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
上班時滑鼠鍵盤不離手
一坐好幾個小時
姿勢還不對
休息時通過手機
進行社交娛樂等活動
寧可少睡也要玩
時間久了
頸肩問題越來越嚴重
甚至手臂也來湊熱鬧
又冷又麻的情況很常見
實際上有類似症狀的疾病非常多
可能是神經根型頸椎病
可能是脊柱方面的疾病
可能是肩部,還可能是腕部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種
名氣不大但臨床上並不少見的疾病
胸廓出口症候群
下面簡稱為TOS
其實症候群是一種籠統的說法
隨著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
我們對該病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
也有人稱其為臂叢神經卡壓症
當然還有其它的可能
鎖骨下動脈或鎖骨下靜脈受壓迫了
只不過神經卡壓最為常見
規範起見我們今天仍然稱其為TOS
發病機制主要包括以下2個方向
1、軟組織性異常
斜角肌起止點變異、斜角肌肥厚、小斜角肌、異常韌帶或束帶、軟組織腫塊、創傷後瘢痕形成等都可使胸廓出口間隙狹窄,使神經、血管受到卡壓。
鎖骨下靜脈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在前斜角肌的後方,在此區域內的動、靜脈和神經可單獨或同時受壓而產生症狀。
臂叢神經的周圍組織為何會壓迫臂叢神經呢?
① 增生的頸椎激惹了支配頸部肌群的神經肌支,引起頸部肌肉痙攣;
② 局部非細菌性炎症的刺激。
2、骨性異常
頸肋、C7橫突過長、第1肋骨形態異常、鎖骨或第1肋骨骨折畸形癒合、肩鎖關節或胸鎖關節創傷性脫位、骨腫瘤等。
頸肋是TOS的誘發因素,但它並非總會導致TOS的發生。80%伴頸肋的TOS患者在外傷後出現症狀加重,通常有巨大頸肋並與第1肋骨相融合。肋骨一般不會導致壓迫,但是附著在肋骨上的韌帶或束帶可能會導致壓迫。
TOS的6個常用體格檢查
查體包括觀察病人的姿勢,檢查肢體的感覺及關節活動度、肌肉的外觀及肌力,肢體末端的顏色、溫度、毛細血管反應、動脈的搏動度、靜脈的充盈程度等。
需特殊提出的是,當神經傳導受損時震動覺首先被破壞,震動覺的檢查對 TOS 的診斷相對重要。
1 斜角肌擠壓試驗(Adson Test)
患者坐位,檢查者捫及患者腕部橈動脈搏動後,使其肩外展30°,略後伸,並令患者頭頸後伸,逐漸轉向患側,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為陽性。此檢查陽性率很低,但常常有診斷價值。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神經血管束離前斜角肌和第一肋太近而受壓。向健側旋轉呈陽性,考慮中斜角肌卡壓;向患側旋轉為陽性,考慮前斜角肌卡壓。
2 肩外展試驗(Wright Test)
患者坐位、挺胸,上肢外展90°~100°左右,前臂旋後,頭頸轉向對側。檢查者捫及其腕部橈動脈後,記錄在上肢及頭頸活動過程中橈動脈搏動的變化。陽性體徵為橈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
Wright試驗(又稱胸小肌試驗)檢查鎖骨下動脈閉塞,以往均認為肩外展時胸小肌拉緊腋動脈向上彎曲而受壓。相關研究顯示在胸壁手術中發現部分Wright試驗陽性的原因是肩外展後,喙鎖韌帶壓迫腋動脈所致。
3 上臂缺血試驗(Roos Test)
患者雙上肢置於肩外旋外展位置,肘關節屈曲,用力握拳後完全鬆開,頻率穩定1次/s,陽性體徵為不能堅持60s。
