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幹分五陽幹、五陰乾兩大類: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十二地支也分為六陽支、六陰支兩大類: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已、未、酉、亥為陰支。
「陽乘陽位」者,就是指四柱的陽幹加臨在陽支之上。而「陽氣昌」,這是說,陽幹陽支具有剛健陽明的特性,如果四柱幹支純陽,則陽氣必然興旺昌盛。
那麼「行程安頓」又是什麼意思呢? 「行程」者,指行運;「安頓」者,安排、安置、安慰之意,最喜行程安頓,就是說,若遇四柱都是陽幹陽支的時候,因為陽燥喜動,最喜行靜順柔和的運來調節,以達到陰陽和諧,陰陽相成的境界。
正是《廣信集》所指出的:凡子醜寅卯辰巳,四柱陽多人,行運至午未申酉戌亥上,乘陰氣而發。午未申酉戌亥,四柱陰多人,行子醜寅卯辰巳運,乘陽氣而發也。
二者陰陽均協,然陰人陽發者快,陽人陰發者遲。這就是太極圖陰陽相含、相抱的理論,在四柱命理學中的應用。
所以春夏正月、三月、五月的月建為寅、辰、 午,所以寅辰午三陽支為陽暖;二月、四月、六月的月建為卯、巳、未,所以卯已未三陰支為陰暖。
秋冬七月、九月、十一月的月建為申、 戌、子,所以申戌子三陽支為陽寒;八月、十月、十一月的月建為酉、亥、醜,所以酉戌亥三陰支為陰寒。
這裡「陽乘陽位」與《廣信集》 的陰陽界定的標準並不一致,又加入陽暖陽寒,陰寒陰暖的概念,第一個陽字是指五陽幹,第二個陽字則是指寅、辰、午三個純陽的地支。所以準確的解釋是:五陽幹分別乘臨寅辰午三個陽暖地支。
徐樂吾在《滴天髓補註》中說:「陽幹必乘陽支,陰乾必乘陰位。 甲丙戊庚壬五陽幹,所乘為子寅辰午申戌六陽支;乙丁己辛癸五陰乾, 所乘為醜卯巳未酉亥六陰支,此順序配合,一定之位也。」
然而徐樂吾大師對陰陽的界定,他說:「六陽皆陽,非子寅辰為陽之純也,須分陽寒、陽暖而論也。」「六陰皆陰,非酉亥醜為陰之盛也,須分陰寒、陰暖而論也」。
提出「陽暖陽寒」、「陰寒」、「陰暖」的分類,很符合「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陰」、"陰中之陽」的原理,確有見地,這是對幹支陰陽界定的一大創舉,擴大了命學理論的內涵,是對命學理論發展的一大貢獻。
更多《周易》文化內容敬請關注、收藏、轉發分享、點讚
關於《周易》你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呢?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