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說的天庭不是人額頭那塊小地方啊,我說的是另一方天地「雲端的璀璨」
"雲臺有仙境 虛無縹緲顯 金龍睜法眼 傲遊天地間"
印象中天庭這個地方源自小時候的西遊記,那時候是我第一次對神佛有了理解,原來長生不老,法力無邊說的就是這些神仙。
曾有過夢想便是化身為仙,不是為了救世間苦難,只為幾個上發條的跳跳蛙。(現在回想起來……)
那天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呢?他為什麼要描述這樣一個聞所未聞的天庭呢?其實你反過來理解《西遊記》的作者本人就明白了。
《西遊記》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是明代作者吳承恩晚年所著,或許這也是他一生的經歷。看似這是描述了一個滿天神佛的仙魔世界,其實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就是映射當時的社會現狀,朝廷的腐敗,宗教的虛偽,人性的枷鎖等等等等。那麼天庭就應該是吳承恩所處明朝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寫了。
所以吳承恩寫西遊記就是為了引用故事內的神仙和事情來暗喻當時的官僚制度的腐敗,那西遊記裡面的一些人物和事情就肯定有一系列原型存在的,當然我們要忽略道教的神話體系,畢竟西遊的神仙大都是作者對當時朝廷官員和社會人士的暗喻。
比方說玉皇大帝,作為三界中的至高存在,那唯一能與他比肩的就只有當時的皇帝了。(這個應該沒毛病)
接下來就是太上老君,《西遊記》第五回中提到,孫悟空偷吃仙桃、偷喝仙酒後,仙官向玉皇大帝稟報。隨後,四大天師前來稟報:「太上道祖來了。」 玉帝和王母聽到此話,便立馬出來相迎太上老君了,而太上老君對玉帝也是自稱「老道」。 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太上老君在天庭的地位,是玉帝都得放下自己的身份去禮貌恭敬地迎接的。
且玉帝封他為道祖。要知道作為三界的核心,權力的至高點,統御整個三十三天存在的玉帝竟然給別人一個稱王做祖的封號。然後又允許他居住在一個超脫於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天宮。道祖相見,玉帝還要親迎。這個是顯然不正常的,唯一能解釋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玉帝有求於他。太上老君對玉帝是不稱臣的,他日夜煉丹供玉帝服用。那太上老君的身份就應該是皇帝(明世宗朱厚熄)身邊的道士(邵元節或陶仲文)了。同為煉丹,玉帝是增強法力,而皇帝是想長生不老,但共同點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延續或鞏固自己的權力。(當時的皇帝崇尚道教,迷信煉丹,所以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吳承恩的這部小說會諷刺道教)。
再就是西方佛教的如來佛祖。可能在西遊記電視版裡面把如來描述得太過超然,認為他法力高強,地位遠遠高於玉帝,或者有些人認為這個道佛兩家的兩個平行勢力。不予對比,其實不然(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樣,西遊記裡面出現的人和事都是吳承恩老先生對當時的官場和社會的一些暗喻,所以這樣的大BOSS一定是有一個原型存在的。當然啊,要忽略掉之前的道佛神話體系)所以在我看來如來應該是嚴嵩和劉瑾其中的一位,雖然嚴嵩跟吳承恩是同朝為官,但我更偏向劉瑾。
其一:劉瑾是太監,如來是和尚,都是特殊化的那一類男人,管理的也全是特殊化的那一類人。當然那一類是指不孝(無後嘛)
其二:都在自己的崗位做到了極致,劉瑾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最後的審核蓋印(只能說牛X)如來佛祖同樣如此,西方靈山大雷音寺的法人。
其三:劉瑾掌握整個司禮監後被稱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而如來亦是,離開天庭回到大雷音寺後他便是一言堂。所以綜上所述,我個人更偏向為如來是吳承恩對劉瑾的暗喻。(以上暗喻皆為我個人理解,並未對任何人,事帶有詆毀。如有雷同,僅是雷同)
類上的暗喻其實在西遊記裡面有很多,後面有時間我還會梳理一些出來。
吳承恩老先生的西遊記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的內容及其龐雜,它不僅融合了中國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它不僅開闢了一部長篇的神魔類小說,也辛辣的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嚴肅地批判了官僚制度的腐敗。
那說到底,天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是吳承恩小說中暗指當時腐敗的官場還是影視中那天上的世外桃源呢?
不過就現代社會而言,一個已不存在,另一個也不存在。
所以在我看來,心無垠,天庭便有形。至於他殘酷或是美好,就在於你心中如何看待了,大家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