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網易的調查,顯示超過4成的70後在對待離婚的問題上態度保守,他們認為應該為了孩子維持婚姻,其實這段婚姻苦不堪言,但為了孩子有一個看似完整的家,兩人不要輕易的說離婚,接近7成的80後認為沒有必要。
80後應該算得上是第1代面臨父母離婚潮的孩子們,仍然深受父母為了孩子不離婚所害,因為這樣的家庭看似完整,實際上是名存實亡,大家相互折磨這樣的家庭,80後的人表示受夠了,還不如兩個人乾脆離婚的好,而在這個問題上搖擺不定的人都是因為不確定哪種婚姻狀況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
調查研究顯示不幸福的婚姻實際上會比離婚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大,那麼夫妻雙方死撐的婚姻,在孩子看來是什麼樣的呢?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真的幸福嗎?
笑笑今年已經30歲了,她的爸媽感情很不好,從她記事起,腦海中儘是父,沒完沒了的爭吵,被爸媽吵架嚇到大聲哭泣時不僅沒有人安慰她,媽媽還會對著她怒吼,你哭什麼哭,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受這份罪嗎?
於是從小笑笑就很懂事,覺得是自己讓爸爸媽媽產生了這些不好,所以每次遇到愛情的時候,她都是望而卻步,害怕重蹈覆轍,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自己和父母關係的投射,在不幸婚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的相處模式內化為自己與世界的相處方式,長大後會不自覺的用這種不良模式去對待他人,對待婚姻,甚至是對待自己的孩子。
不離婚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爸媽沉浸在自我犧牲式的感動裡,帶給孩子對婚姻的恐懼和不良的親密關係,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家的空殼,而是父母毫不保留永遠不會消失的愛和關懷,一段看似完整卻充斥著負面情緒絲毫沒有半點愛和溫暖的婚姻,怨恨負能量會青春損失著孩子的靈魂,影響孩子的選擇。
真正為孩子好不是在婚姻裡委曲求全,而是要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也不是盲目的維持一段毫無意義的婚姻,而是要確保不因婚姻關係而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那麼屬於貌合神離狀態下的夫妻,該何去何從才能夠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一、家長需要知道自己才是孩子的榜樣。
自己變得獨立強大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很多時候選擇不離婚不是因為不想離婚,而是沒有能力離婚,媽媽離不開婚姻,是因為對老公對家庭的依賴,那麼即使離開也只會陷入新的困境而已,因為能夠解決問題的,不是離婚或者不離婚,而是自己的自信和魅力。
二、客觀看待離婚,向孩子徵求意見。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勉強維持婚姻並不等於讓孩子感受到愛,離婚並不是代表雙方不好,也許只是不合適而已,告訴孩子即便離婚了,父母都還是愛她的,並且仍然會像原來一樣的照顧他們,也會和他們保持聯繫,同時告訴孩子對於未來的計劃,並且仍然會像原來一樣的照顧他們,也會和他們保持聯繫,同時告訴孩子對於未來的計劃也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
三、永遠不要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無論是否離婚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對方壞話,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不要把仇恨的種子轉移到孩子身上,否則會毀壞孩子對於親情的信賴和依靠,嚴重的會造成孩子性早熟,叛逆影響成年後的婚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