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納西族傳統銅藝製作32年的和善均說:「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也不會從一個普通的銅匠成長為納西族古法制銅非遺傳承人,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和善均不僅是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目前唯一掌握納西族傳統制銅工藝的銅匠。2017年和善均被麗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麗江技能大師」稱號;2018年又被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第一屆雲嶺技能大師」稱號。
小時候每年都有新衣服
在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鎮白沙村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和善均的家,距離他家幾十米開外,就能聽到叮叮噹噹的錘擊聲......
今年48歲的和善均出生在麗江白沙鄉街尾村銅藝世家,是家裡的老六。
「小時候雖然生活艱苦,但一個月還是能吃到一次白饅頭,一年還能吃到兩三次肉。」和善均說,尤其是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總是到親朋好友家找到一些肉給他吃。那時,父母早上五六點就起床燒飯,然後下地勞作,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只有父母在生產隊掙到的工分。
「母親的手很巧,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即使縫補了四五層,但穿著仍很舒適。家裡的孩子多,過年的時候,父母會提早拿著布票給幾個孩子扯點布料找村裡的裁縫縫製新衣服,唯獨父母沒有,但父母總是誇我們穿上新衣服好看。」和善均說,父母親對自己的教育最有耐心,自己從小學習就好,父母很少責罵他,更多的是鼓勵教育。父親希望孩子們多讀書,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被政府邀往大研古城開店」
最記得1980年,這一年,和善均的父親約了村裡幾個會製作納西族傳統銅藝的老人一起製作納西族人家基本家家都用的火鍋、茶壺等。當時10歲的和善均最喜歡跟在父親的身旁,看父親拿著大錘、小錘、鐵錐等在銅器上錘錘打打,而自己則給煉銅的火盆燒點炭火,父親也時常給他說說銅藝的事情。
1986年初中畢業的和善均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傳統的銅藝製作。
雖然和善均的父親是第五代積善銅藝傳人,但納西族古法制銅工藝太複雜,制銅是個易學難精的手藝活。即使一個敲打的動作,和善均每天要重複做上千次……跟隨父親學習三年後,和善均已經能打制簡單的銅藝物件。
「1996年,麗江旅遊發展起來,我跟隨父親一起被政府邀往大研古城開店,政府為我們免費提供了一間公房,讓我們展示麗江傳統的制銅工藝,每個月還發放工資,解決我們的後顧之憂。1996年9月,我又被上海市『中華民族大觀園』聘請為納西族傳統制銅工藝技師,在上海著實開了眼界,更堅定了做好納西族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信念。」和善均表示。
那段時間,和善均每天早上8點就進入作坊裡,直到深夜二三點還沒有收工,自己也越來越愛這個行業,不僅把父親教的納西族常用生活用品的火鍋和茶壺銅器製作好,又開始鼓搗起新的銅器。「『納西族銅合盤』是我花了四天時間,精心打制出來的。」和善均說。
1997年,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從1998年開始,麗江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業呈現「井噴」態勢。和善均的銅器因為採用祖傳工藝,手法細膩,做工精美,很受外地遊客喜愛。
「讓更多人了解納西族的銅文化」
如今,和善均妻子在鎮上經營著銅器店,他做銅器每年有幾十萬元收入,生活越來越好。「我的生活很簡單,只要每天拿著一把錘子敲敲打打,就感覺很開心很快樂了。」和善均說,自己很幸運,趕上了好時代。
「2005年,父親去世前叮囑我,一定要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和善均說,「做好後繼人才培養,讓納西族古法制銅技藝傳承下去,這是我最想做好的事情。」
經過32年的磨礪,和善均的制銅技藝爐火純青,銅器作品多次斬獲國內外大獎。和善均最為得意的一套銅器作品名叫「焚香三事」,是納西族在喝茶前焚香用的。他花費了近9個月的時間,純手工打造,融入納西族傳統的嵌染工藝,以紫銅為主,黃銅鑲嵌,搭配的銅座運用了鏨刻、鐫鏤等技藝,工藝複雜而精巧。
「作為手藝人,賺多少錢是次要的,把手藝傳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和善均說,現在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稱心如意,但會時常想起父親臨終前的囑託,「積善銅藝」銅器鋪子傳到自己這裡已經是第六代了。
和善均說,他想在自家老宅院裡,建個打銅博物館,讓遊客直觀地看到煉銅、制銅,以及銅器產品,通過展示整個制銅工藝的流程,讓更多人了解納西族的銅文化並愛上這些銅器。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高燕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