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美國憲法》誕生的年份;
1787,也是宇宙第一神水「飛天茅臺」股價的一道山峰。
7月15日,人民日報旗下媒體公眾號「學習小組」發表了一篇價值千億的文章,全文一共1734字,文章連聲質問茅臺酒憑何成為官場腐敗硬通貨,全文言辭犀利、處處藏鋒,一下就斬斷了茅臺1739.94億元的市值。
換算下來,這篇文章每個字都要值將近1個億,何止一字千金。
酒王是怎樣煉成的
2006年6月22日,新一輪「與巴菲特共進午餐」在eBay拍賣網競拍開始。歷時整整8天,一位名為「Fast is slow」的網友最終報出62.01萬美元的歷史新高價,敲定這頓午飯。兩天後發現這位「Fast is slow」,正是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而他成為和巴菲特吃飯的第一位中國人。
這頓飯只能帶7個人,段永平除了帶了自己的親兒子,還帶上在谷歌當碼農的黃崢。多年後,黃崢回憶道:「這頓飯對我最大的意義,是意識到簡單和常識的力量。」這份簡單和常識的力量,十年後指引黃崢創辦了拼多多。而買單午餐的段永平則從「常識的力量」領悟到另外一則道理——買茅臺。
2014年由於八項規定,茅臺領導都對銷量擔憂時,而段永平卻重倉買茅臺股票,此時的茅臺市值只有一千多億。從此段永平A股裡長期持有的,基本只有茅臺。每當持有的茅臺股或者蘋果股票市值創新高時,段永平總會開瓶30年的茅臺慶祝下。六年後,茅臺總市值早已過萬億,不僅超過了巴菲特鍾愛的可口可樂,還超過了工商銀行。
疫情也好,經濟蕭條也罷,宇宙第一聖水已成為穿越周期的信仰。正如2017年段永平對茅臺的點評:「十年後人們還是會說,十年前那個價格真不貴。」
支撐段永平堅持茅臺信仰的,是茅臺近年來在白酒行業中獨領風騷的品牌定位。
茅臺並非成立之初,就登頂中國高端白酒的王牌。建國以來,我國白酒行業龍頭四次易主:從瀘州老窖,到山西汾酒,再到五糧液,多次洗禮才輪到茅臺稱霸。而不管白酒龍頭如何易主,高端白酒行業貫穿一個規律:價格越高,品牌越香。所以中國白酒酒香不怕巷子深,怕的是價格不夠高。
建國以後,瀘州老窖曾經是高端白酒行業的頭牌,不過1988年國務院放開名酒銷售價格限制後,瀘州老窖提出「名酒變民酒」策略,主動降價,脫離了高端白酒陣營。
瀘州老窖擁抱民酒市場去了,高端白酒市場第一品牌就變成了山西汾酒。在那個糧食產量不足的年代,汾酒由於耗糧少、生產周期短等優勢風頭無兩,價量齊頭並進。但是1993年白酒原料價格大漲,汾酒決定趁機降價搶佔市場份額, 結果「價格越高,品牌越香」定律再次發揮作用,當年五糧液的出廠提貨價超過了汾酒,汾酒也丟掉了高端白酒頭牌的交椅。
五糧液登頂行業龍頭後不斷發力,大舉提價、擴產,不過其奉行的OEM(貼牌生產)品牌多元化策略雖有助於消耗濃香型白酒生產時附帶的低質酒基,但低端產品也透支了品牌,加上公司治理存在各種問題,五糧液發展乏力。
茅臺抓住了五糧液增長乏力的空檔期,趁機反超登場,自此開啟「宇宙神水」的漲價之路:
來源:萬聯證券研究所
2000 年-2007年 ,茅臺經歷了第一輪上漲周期,終端成交價於 2007 年超越五糧液,出廠價於 2008 年超越五糧液,成為了我國高端白酒第一品牌。2008 金融危機終結了第一輪白酒牛市,中國經濟遭遇重創,白酒股業績普遍放緩或負增長,茅臺進入了第一輪下行周期,股價下跌過半。
2008年-2012年,茅臺迎來第二輪牛市。2008年,轟轟烈烈的「四萬億」熱火朝天地開始了,政府主導的投資活動啟動了白酒的政務性需求,作為社交禮品的高端白酒需求迎來了輝煌的時刻,而天生具有紅色基因的茅臺在這輪政務需求上漲中受益頗多。
好景不長,2012年-2014年,國家出臺「三公」政策限制政務性消費,對於在「四萬億」基建狂潮中享受政務性消費紅利、快樂成長的白酒行業來說,是標誌著市場下跌行情開啟的一聲驚雷,加之2012年酒鬼酒的塑化劑風波,茅臺受到雙重打擊,股價折半。
挺過了這場寒冬的茅臺通過價格差距進一步拉大,拉開了與五糧液和其他高端酒在消費者心目中品牌定位上的差距,「價格越高,品牌越香」,茅臺的高端品牌定位自此無人匹敵,且經過招商和渠道下沉,產品觸及的消費群體也得到新一輪的擴張為下一輪牛市做足了鋪墊。
時任茅臺董事長袁仁國,曾央視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裡慷慨激昂提到:「是反腐拯救了茅臺,茅臺的公務消費佔比由之前的30%以上降到不足1%,已經成功由公務消費轉向大眾消費。」
這句話現在聽來,多少有點諷刺。
曾經被反腐拯救的茅臺,今天也會折在反腐文章上。
茅臺「飛天」
茅臺經常被拿來和蘋果公司對比,很多人覺得這是在嘲笑中國股市裡沒有好的科技企業,其實他們不懂,二者確實有很多相同點:
同樣注重品牌定位、同樣把消費品做成了奢侈品、同樣在股價和售價上「兩翼齊飛」。
你能說茅臺只是酒嗎?
