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總少不了故事。近日網上流傳出一則消息,一位柳州的學生家長,因為孩子被老師安排到了靠後的座位,在班級的家長群裡口出狂言,直接威脅和挑釁老師:「敢跟我作對的還沒生出來」,「一個座位都保不住,還能保住什麼」。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的同時,有感到啼笑皆非。
何來的底氣可以如此「作」
這位學生家長,不知她何來的自信,竟然口出如此狂言。但看上去更像是一種」作「的狀態,參照以往的例子,這位家長坑的恐怕不止是娃,還坑夫。之前的「嚴夫人」和開保時捷的「草帽姐」都為其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嚴夫人和草帽姐同夫人囂張一時爽,悔過一生恨,很快「嚴書記」和「童所長」都被查出違紀問題,不知道這位家長的底氣可以維持到什麼時候。
家長的介入讓教育秩序被打亂
當然以上都是題外話。從家長為小孩爭座位的問題,就可以看出現在的教育摻雜了許多社會的因素。作為剛入學的孩子來說,猶如一張白紙,他們對於客觀外在的條件並沒有很直觀的概念,老師根據高矮個來調整位置,原則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一旦家長參與其中,幹預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老師和孩子都必然受到影響,給孩子的直觀印象也許就是我的位置不好,老師對我不好等等,其他孩子也許會覺得坐最後一排就不好等等。原本誰也不會在意的問題,經家長這麼一鬧騰,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無知無畏的行為更像是小丑
從這位家長的言行中也可以看得出來,搶座位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平日裡想必也是囂張跋扈慣了。在班級群裡直接以此挑釁、威脅老師,也無視其他家長,意在給自己立威,標榜自己每人敢惹。這樣行為的後果不但不能換來他想要的結果,還會引起眾人的反感,甚至讓人覺得無知。而附帶影響的還可能是孩子顯得不合群,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體。
一個關於床位的故事,要幫孩子先得了解孩子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到了前幾天開學,關於大學生宿舍床位的問題。一位家長操心孩子,沒入學之前就給輔導員打電話,要求給孩子安排一個靠窗的床鋪。輔導員老師告知他床鋪都是隨機編排的,已經錄取迎新系統,一方面沒辦法更改,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按照家長的要求來更改;家長還是不依不饒,表示要找某某領導,輔導員直接懟回去:您要覺得不合適,應該直接給孩子在外租房,不應該住集體宿舍,住集體宿舍就需要大家相互理解和包容,大家沒有理由都來遷就您家的孩子。您要在宿舍問題上糾纏不休,只會讓孩子在這個問題上耗費精力,難以集中精力來適應大學生活,如何取捨,還請自行斟酌。
時隔不久,孩子不知為何知道了這件事,也給輔導員打電話,老師您千萬別給我調床位,我爸媽太過分了,我剛跟他們吵了一架。父母也許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完全不懂孩子的心思,在孩子看來,依靠父母來奪得資源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更重要的是,家長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狂妄,蠻橫、無禮的態度給孩子帶來的或許也是這樣的行為習慣;吃不得虧,只想著佔便宜的好處,凡事自我中心,孩子同樣可能成為自私自利的樣子,甚至對父母長輩都可能缺乏應有的尊重。
對於這樣的行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算是校鬧,只要老師的做法合理合規,完全可以懟回去,對於這樣的家長,堅決不能妥協退讓,課堂的秩序和紀律就該有老師來負責,對於指手畫腳的家長應當堅決予以制止。