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ICU,就相當於看到死亡。
我以為這輩子跟ICU都不會搭邊,直到老媽出事,從手術臺下來,直接進入ICU,從ICU出來,人已斷氣。
親身經歷了一次好好的人,說沒就沒了?也是我第一次面對ICU。
以下內容,希望你知道,但願你不需要。
之前Y情期間,我們經常在電視、各種報導中看到這個詞,它究竟是什麼?
如果有一天你的親人朋友不幸進入ICU,你能做些什麼?
什麼是ICU?
我們很多人對ICU的印象應該是:費用貴、死亡率高、病人全身被插滿各種管子和線。
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病監護室),是現代醫學救護生命的最高形態,它擁有最具重症救治經驗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精心的護理,是一所醫院醫療水平的集中體現。
ICU往往對醫院評級有很大影響,是醫院花錢最多的科室。
哪些患者需要進入ICU
其實就主要收治急危重症患者,上海的《上海市急診、ICU質控手冊(2011年版)》為例,就列出了有心跳呼吸驟停、大出血等20項ICU收治標準。
在經過急救、急診室救治後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進入ICU,也有一些是來自醫院其他科室。
進入ICU後,作為家屬的我們會被告知以下信息:
患者目前的身體狀況病情的可能變化和最壞結局病情可能的惡化原因近階段治療費用診療風險進一步的治療方案....................醫生說的這話,請務必冷靜、認真聆聽,仔細思考、慎重決定。
那我們站在ICU外,我們需要做什麼?
1、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
我知道,這很難。我媽媽從手術臺上下來,直接進入ICU,醫生叫我們家屬在外面等候,誰知一等,等了3個多小時。這三個小時,度時如年。當醫生告訴我們,已無力,可以準備考慮回家,我們十幾人瞬間崩潰,哭的哭,喊的喊,我還是咬破嘴唇,逼自己把眼淚憋回去,向醫生詢問情況。
這真的很難,但還是要保持冷靜,手忙腳亂在這種時候沒有任何好處。
如果不是突發性事故,儘可能向醫生描述一切病人相關病史信息。
2、遵從醫囑
這很重要,在我們治療費用可接受的情況下,一定要聽醫生的,不僅要聽,而且要毫不猶豫、當機立斷地聽。
我們一般人都會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與醫生諮詢、溝通病情時,對醫生的建議猶豫不決,想著跟家人朋友商量再決定,或者諮詢自己醫生朋友、親戚,聽取他們的建議。
這沒錯,但經過老媽的事,我覺得吧。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也不可能通過你三言兩語,就掌握比主治醫生還詳細、準確的病情。
我老媽因腦出血緊急搶救,手術很成功,可進入ICU沒多長時間,便出現二次出血,醫生告訴我們,在醫學上,二次出血,瞳孔放大,這種情況已無法手術..........
進入ICU的都屬於高危患者,病情是瞬息萬變的,如果我們在外面緊急、慌亂的遠程求助,反饋甚微不說,有可能幾個電話就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3、按醫院規定,定時探視
ICU是不能家屬陪床的,但每天有探視時間,一般就10-30時間。
但,也有特殊情況,像之前Y情期間,為了避免雙重感染,是不可以探視的。
國內外不同的研究顯示,入住ICU的患者中,20%-60%會產生某種心理或精神障礙——ICU症候群,會加重病情、影響治療,而家屬探視能有效預防ICU症候群。
但,但,任何事情不是絕對的。
探視雖然是我們家屬與患者最直接、唯一的溝通的方式,但也要看患者的情況。
像我媽媽,當天下午4點多,我進去探望了她,我拉著她的手,能感受她是有意識的。我們就覺得進去看望她,跟她說說話,對她一定是有好處的。但,第二天,早上,我們跟醫生溝通病情時,我就向醫生表達了想再次進去探望的薯願。
醫生,告訴我。
對於腦出血這種患者,有時進去探望對於他們自身來說,是有害無利。本來他們的腦血管就很脆弱(如生鏽的水管一樣),而有些患者是有輕微意識的,他們一激動,血管有可能會再次破裂、出血,反刺激到他們,加重病情、影響治療。
所以再進去探望前,還是詢問下醫生。
4、盡人事聽天命
進入ICU後,只有兩種結果:一種不幸去世;另外一種就是,搶救成功,轉入普通病房。(有一個患者比老媽晚5個小時進入ICU,第二天就轉入普通病房了)
但,還有一種情況,患者要長時間、甚至永遠不能離開ICU。這種情況,需要家屬冷靜地在治療收益和附加損害之間權衡,做出艱難的決定。
錢花了,人沒救回來,還欠了一大堆債。
ICU貴嗎?
貴,很貴,非常貴,死貴死貴。
ICU病房裡是各種高端設備、搶救手術等費用是不菲的,還有經驗豐富、高配比的的醫護人員,人工成本更是不低的,以及每天不計其數的檢查、藥物、血製品等。
曾經有一項對中國ICU病房中與機械通氣相關研究顯示,每位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ICU平均費用為15271美元(約合10.7萬元人民幣),每位患者平均每日ICU費用為1212美元(約合8555元人民幣)在ICU的總費用中,藥品費用佔42.2%,其次是一次性醫療材料佔20.1%,實驗室檢查費用佔15%,人工費用佔8.7%。
ICU雖然貴,但從盈利角度來說,卻不怎麼賺錢。
有研究顯示,2004年國內ICU收費標準甚至低於監護項目的實際成本,可以說ICU 屬於醫院盈利能力差的科室。
人們覺得貴,醫院又不賺錢,這真是兩頭不討好。
但它的需求卻有增無減,因為它在極盡我們人類所掌握的醫學智慧讓人活下來。
總之,意外和驚喜不止那個先到。
這些東西希望你知道,但願你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