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2020年,40年前即1980年,也就是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在當年,萬戶元已經是富豪的代表,而如今萬元戶可謂是分文不值,在不少城市,甚至連一平方米都買不了,那麼40年前的40元/月的工資,在今天又相當於多少錢呢?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貨幣供應量,二是物價變動幅度。
按照貨幣供應量比較
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1980年1月,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總額為1031.89億元;而截止到2020年9月,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已達到了2164100億元,40年的時間,我國發放的貨幣量同比增加了:2164100/1031.89=2097.22倍。如果按照貨幣供應量數據計算的話,那麼40年前,一個月40元的工資就相當於今天的:40*2097.22=83888.8元/月,顯然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據。
不過對於這個數據,估計很多人抱有懷疑的態度,確實,當年月收入40元的人,現在能達到8萬元的,估計屈指可數,那為什麼計算出來的數據會與預想的偏差這麼大呢?之所以這樣,一方面系因為M2並沒有全部流入市場所致;另一方面是M2在不同的方面投放比並不一樣。
按照物價對比
按照物價對比的話,相對而言會更加真實一些,那麼1980年的國內的物價又是多少呢?由於可比的物品太多,我們按照大部分日常生活所離不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抽取三個代表性物品做對比:一是大米;二是食用油;三是豬肉。由於不同地區的價格會略有出入,本次採取的數據是1980年福建泉州下屬縣城的價格。
1、大米:1980年的大米,一市斤的價格大概在0.14元左右,目前國內的米價差別很大,從2元/斤-20元/斤的都有,我們就取按照我常買的6元/斤計算,40年的時間裡米價翻了:6/0.14=42.86倍。
2、食用油:其實當年買油的次數並不多,經常是用豬肉的肥膘下去抹一圈直接就炒菜了,當時用油並不像現在這麼奢侈,愛下多少就多少,記得當時的油價大概是0.43元/市斤,現在的食用油價格呢?5升的魯花花生油價格的大概在160元/桶,1桶的重量約為9.4斤,也就是說折合每斤:160/9.4=17元,40年油價翻了:17/0.43=39.53倍。
3、豬肉:豬肉不同的位置,價格不一樣,當時最貴的豬肉價格價格大致在1元一市斤,其它肉類均價大約在0.75元/市斤,今日的豬肉價格呢?排骨、豬腰、豬心、豬肚這些部位不少已經超過50元/斤,普通的豬肉也在30元/斤左右,按照這個計算,豬肉也翻了四五十倍。
綜合以上三部分商品的物價來說,40年前與現在相比,物價漲幅預計在45倍左右,當年的40元放在今天,按照物價計算,相當於:40*45=1800元左右。
總結
從貨幣供應量上來看,顯然我們的工資漲幅低於貨幣供應量的增長,所以我們才會在大宗物品(如房產)上感到吃力;但是單純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考慮的話,我們的工資漲幅又高於這些物品的漲幅,所以在今天我們感覺吃飽穿暖並不成大問題。其實對比這些並不能改變什麼,活在當下,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