盼望的便是嫁給子澹哥哥。但現在如果要救子澹的命,就只能永遠與他山水相隔。她不甘心,但平常高貴無比、溫柔端莊的皇后姑母卻給她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身為王家的女兒命運就不在自己手中,永遠需要服從家族利益。在皇后表面無比尊榮下也隱藏著萬分的不甘和煎熬。而王儇作為上陽郡主,既帶上王冠,也必承其重。
從那一刻,王儇終於明白,在此之前那種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幸福其實是大人們一種虛偽的假象,命運終於在她面前顯露出殘酷的本質。當最後姑母說,你若不答應,子澹明日……章子怡馬上就截斷了皇后的話,說「我答應」。這時,章子怡的語氣中帶著冷漠疏離,仿佛在說別人的事;面部沒有任何表情,眼神黯淡放空,眼睛都不帶眨,但眼淚卻一顆顆落下,淚流成河,反襯出心中希望和美好的熱情逐漸熄滅。在微微嘆息後,用手重重地擦去臉上斑駁的淚水,又說了一句「我答應你」,然後決絕地衝出殿外。
在這樣全程懟臉的面部特寫鏡頭中,章子怡用近乎無表情的零度表演向觀眾精準地傳遞出角色複雜的心理活動和巨大的情感轉折。估計也只有像章子怡這樣常年浸淫在大熒幕中,與大導演合作的演員才能扛得住這樣的鏡頭考驗,精準地傳遞出角色的魅力。
深以為,哭戲可以說是最考驗一個演員,尤其是一個女演員,情緒把控和表現力的戲碼,同時也是最難演得好看的戲。要哭出梨花帶雨的風情,百轉千回的感情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換一個能力稍遜些的演員來演繹這一段,往往會用許多動作和表情來輔助感情流露,比如皺眉頭、閉眼睛,哭得稀裡譁啦,聲淚俱下。情感雖用這種外部動作表達了,卻要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
但過於放肆的哭泣雖然足夠可憐,卻無法讓人覺得足夠悲傷,足夠絕望。當人遇到巨大打擊時,人的情緒往往會陷入混亂,不知道該用那種情緒那種語言表達那種心靈中的巨大傷害,反而陷入一種飄忽木然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應激反應障礙」。要演出這種感覺的哭戲真的是對演員是個不小的挑戰。但章子怡的哭戲恰恰最勾魂攝魄,表達心如死灰絕望更是手到擒來。直到此時,上陽郡主這個角色才和章子怡的個人氣場合二為一。
後來到了家中,剛剛被風乾淚水的王儇又無意中偷聽到了父母之間的爭吵,撕開了這個家中夫妻和順、舉案齊眉的假象,露出冷酷無情的利益之爭,讓王儇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崩塌。
可以說在這一段劇情中,不管是于和偉、趙雅芝,還是章子怡三人的臺詞到表演都特別漂亮,一下子讓人感受到第一次聽見平常恩愛的父母撕破臉的幻滅感。趙雅芝的演繹憤怒中還帶著懦弱和委屈,倒是十分符合這個夾在皇帝和王氏之間左右為難的長公主形象。
而于和偉則將王藺的野心和身為家主的執念演繹得惟妙惟肖,恰在理智克制與徹底爆發的邊緣徘徊。而在門外偷聽的章子怡則從開始的震驚,到真相,到徹底心死,到最後抹乾眼淚,下定決心為家族犧牲,每一個情緒和微表情都極為細膩。
從這一段看,不管是章子怡還是于和偉、趙雅芝等老戲骨,演技絕對是在線的。只是電視劇不同於電影,觀眾看的不僅是哪一集中哪個片段的演技,也看的是劇情走向和人物命運。而且對於習慣用倍速刷劇的觀眾來說,可能更在乎的是劇情。這些電影咖、老戲骨來演的意義便在於只要後面的劇本夠好他們就能讓角色發光。希望《上陽賦》後面的劇情足夠跌宕起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