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這個熟悉的詞語,在我們剛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在語文課本裡。而它出現的時候,正是地球生命誕生的那刻。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度過漫長的時光。
命運,即宿命和運氣,是指事物由定數與變數組合進行的一種模式。命為定數,指某個特定的對象;運為變數,指時空轉化。命與運組合在一起,即某個特定的對象於時空轉化過程。運氣一到,命也隨之發生改變。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
《周易》,又名《易經》。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易經》,傳說是遠古先民伏羲攜十二巫師所著,周文王姬昌利用被囚禁在牢籠七年的時間,將《易經》中先天八卦,演變成八八六十四卦。重新編排卦序,並以文章宏達義理,變化佔卦體例,作為典則。廣博採納古聖遺言,成就今天人人所知《易經》。
易有先後天之說。因為先天不變,而後天重在變化;先天不用,後天重在實用。從道來說,先天是主,後天是從;從人事來說,一切都在後天,一旦到達先天,就是清淨無為的境界了。所以周易的功用,是為人道而說,因時制宜,立定人道的極則;讓人明白本始,以及終始往復的天理人事。
《易經》容納了哲學、國學、玄學,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長期被用作對未來事態發展進行預測,被當做堪破命運之書。
古人很早以前就開始探索宇宙奧秘,通過觀星象,八卦演算,確定天幹地支、陰陽五行,測算天地之間生命的變化規律。
《易經》是遠古時代先民卓越文明下的產物,是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為一體的哲學性很強的著作。它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變化之中,這規律囊括了天地間萬物的屬性。
在天體運行之初,就已經將所有人的命運安排好了,但是有的人學習易經並通過生辰八字陰陽命格等對事情的發展進行預測,甚至改變結果。
且一定會引起相關事情的變化,比如使一件原本要失敗的事情成功了,那相應的一定會有一件原本應該成功的事情變得失敗了,這就像是能量守恆定律一樣。
許多人常說「天機不可洩露」,其實並不是不可洩露,而是一旦洩露,就會有相應的事物發生改變。
行善積德,修身養性。淺啄一口清涼茶水,平靜心態,便可解乏內心煩躁,重振前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