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起,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推出了一檔為百姓提供舞臺的選秀節目,名為《星光大道》。在這檔節目中產生了許多來自大山深處的農民歌手,朱之文就是其中一個,比起他的本名,或許叫他的別稱「大衣哥」你會更耳熟。
朱之文從小嗓音洪亮,偶然得到機會參加《星光大道》的選秀,因為在登上舞臺表演時,穿了一身軍大衣,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衣哥」,久而久之軍大衣就成了他的形象標誌。那麼,軍大衣有什麼獨特之處能給人這麼深刻的印象呢?
軍大衣其實是軍隊士兵的保暖服裝,衣長通常能護及小腿,通體呈軍綠色,衣領上還有厚厚的毛,禦寒能力極強。對於戍邊或站夜崗的戰士而言,沒有什麼比一件軍大衣更能讓人感覺到溫暖了。
這個禦寒神器起源於20世紀初的歐洲,是誰發明了它已經無從考證,但它一直延續至今仍在軍隊中普遍使用。而中國的軍大衣,最初是由北洋時期的袁世凱引進的,那時候的軍大衣還屬於「初代產品」,不美觀,而且笨拙。
建國以後,借鑑蘇聯軍裝的模樣,我軍開始使用「55」式軍大衣。後來又經過一次升級,改革後的「65」式大衣一改之前臃腫的模樣,士兵穿著它訓練或者從事勞動也很方便了。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些地方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後,對於那些沒有讀書的孩子,家長最大的期盼就是送孩子去當兵,一來部隊裡戒律森嚴,孩子非但不會學壞還能給國家做貢獻,二來生活也有個保障。於是,當兵成為很多人的嚮往,而軍大衣也成為軍人的一種象徵,人人都以能穿上軍裝為榮。
加上那個時代的服裝遠遠不及今天這般色彩斑斕,經常走在街上目及之處都是顏色暗沉的老布料,相比起來,軍大衣的綠色可就鮮豔多了。而且據老一輩回憶,那時候的軍大衣質量可不像現在市場上有些粗製濫造的衣服,裡面用的都是實打實的棉花,有一件軍大衣就可以過冬了。於是軍大衣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象徵性標誌,開始流行起來。
90年代以後,隨著紡織工藝的進步,衣服的顏色和款式越來越多,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後,軍大衣潮流就衰退了。尤其是羽絨服的出現,使得軍大衣也不再成為禦寒的最佳選擇,它便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
2007年,我軍再一次對軍大衣進行改革升級,印象中存在了半個世紀的「65」式大衣徹底被淘汰了。新出的07式大衣將面料換成了羊絨和羊毛混紡,摒棄雙排扣的設計,加上了腰帶,使得穿著更加舒適,設計也更加美觀。
如今,我們很難在街上看到穿著軍大衣的人了,只有部分農村裡還有一些會在寒冬穿著軍大衣的老人家,這道曾屬於一代人記憶的綠色風景看似好像快要消失。事實上,誰又能斷言現今流行起來的迷彩風,不是軍大衣情懷的一種傳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