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是中國讀書人的一個情結,少年時期初度紅樓,讀到「黛玉之死」的章節,情竇初開的敏感脆弱和情節的感傷衝融在一起,感受到一種肝腸寸斷的悲愴。但年歲見長後看書能夠跳出情緒,漸漸懂得思考。對紅樓續書最產生疑問的地方就是「黛玉之死」。雖然高鶚安排鳳姐巧設「掉包計」,黛玉焚稿斷痴情的情節廣受好評,但其中的漏洞亦是不少。
冰雪聰明、高潔孤傲的林妹妹悽悽慘慘、冷冷清清地死在熱鬧非凡的金玉成親之夜,對比強烈,悲劇氣氛濃鬱,確實是妙筆,但有違曹雪芹的創作思維 。第一、紅樓第一回就借空空道人與石兄對話駁斥才子佳人等書「又必添一小人撥亂其間,如戲中小丑一般」,怎會又來個鳳姐,來個「掉包計」來撥亂寶、黛、釵三者格局呢?第二、決定寶、黛的婚姻是否成就的力量有三個:一是身份顯赫的賈妃,二是賈母,三是與賈家興衰相連的命運。排除後者不提。賈妃省親時垂青於寶釵,後來單賜紅麝串給寶、釵二人,用意已很明顯。在黛、釵間賈母究竟更偏向誰?
比鳳姐還巧的老祖宗對寶、黛小兒女情懷當然心中有數。寶黛在張道士提親後吵嘴任性,她老人家哭著抱怨這對「不省心的冤家」,更別提紫鵑的戲言試探令寶玉犯瘋病,鬧得人人盡知了。雖說老祖宗曾破陳腐舊套,在眾人面前表明賈府裡「連丫頭們也不懂這話」,自己偶然聽聽,姐兒們一來,「就忙著止住了。」似乎對小兒女情長十分批判,表明賈府家教甚嚴。但這個情節是發生在元宵節之後的,元宵聚會上,內戚外親一堂,寶玉給眾親斟酒,獨黛玉不飲,還將杯放在寶玉唇邊讓他一飲而盡。此等親密也太過張揚破格了,在外戚面前實在不好看。林妹妹的率性也不怪招致王夫人心裡暗恨。賈母一番話,一為在外戚前正言,為黛玉不得體的舉動打馬虎眼,一方面也是對黛玉的含蓄告誡。
通覽全書,可以看到賈母對這個自己最疼愛的小女兒留下的遺孤十分關愛。將黛玉先安置在碧紗櫥,較嫡親孫女迎春等人更為優待。黛玉更是大觀園中隱形的「富女」,連打賞不怎上檯面的小丫頭佳蕙就「抓了兩把」,寶釵使來婆子送燕窩,動輒「幾百錢」,比起迎春每月花粉頭油還短缺,探春要聚兩個月的餘錢才能讓寶玉給她帶根雕玩意兒,她的經濟顯得更獨立、出手更闊綽。元宵燃焰火,賈母怕黛玉虛弱受震嚇,將黛玉摟在懷裡。雖說黛玉一年到頭生病,賈母也時常親到瀟湘館探看。全書只見她稱讚寶釵,卻始終不見她待寶釵這等慈愛親密。直到劉老老來遊大觀園,她才首次到寶釵屋裡,驚怪於這裡像個雪洞一般。至於稱讚寶釵,一方面是寶釵的確值得稱讚,更重要的是親戚禮數,總不能人家母女住許久,你老人家一句客套話都沒有吧!
所以,說賈母重釵輕黛,那是沒有影兒的事。如果選擇寶釵,那一定是枉送自己心愛的外孫女兒性命,嚴重違逆寶玉的心意。單騙他說送林妹妹回鄉就讓那呆子發一回那樣的瘋症,要是撇了林妹妹,讓他和寶釵成親,那呆子不是要弄個沸反盈天呀!所以寶釵縱好,畢竟是不太上心的外人,自己這對心愛的孫子、外孫女,是寶貝疙瘩。但這個外孫女身體又實在不爭氣,的確難以擔當延續宗嗣的重任,當然,可以納妾,庶出子孫不是不行……兒媳婦王夫人雖說不言不語,可是她當然希望是選寶釵,還有賈妃的心意很明顯了,雖說我裝著不理會,但她的意思也是要考慮的。當然,我老人家堅持不是不可以……我估猜賈母一想到這個問題就很傷腦筋,所以乾脆混著,反正咱身體還硬朗,孩子們還小呢!
高鶚續書中讓賈母對黛玉如此冷淡絕情,不僅言語冷,而且使計設局,臨死了都不來見見,這和前八十回是太不一致了。賈母生前不顧及黛玉,讓玉、釵結合是不可能的,除非黛玉因某種原因死去。至於會不會是元妃降旨呢?可能性也不大。一方面,元妃從賜紅麝串後,並沒有新的特別舉措,可能是一則寶玉尚小,二則從元妃考慮到賈母對寶玉寵愛異常、且寶玉自幼帶來的秉性,下旨讓寶玉也住在大觀園,可見她對老太君的心意是很體貼尊重的。另一方面,從判詞與元妃制謎中也可見她是死得很突然,不可能來得及下這樣的旨。
是什麼力量斷了「木石前盟」?如果賈母、元妃都死了,賈家政治權力轉移,造成金玉良緣,也是可能的。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簡單。紅樓有種宿命的悲劇意味,讓人力挫不起的宿命感,讓人痛心卻難以找到一個具體的對象指責、發洩憤滿。節的安排我沒有能力揣測,我也沒有讀過胭脂齋的評註以及後人對紅樓寫下的詞賦,也很少看紅學家的考證猜想,我也極不喜歡索隱派的按圖索驥。
但是,維納斯由於斷膊讓人更覺完美無瑕,比丘斜塔因為傾斜更讓人深深銘記,神話傳說中也是地陷東南,天地尚有缺陷,世間怎會有至完至美?悼紅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依然不可改變天地間的定數,只留下八十回,剩下的,任君遐想,這也正是紅樓全書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