不,它不是。就像我們不認為iPhone只是手機一樣。
時至今日,一瓶茅臺所代表的,是關係,是面子,是利益,是投資標的,是「東方神水」和「股王」,最後,才可能是消費品。
茅臺酒稀缺嗎?
在茅臺的故事裡,茅臺酒從產能上就稀缺,導致了市場上的供不應求。不過,市場上到處都是價格高昂的茅臺酒,真正稀缺的是官方指導價的茅臺,而囤貨、惜售、炒作,加劇了這種稀缺性。
在2019年上半年,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瘋了一樣地上漲,甚至在3000元有過逗留,遠遠高於1499元的廠家指導價。普通消費者想以1499元買一瓶正品飛天茅臺,簡直難於上青天。
上海Costco張貼出「飛天茅臺售完「告示
其背後,是茅臺區域總經銷+特約經銷商的營銷模式在持續操盤。
有些專賣店和經銷商以高於1499元指導價的價格,將飛天茅臺賣給黃牛與商貿公司,幾經倒手之後,一瓶飛天茅臺的售價已經遠遠高於廠家指導價。北京一家商貿公司的負責人4月份的時候說,2020年出廠的飛天茅臺當日的售價為2300元/瓶。
不斷有投機客持續囤貨,據說還有人搞過以茅臺為投資標的的信託計劃:茅臺經銷商出資0.2億,社會融資0.8億,相當於加4倍槓桿,合計1億元購買茅臺,給予合格投資的收益是預期年化10%左右,抵押物是價值1億的茅臺(按出廠價969元/瓶估值)。
這邊現貨價格翻一兩倍已經讓人吃驚,那邊股價翻個上百倍確實要嚇死不少人。
2001年8月27日,茅臺上市首日市值89億元,而現在已經超過20,000億。
未來自己花錢買茅臺喝的日子
在學習小組的文章裡,對茅臺有兩個定位:
其一是一般等價物,其二是供品。
剛才也說了,一般等價物的由來,是茅臺公司和經銷商一起,操盤形成的。
只要茅臺每年漲價10%(通過一批價來控制。比如出場969,指導價1499,但一批價高達2200),形成穩增長預期,那麼對於經銷商來說,不管是銷售茅臺還是囤積茅臺,都可以掙錢。
這樣就給茅臺賦予了金融屬性。很多東西都可以有金融屬性,最有名的就是荷蘭鬱金香。但是荷蘭鬱金香遇到了快炒,很快就崩盤了。而茅臺公司和經銷商,一起搭建了一個慢炒的資金盤,韭菜這種東西,只要不刨根,是可以割了一茬又一茬的,聽說三個月割一次,最鮮嫩。
而供品的由來,先是軍供,後來政府採購,再後來企業訂製,現在隨著八項規定,茅臺不在政府採購目錄裡了,照理來說,官員是沒有機會再公款喝茅臺了。
但是,酒酣胸膽尚開張,酒喝不到位,感情就不到位,嘴巴就張不開。那還喝什麼酒啊,沒滋沒味,沒用。
所以學習小組文章裡的意思,指的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也就是權力尋租的背景下,官員喝的茅臺由企業買單,企業再從政府項目和納稅人身上賺點便宜也就是權力尋租的背景下,官員喝的茅臺由企業買單,企業再從政府項目和納稅人身上賺點便宜。
現在有人發話了,茅臺不香了,以後就要自己買茅臺喝了!
「飛天茅臺」的政企信仰確實在昨天破滅了,1787,這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茅臺的峰值。
但是今天禁了茅臺,明天還可以送五糧液,後天還可以送汾酒。茅臺短時間會受到影響,其它白酒企業會否規避影響殺進高端市場?茅臺熬過短期影響後,如果政企關係沒有本質改變,它會不會重新殺回來?
所以,關鍵是茅臺嗎?不是。
今天沒了宇宙神水,明天還會有宇宙聖水。
什麼時候會沒有呢?或許當「茅臺」上了區塊鏈以後,就不會再有這個煩惱了。
每一瓶茅臺,都像比特幣一樣,可以追溯。
比如你送給A一瓶茅臺,全國所有喝茅臺的人都會收到一則公開公告:
「叮咚,A收到一件來自於李小胖的茅臺,屬於無償饋贈,沒有現金交割記錄。目前A家裡持有茅臺10件!請所有茅臺ers知悉。」
是不是很酷炫?
而且,從此茅臺真正成為了一家科技公司,再也不會有人拿茅臺和蘋果說事,大家都是做網際網路科技的,你憑什麼瞧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