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陝北安定瓦窯堡,1936年7月初進駐保安,1937年1月13日,遷駐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部分人員在陝北吳堡川口東渡黃河。其間共約13年,是為延安13年時期。
這一時期,在延安地區,發生了許多對中國人民解放歷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其中的九件大事不可不提:
01
1935年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
在瓦窯堡召開會議
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
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瓦窯堡會議
02
1937年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
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
實現二次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03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
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
在延安召開
確定黨
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
基本方針和任務
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六屆六中全會
04
1939年2月
中共中央在延安
召開生產動員大會
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的口號
大生產運動
05
1940年12月
王震率八路軍
第一二〇師三五九旅
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
延安黨政軍學各界數萬人
投入生產運動
支持根據地軍民的艱苦抗戰
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
培養出一批經濟工作幹部
南泥灣軍墾屯田
06
1937年至1947年
實行統一戰線政權制度
構建抗日根據地的
「三三制」執政體制
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
1941年5月1日
第二屆參議會舉行選舉之際
陝甘寧邊區發布了
「五一施政綱領」
局部執政
07
1941年至1945年
1941年初
高級幹部率先開展學習教育
1942年開始
全黨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整風運動
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4月
整風運動結束
整風運動
08
1944年5月21日
至翌年4月20日
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這次全會歷時11 個月
創造中央全會時間最長紀錄
六屆七中全會
09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總結了武裝鬥爭、統一戰線
和黨的建設的經驗
概括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七大是民主革命時期
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
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奠定了基礎
中共七大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展示了優良的作風。在七大的口頭報告中,毛澤東講到與群眾關係時,特地舉了一個例子:
「那年邊區政府開會時打雷,垮塌一聲把李縣長打死了,有人就說,唉呀,雷公為什麼沒有把毛澤東打死呢?我調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徵公糧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興。」
「要不要反省一下研究研究政策呢?要!」
於是就有了大生產運動。後來,黨群、軍民關係有很大改善。毛澤東說,初到延安,「延安人民對我們是什麼態度?我說就是『敬鬼神而遠之』」,但去年,「老百姓也組織了秧歌隊」,「我說從此天下太平矣!」
延安,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歷史標本。毛澤東稱讚說,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汙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花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這一面貌,正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取得的階段性成就,也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生動體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