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對外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貿體制、外貿政策以及外貿功能等均有了相應的改變。目前,中國的貿易夥伴多達220多個,遍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貨物貿易規模擴大了數千倍,佔全球貿易比重提高到近8%,居世界第3位;服務貿易從無到有;出口和進口分別居世界第7位和第5位;外貿管理政策與制度嚴格履行國際承諾,貿易透明度不斷提高。
在國際上,中國已從昔日的一個游離於國際市場邊緣的經濟相當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當今世界上的重要加工製造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和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經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並與其他新興經濟體一起,是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1949-1978年:計劃體制下的對外貿易。外貿局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農副及礦產資源型產品構成了出口商品的主流,貿易關係受制於外交政策和國家關係的變化。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對外貿易一直在曲折中前進,對外貿易關係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並為發展貿易積累了經驗。1950年全年,中國外貿總額為11.35億美元,其中出口5.52億美元,進口5.83億美元。到1978年,對外貿易總額擴大到了206.38億美元,其中出口97.45億美元,進口108.93億美元,分別增長16.7倍和17.7倍。在當年世界貿易中居第32位。
這一階段,對外貿易主要被看作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補充手段,局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建國初期,中國出口商品以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約佔出口總額的80%,反映出中國當時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水平。隨著國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出口商品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輕紡產品成為主要出口商品,重工業產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但直到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出口總額的比重仍高達53.5%。進口商品結構方面,舊中國以進口消費品、奢侈品為主的狀況得以改變,生產資料在進口中佔據了主要地位,每年佔總進口的80%左右。按照「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經濟建設方針,這一階段中國在利用國外資金為本國經濟建設服務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和實踐。
國際環境與國家關係的變化,以及國內意識形態的變化左右著中國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發展,經歷了由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單邊貿易,到「文革」期間的自我封閉,及至70年代末重啟國門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採取敵視和封鎖政策,中國對外貿易主要與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來往,記帳貿易成為當時的主要貿易方式。50年代,中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1952年至50年代末,曾達到70%以上,其中對蘇聯的貿易額約佔到一半。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前期,亞非拉越來越多的國家贏得民族獨立,新中國廣泛建立、積極發展同這些國家平等互利、互通有無的貿易關係,籤訂政府間貿易協定,開展易貨貿易、邊境貿易、記帳貿易、現匯貿易等靈活多樣的進出口貿易,與此同時,還向這些國家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此外,中國內地始終堅持對港澳地區長期穩定供貨的貿易政策,即使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也保證了對港澳地區的供應。同時經港澳的轉口貿易也成為打破西方國家封鎖的突破口。
為了補足國內必需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中國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推動同日本、西歐等西方國家的民間貿易以至官方貿易。特別在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由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轉向日本、西歐等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到1965年,中國對西方國家貿易額佔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
「文化大革命」(1966-1976)使對外貿易遭受嚴重幹擾破壞而出現較大曲折起伏。70年代初,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外關係迅速改善。中國同日本、德國、美國等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交。對外貿易重新獲得恢復和發展,西方國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改善,技術引進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下,中國在70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的醞釀和準備階段。
1978-1991年:改革開放初期的嘗試。伴隨著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更為靈活的貿易形式,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海外投資與經濟特區的創辦,為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工業製成品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實踐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國家對外貿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外貿體制改革和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促進了外貿發展。1978-1991年,進出口總額由206.4億美元增長到1356.3億美元,其中出口由97.5億美元增長到718.4億美元,進口由108.9億美元增長到637.9億美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6.6%和14.6%。
為吸引資金、技術、設備,拓展國際市場渠道,創造外匯收入,同時增加就業機會,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80年代中期,國際產業結構出現了新一輪調整和轉移,為了抓住這一有利形勢,國家進一步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為重點、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沿海發展戰略,加工貿易得到迅速發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加工貿易使中國成功地承接了國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帶動了國內工業發展,促進了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了外貿出口由初級產品、資源型產品為主向以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1986年,工業製成品取代初級產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實現了出口結構的一次根本性轉變。1991年,工業製成品佔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77%。市場日益多元化,日本、香港、美國、歐共體成為中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和貿易夥伴,而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份額則大幅下降。
1979年開始,中國陸續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開發區等特殊經濟區域,在進出口管理與經營政策、外匯政策等方面試點實行更靈活、更優惠的特殊政策,這些特殊區域對全國的外貿發展以至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平臺、示範與輻射作用,是這一時期對外貿易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1980年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建立的第一年,進出口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1%,到1991年這一份額上升到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