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熱已經好幾年了,如今學習《易經》的人越來越多,但真能理解和應用這部經典的人鳳毛麟角,甚至是閱讀越糊塗,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文字。
《易經》裡的每個字,我們可能都認識,但是語境變了,字義就變了,字義變了,全文思想也就變了。
比如「奉承」這個詞,很多理解為「阿諛奉承」,但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奉命承辦」,是講執行力的。奉,即風,承,即成,順風成功,同音的字是具有相同字義的。
中國的漢字既不是象形字,也不同西方拼音字,而是第三種造字——「太極字」,兼收「音、形、義」的創新字體,從而滋生出中文系統,字,滋生的意思。同音字大多有一致內涵。比如《道德經》有一句「玄之又玄」,玄,與懸、旋、元、遠、原、源是可以互相參照的,無需強調紅黑色,玄就是懸掛、旋轉、深遠、源頭的意思。所以,老祖宗是很聰明,很偉大的!
現代人讀不懂《易經》,在於不了解《易經》每一個字的含義。
比如,乾卦「元亨利貞」四字,數千年來說者穿鑿附會,狗屁不通不乏所謂鴻儒大家。
其實,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新先生的解釋才最接近《易經》本源,從發音入手,了解參考形義,甚至字形是最不重要的,因為古代很多通假字,「元亨」讀為「元享」,元、大,古字通用,元享即大享,即大獻享。利貞,即利徵,利於徵行,徵戰,討伐。
貞、正、徵之通用,你就不會牽強附會為「春夏秋冬」這類看似高大上,實為亂彈琴的混帳話,而且,你泰、否二卦都有參照印證:
「拔茅茹以其匯,徵吉」(泰初九)。
「拔茅茹以其匯,貞吉」(否初六)。
知道貞與徵同音同義,則坤卦卦辭「利牝馬之貞」,即「利牝馬之徵」,即有利於騎著溫順的母馬出行,則豁然開朗,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