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以其語言表達的節奏感、韻律感和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從《詩經》開篇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楚辭》中的「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從漢樂府中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到近體詩中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詩歌總有那麼多的魅力,令人神往!
然而,自清末以來大量湧出的近現代詩卻總是讓人褒貶不一。近現代詩相較於傳統詩歌,更為靈活自由,不講究韻律和格式,注重於意象的營造,徐志摩、顧城、舒婷、海子等一大批優秀詩人的作品也讓人愛不釋手。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現代詩卻飽受詬病。
徐 帆(節選)
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見她,至今未了心願/其實小時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牆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馬場那邊/我家住在西商跑馬場這邊/後來她紅了/夫唱婦隨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我喜歡她演的【青衣】/劇中的她迷上了戲/劇外的我迷上戲裡的筱燕秋/聽她用棉花糖的聲音一遍遍喊面瓜/就想,男人有時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
劉亦菲(節選)
我和劉亦菲見面很早/那時她還小/讀小學三年級/一次她和我女兒一同登臺/我手裡的攝像機就拍到一個印度小姑娘/天生麗姿,合掌,用荷花姿勢搖搖擺擺出來/風跟著她/提走了滿場掌聲/當時我對校長說:鄱陽街小學會驕傲的/這孩子大了,一準是國際影星/瞢準了,她十六歲就大紅……
2010年,隨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的頒獎,這兩首詩歌也在網絡上走紅。根據作者車延高姓名的諧音,網友們把這種直白的幾近不像詩歌的詩體被網友稱作「羊羔體」,這也是對早幾年「梨花體」詩歌后的又一次無情諷刺。最終「羊羔體」引發的爭議榮獲「2010十大文化事件」。
細細反思,「羊羔體」詩歌背後是大量的網友對中國現代詩的深深擔憂,甚至有激進網友呼籲取消此類獎項等。有網友嘲諷地說「什麼是詩,一句話分成好幾行來說就是詩」,看似詼諧風趣,實則不滿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現代詩究竟要注意什麼?小編認為起碼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藉助一定的意象。詩歌如果缺乏意象,仿佛人們缺少靈魂。早在明朝,胡應麟所著的《詩藪》就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詩人對於意象的選擇就是為自己抒情和說理服務。沒有意象的詩歌,仿佛平淡如白開水,怎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呢?艾青的詩歌注重意象,「土地」「太陽」「火把」等已經形成系列;舒婷的詩歌注重意象,無論是「雪被下古蓮的胚芽」,還是「會唱歌的鳶尾花」,都有著深刻的哲理。而林徽因更是位意象大家,不管是《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還是《記憶》,各種意象的運用恰到好處,文筆清新明麗,令人魂繞夢斷。
二是要抒情或言志,防止無病呻吟。詩歌大多反映一定的時代特徵,目的是作者抒情或言志的表達。詩歌的情感或通過比喻、象徵、借代等手法來表現,或需讓讀者根據聯想和想像,準確把握詩歌內涵,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比如卞之琳的《斷章》,作者通過幾組畫面的形式,似要說出深刻的哲理;比如戴望舒的《雨巷》,獨自在雨巷彷徨的主人公,希望能夠遇見「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仇怨的姑娘」;比如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詩人把「等你」的一種幻覺和美感描繪得讓人如痴如醉。
三是要藉助一定的表現手法。僅僅是《詩經》中的「賦比興」和「重章疊唱」手法的運用,兩千多年來就備受後人推崇。比擬、誇張、借代等大量手法可以借鑑。詩歌的格律、節奏當然需要把握,詩歌過於放縱就顯得散漫,不上口。
總之,現代詩雖然形式自由,但覺不代表著可以放縱!
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