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都來自山川湖海
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和昨天和解吧
解散清晨還有黃昏
在願望的最後一個季節
當如此生活
賈平凹
當如此生活
要日記,就記夢。夢醒夜半,不可睜目,慢慢坐起回憶,夢復續之。夢如前世生活,或行善,或兇殺,或作樂,或受苦,記其跡體驗心境以察現實,以我觀我而我自知,自知乃於囂煩塵世則自立。
——摘自賈平凹《當如此生活》
關於屋院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曉起推窗,如見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臨鏡梳發。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門前未留小車轍印而憾。能明滅螢火,能觀風行。三月生絨花,數朵過牆頭,好靜收過路女兒爭捉之笑。
關於吃酒
吃酒只備小盅,小盅淺醉,能推開人事、生計、狗咬、索帳之惱。能行樂,吟東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以殘牆補遠山,以水盆盛太陽,敲之熟銅聲。能嘿嘿笑,笑到無聲時已袒胸睡臥柳下。小兒知趣,待半小時後以唾液蘸其雙乳,涼透心臆即醒,自不誤了上班。
關於讀書
讀閒雜書,不必規矩,坐也可,站也可,臥也可。偶向牆根,水蝕斑駁,瞥一點而逮形象,即與書中人、物合,愈看愈肖。或聽室外黃鸝,鶯鶯恰恰能辨鳥語。
關於交談
與人交,淡,淡至無味,而現知極味人。可邀來者遊華山「朽朽橋頭」,敢亡命過之將「××到此一遊」書於橋那邊崖上者,不可近交。不愛惜自己性命焉能愛人?可暗示一女子寄求愛信,立即復函意欲去偷雞摸狗者不交。接信不復冷若冰霜者亦不交,心沒同情豈有真心?門前冷落,恰好,植竹看風行,養菊賞瘦,能識雀爪文。七月長夏睡翻身覺,醒來能知「知了」聲了之時。
林語堂
用閒適對付人生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悠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
——摘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關於旅行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著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念。絕不知道他往哪裡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從何處而來。他們每喜歡到闃無人跡的山中去,以便可以幽然享受和大自然融合之樂;不為看什麼事物,也不為看什麼人的旅行,而所看的不過是松鼠、麝鼠、土撥鼠、雲和樹。
關於讀書
據我的意見,宋朝蘇東坡的好友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實在是一個讀書目標的最佳共式。他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人如讀書即會有風韻,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惟一目標。惟有抱著這個目標去讀書,方可稱為知道讀書之術。
關於悠閒
生命總有一日會滅絕的,人總是要死的,生命像一支燭光,總有一日要熄滅的。這種省悟,使那些深愛人生的人,在感覺上增添了悲哀的詩意情調。我認為這種感覺是好的。它使我們能夠堅定意志,去想法過一種合理的、真實的生活,隨時使我們感悟到自己的缺點。如果我們有了一種永生的渺茫希望,那麼我們對於這塵世生活的樂趣便不能盡情地領略了。
梁實秋
人生本來如寄
我實躬受親嘗
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一日,它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摘自林語堂《雅舍小品》
關於屋舍
這「雅舍」,我初來是僅求其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入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關於衣裳
中國舊式士子出而問世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團和氣,兩句歪詩,三斤黃酒,四季衣裳。可見衣裳是要緊的。中國的四季衣裳,恐怕要比西裝更麻煩些。固然西裝講究起來也是不得了的,但中裝比較的花樣要多些,雖然終年一兩件長袍也能度日。衣裳是文化中很燦爛的一部分。所以,裸體運動除了在必要的時候之外(如洗澡等等),我總不大讚成。
關於信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於在案上發現一大堆信——平、快、掛,七長八短的一大堆。明知其間未必有多少令人歡喜的資料,大概總是說窮訴苦、瑣屑累人的居多,常常令人終日寡歡,但是仍希望有一大堆信來。所以當然我也接的此等信,不必驚訝。最難堪的,是遙望綠衣人來,總是過門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狀的悽涼,仿佛有被人遺棄之感。
生活
應該是一種緩緩如夏日流水般地前進
它短暫,卻又漫長
但大約總是有一些不一樣的緣分
讓我們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
就敢於傾訴內心最深的感覺
就喜於邂逅最特殊的人和事
那些忘不了的
讓你忙碌之中,偶爾緩步
生活,當如此度過
越野千裡
只為自由呼吸
一場關於祁連山的自然之旅
一次與千年絲路的行走約定
西遠邀您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