該檢查被認為是活動的Wright試驗,可參考前文。
4 鎖骨上叩擊試驗(Moslege Test)
患者保持坐位,充分暴露頸部,反覆叩擊患者鎖骨上窩,陽性體徵為叩擊時出現手麻或異樣感覺。
陽性的意義類似於Tinel’s徵,說明神經存在脫髓鞘病變。該試驗有假陽性,應兩側對比。
5 肋鎖擠壓試驗(Bden Test)
患者處於坐位、挺胸,肩外展15°(如軍人站立般下垂)。檢查者一手扣患者撓動脈搏動處,另一手握住檢查側的手。
順應被檢查上肢的縱軸,牽引上肢,力量逐漸加重。相關研究顯示,檢查者用力牽引後,正常人群中22%橈動脈搏動完全消失,37%橈動脈搏動明顯減弱。
目的是檢查上肢帶韌帶鬆弛程度的。韌帶過松,容易出現被牽拉時候肋鎖關節位置不穩、不正,而引起上肢神經、血管的壓迫。
6 鎖骨上壓迫試驗
患者坐位,胸部挺直,雙上肢自然放於大腿,頭向檢查側對側偏轉。
檢查者用一手拇指壓迫檢查側胸鎖乳突肌後緣,壓迫時拇指從鎖骨上逐漸緩慢向上移動,隨後從胸鎖乳突肌後緣向斜方肌前緣逐漸向外側移動。
檢查者另一手扣被檢查腕部橈動脈搏動,記錄橈動脈搏動消失時距鎖骨的最遠點,測量該點距鎖骨及肋鎖關節的垂直距離。鎖骨上動脈抬高明顯的表現為壓迫點距鎖骨上緣2~3cm時橈動脈搏動消失,該表現較有診斷價值。
檢查鎖骨下動脈。橈動脈搏動消失,考慮壓迫鎖骨上,擠壓前斜角肌阻斷了鎖骨下動脈。
以上常用的6種體格檢查中,Wright試驗假陽性太多,而Adson試驗的假陰性太多。單獨看每個檢查似乎意義都不大。不過將幾項檢查綜合在一起,是具有一定臨床意義的。
特別是Adson試驗有較大的肯定價值,Wright試驗是強陽性,Roos試驗時間低於30秒,以及肋鎖擠壓試驗時橈動脈搏動完全消失都有一定意義。但是,僅憑這些試驗來確診TOS是不夠的,還需進行一些列輔助檢查。
還可以進行這些輔助檢查
輔助檢查可以幫助確診,但陰性檢查結果並不能排除此症候群。
對於確診 TOS有幫助的檢測手段包括解剖形態學檢查,如 X線片、CT、MRI、動脈造影術以及靜脈造影術;生理功能檢查,如熱像記錄檢查、都卜勒血流檢查、電生理檢查。
電生理檢查對於診斷真性神經性TOS有幫助,因為它幫助定位和量化臂叢神經的損傷,也對排除其他節段性或全身性神經疾病有幫助。
TOS主要表現為上肢發冷
以及前臂靠小指側的麻木
嚴重者可表現為手無力
加強頸肩部肌肉的活動
既可以在發病早期緩解症狀
又可以起到預防作用
【本文參考文獻】
項傑, 陳肖肖, 王章富,等.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診斷治療進展[J]. 中國骨傷, 2019, 032(002):190-194.
白晨平, 李紅衛, 王智茹.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診療體會[J].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 2015, 025(013):111-112.
王利群, 孫磊. 胸廓出口症候群[J]. 中國矯形外科雜誌, 2010, 018(024):2056-2058.
王楠.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病因學研究[D]. 吉林大學, 2014.
白晨平. 胸廓出口症候群的解剖學認識及治療進展[D]. 鄭州大學, 2005.
羅文琪. 複雜性頸肩上肢痛臨床特徵及診斷分析[D].
陳德松. 臂叢神經血管受壓徵的特殊試驗調查報告[J]. 中華手外科雜誌, 1997, 013(001):28-31.
編輯:石亞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