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是我們常見的東西,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就利用磁鐵製成的,大家都知道,磁鐵對鐵有吸引力,這是為什麼呢,它的能量是從哪兒來?這要從微觀世界說起,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任何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核外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於是產生了磁矩,所以單個原子是有磁性的,因此,萬物都是有磁性的,只不過一般物質的原子排列雜亂無章,磁性相互抵消,所以其外在的表現沒有磁性。
從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知道,單個原子也是有磁性的,當磁矩有序排列時,原子裡面所有的磁場互相疊加時,物體就會帶有磁性,形成了磁鐵,比較常見的磁鐵有四氧化三鐵、鎳等金屬,組成它們的原子很有「紀律性」,原子排列整齊劃一,所有的磁極指向一致,這樣就表現出了磁性,成為永久性磁鐵,可以吸引鐵質物品了,自然界有天然的磁石,也可以將鐵具放在高壓線圈內通電磁化,進行充磁作業,也能做出磁鐵。
另外,地球本身也是個大磁鐵,由於地球磁場的存在,大部分的侵入地球的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場屏蔽了,使地球的生物和環境免受太陽風的侵害,那麼,地球磁場怎麼產生的呢?簡單的答案就是地殼的熔融態物質通過對流運動形成電流,通過電流進而形成地磁場,當然,地磁場的成因比較複雜,目前尚無定論。
大家都知道,電流運動可以形成磁場,目前普遍認為地球內部有電流,電流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得先從地球的構造說起,地球平均半徑是6371公裡,從地表往中心依次是巖石圈、軟流層、地幔、內核和外核五層,當然,每個學科具體劃分不太一樣,地質學裡由外往裡,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核可分為外核和內核,內核主要是鐵和鎳組成的固體硬核,半徑是1200公裡,往外是外核,外核的主要成分依舊是鐵和鎳,但是由於它壓力沒有內核大,所以,它以熔融態的形式呈現,就是融化了的鐵和鎳,外核的厚度可以達到2200公裡,如果從地表往下開始算,深度2900公裡左右就到達了外核的區域。
越往內部壓強越大,溫度越高,導致外核被壓成液態,但液態並不是靜止的,它以渦旋狀的形式運動,從而形成一些電流迴路,這些電流迴路就會產生磁場,磁場強弱變化就會產生電場,電場又進一步又會影響電荷的移動,這個模型叫做地核發電機,但這個原理同樣沒有被證實,而且還存在一些未解之謎,比如說,地核發電機常年運轉,需要巨大的能量供應,這個能量又是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很好的解釋,我們目前只知道地磁場大概從34.5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地磁的方向並不是一成不變,大概78萬年前,地球的磁場就發生過一次逆轉,再往前推,還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但具體什麼原因發生地磁逆轉,到目前為止不知道,只是知道這個周期大概會發生在10萬到5000萬年之間不等,人們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還知之甚少,可謂是上天容易入地難,要想深入地下了解地球,打井挖隧道可以吧,不過,目前最深的鑽井也就10公裡左右,想要是打到2900公裡深度的地核還差得遠。
前蘇聯就曾經向地心挖過洞,深度到13000米就停止了,原因不得而知,一般認為深度越深,硬度就越大,另外就是深度越深,溫度越高,所以人類想要通過打洞的方式了解地球,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有人另闢蹊徑,我不直接打洞了,通過測量一些宏觀層面的參數,來模擬地球內部的準確的構造,比如說,測量地球重力場的三維變化數據,可以通過發射衛星、使用精密儀器測量可出哪個地方那個重力大,它內部的密度必然大,然後通過計算機去模擬出模型,不過,這個辦法只能間接的得到一些數據,還是不夠直接,關於地磁場其還有很多謎團沒有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